——王某訴李某人身損害賠償案法律問題分析
一、據以研究的案例
原告王某與被告李某系同村村民,2003年2月,王某承包民宅建筑工程,雇傭李某為瓦工。2003年3月10日17時許,在施工過程中,李某自房頂順梯子下房時突然頭朝下滑落,王某見狀立即上前去接,結果王某被李某砸傷。經北京市積水潭醫院診斷,王某為“右脛腓骨骨折”。王某在積水潭醫院住院治療11天后回家療養至2003年12月23日,共花費醫療費用
13,587?49元。在王某治療養病的期間內,李某并未進行探望,更未表達過任何感激之情。王某認為此次骨折事故的發生純粹是因為主動救助被告所致,被告應賠償原告全部醫療費用,共計13,587?49元。被告辯稱,其意外滑落是因為原告沒有采取足夠的防護措施所致,其本身并無過錯,故拒絕對原告進行賠償。
二、相關法律問題分析
(一)本案中雇員致雇主人身損害是否為侵權行為?
侵權行為必定給他人或國家、社會造成一定的損害,但損害并不一定是侵權行為造成的。在某些情況下,當事人實施的行為造成一定損害,但由于行為人沒有過錯,因此也不構成侵權行為。我國民法并沒有采納某些大陸法系國家如德國等的民法規定,將“不法”、“違法”作為侵權行為的概念,而是將過錯作為侵權行為的必備要件,這就意味著,侵權行為是行為人基于過錯而實施的行為,過錯本身包含著法律對行為人所實施行為的否定評價,體現了法律規范對個別行為或事件的價值判斷。因此,在過錯概念中,不僅包括了行為人的主觀狀態的不正當性和應受譴責性,而且也包括了客觀行為的違法性。
本案中,雖然李某滑落的行為造成了王某的人身損害,侵害了王某的人身權。但是,整個行為過程欠缺“過錯”這一構成侵權行為的必備要件。所以,我們不能認定李某的行為是侵權行為。
(二)本案雇主對雇員的救助行為是否為無因管理?
《民法通則》第93條規定:“沒有法定的或者約定的義務,為避免他人利益受損失進行管理或者服務的,有權要求受益人償付由此而支付的必要費用。”該條規定表明,無因管理的成立要件主要有以下三項:管理他人事務;有為他人利益的意思;無法律上的原因。
本案中,王某救助李某的行為是否為無因管理呢?對照無因管理的三個成立要件進行判斷,顯然王某的救助行為屬于“管理他人事務”的范疇,其主動救助本身也足以說明王某有“為他人利益的意思”。只是,王某的這種救助“有無法律上的原因”是認定此案的難點,也是解決此案的關鍵所在。
一般的勞動(雇傭)合同內容,《勞動法》中規定的必備條款包括勞動合同期限、工作內容、勞動保護和勞動條件、勞動報酬、勞動紀律、勞動合同終止的條件、違反合同的責任等。此外,還規定一些試用期條款、保守商業秘密和專有技術秘密條款、禁止同業競爭條款等等。據此可以看出,作為勞動(雇傭)合同的基本內容也只是確定雇主的一些基本義務,例如采取必要的、足夠的防護措施等而并不是明確約定當雇員發生危險時雇主必須挺身相救。本案中,雇主王某雖負有采取必要的、足夠的防護措施的義務,為雇員搭建腳手架、防護網等。但是就本案的救助行為,王某是超過其義務范圍而予以管理,就超過的這部分,仍屬于無義務,可成立無因管理。
所以,雖然本案中原被告之間存在事實雇傭關系,原告王某的救助行為仍然屬于無因管理,原告可以向被告主張無因管理。
(三)此案中雇員是否應予賠償雇主的損失?
無因管理中,本人對管理人所負的義務,為無因管理的特有義務,具有自己的特點和內容。主要表現為:(1)償還必要費用。管理人為管理本人事務而支出的必要費用,本人應當予以償還,并應同時償還自支出時起的利息。(2)清償必要債務。管理人為管理事務而以自己的名義向第三人負擔的必要債務,本人應當予以清償。(3)賠償損害。管理人為管理事務而受有損害時,本人應當予以賠償,本人對于損害的發生有無過失,在所不問,但其損害的發生應與管理事務具有相當因果關系。
本案中,原告王某的損害的確是為李某管理而產生的,李某理應賠償王某的損失。但是,我們還要注意本案的特殊情況。本案中,原被告之間存在雇傭關系,根據一般侵權行為法的相關理論,雇員致他人損害的,應由雇主來承擔。
確立雇主的這種侵權責任,首先必須確定雇主與雇員之間的特定關系,表現為三個方面:(1)雇主與雇員之間具有特定的人身關系,即雇員在受雇期間,其行為受雇主意志的支配與約束;在執行職務過程中,雇員按照雇主意志實施的行為,實際上等于雇主自己所實施的行為。(2)雇主與雇員之間存在特定的利益關系。雇員在受雇期間所實施的行為,直接為雇主創造經濟利益以及其他物質利益,雇主承受這種利益,雇員據此得到報酬。(3)雇主與雇員所致損害之間存在特定的因果關系,損害事實雖然是雇員直接造成的,但是雇主對雇員選任不當、疏于監督、管理等作為與不作為的行為,是損害事實得以發生的主要原因。
本案中,客觀結果上,雖然雇員李某致害,但是其本身并無過錯,不構成侵權。而致害的根本原因,是雇主王某疏于設置防護措施。王某本身對損害的發生負有過錯,對損害后果的發生應當承擔責任。所以,王某是侵權行為所生之債的債務人。另一方面,作為被侵害對象,王某本身又是侵權行為之債的債權人。于是,出現債權債務同歸一人的局面,形成債的混同,債權債務得以抵銷。由此,雇員李某不需承擔賠償責任,王某也不得要求進行賠償。故法院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移送的行政協議案件還可以再移送嗎
2020-12-22對重婚罪如何立案追究
2020-12-03把抵押的車賣了是否違法犯罪
2021-03-07以格式條款簽訂得到合同叫什么
2020-12-13在超市丟包誰來負責
2021-03-21集體土地怎么進行轉讓
2020-12-25父母出資買房如何要回購房款
2021-01-14什么情況下勞務派遣單位不能與被派遣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
2021-03-04無錫地區離職補償金標準
2020-12-26勞動糾紛離職后多久失效
2021-03-10轉正后可以被辭退嗎
2021-03-122020農業保險一畝地交多少錢
2021-01-30男子墜亡保險公司可以拒賠嗎
2021-03-24保險合同的概念和特點
2021-01-25保險公司夸大保險保障范圍如何處理
2021-03-01工程保險費取費標準
2020-12-05詳解幾種主要保險免責條款
2020-11-30買了新車怎么上保險
2021-03-15住房責任保險的含義是什么
2021-01-14車輛全責方沒保險如何賠償
2021-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