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法律規定,中國法院在審理案件時實行二審終審制度,二審法院的判決為終審判決。二、判決書一經宣告送達,即發生法律效力。法院生效的判決具有強制執行的效力。為了保證法院判決的公正、準確和合法,法律還規定了“審判監督程序”,即如果法院的有效判決有錯誤,可以通過再審予以糾正。以民事訴訟案件為例,有下列情形的,可以設立審判監督程序:(一)有審判監督權的人民法院。中國《民事訴訟法》第177條規定:“各級人民法院院長發現本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確有錯誤,認為需要再審的,應當報請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最高人民法院應當向當地各級人民法院發出通知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確有錯誤的,有權提起審判或者責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因此,終審法院認定已經生效的判決確有錯誤的,應當依法決定再審,并依法作出正確判決。”符合法定條件的當事人應當提出申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八條規定:“當事人認為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有錯誤的,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或者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但判決、裁定不停止執行。”因此,當事人可以申請對生效判決進行再審。但是,申請再審的當事人必須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民事訴訟法》第179條明確規定:“當事人的申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一)有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新證據;(二)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不足;(3) 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4) 人民法院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裁定的;(5) 在審理案件時,法官犯有貪污、賄賂、徇私舞弊和枉法行為。“當事人的再審申請不符合前款規定的,經法院審查,應當駁回。申請再審的當事人也必須在法律規定的期限內申請,即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二條的規定:“申請再審的當事人應當在二年內提出申請。”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后。" (3)由有監督權的人民檢察院提起。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人民檢察院有權對人民法院的民事審判活動進行法律監督。上級人民檢察院發現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有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五條規定情形的,有權依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抗訴。人民檢察院認為符合民事判決生效條件的,有權向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人民檢察院有權提出抗訴、作出裁定的,有權審查是否符合民事判決生效的條件。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為被繼承人提供主要經濟來源算不算盡了主要贍養義務
2021-01-23合伙合同應該載明哪些內容
2021-01-31借法人資金需要寫借款協議嗎
2021-03-18法定贍養費的給付內容
2021-03-13到法院能和娘家人斷絕關系嗎
2021-03-02再審適用勞動糾紛嗎
2021-01-131000元意外險賠償標準
2020-11-21現行的家庭財產保險險種對比
2021-03-19保險合同成立超過兩年隱瞞病情能獲得賠償嗎
2021-01-07保險公司及工作人員的禁止行為包括哪些
2020-11-24無證駕駛保險公司是否賠償
2020-11-12企業未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用將面臨哪些勞動用工風險
2021-03-02非法從事保險代理業務或者經紀業務應當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2020-11-24保額與保費是同一個概念嗎?
2020-12-22草地、林地承包年限最長是多久
2020-12-04土地承包的經營權抵押不登記有效嗎
2021-01-01土地轉包協議書怎么寫
2021-01-03房屋拆遷什么階段請律師最管用
2021-03-13拆遷安置房屋一般分為哪幾種
2020-12-01房子賣了沒過戶現在拆遷能拿補償款嗎
202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