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外立法來看,關于出賣他人財產行為效力的規定存在很大差異。主要有三種模式:一是法國、日本等實行債權主義的國家不承認獨立于債權法的物權法概念,規定只要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合同成立并生效,標的物所有權自然轉移,出賣他人物品的行為無效;另一個是瑞士、奧地利等國家,它們實施了宣傳要素原則。立法沒有否認物權行為與債權行為的區別,但沒有承認物權行為的非因果關系。它規定,在無處分權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是有效合同,但如果權利轉讓人無權分配財產,則動產的交付及其實施的不動產登記不具有法律效力,即,不能產生產權變動效應;二是德國等實行物權主義的國家承認債權行為和物權行為是兩個獨立的法律行為。債權行為的效力是使雙方當事人在不改變生物權利的情況下享有債權、承擔債務。生物權的變更取決于獨立于債權行為的物權行為,在沒有處分權的情況下,債權合同有效,但物權行為未經債權人批準或者處分人取得處分權的,為無效行為① p>
我國民法學界對于是否承認物權行為理論以及應當采取何種立法模式存在分歧。多數學者認為不應采用物權行為理論和物權意思主義的立法模式,而應采用公示要件主義的立法模式;少數學者認為應采用物權法理論和物權立法模式。從相關法律規定來看,《民法通則》沒有采納物權行為理論,《合同法》也沒有區分債權行為和物權行為。根據《合同法》第五十一條、第一百三十二條的規定,在司法實踐中,出賣他人物品的行為未經權利人認可或者未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視為無效,無處分權人出售的標的物,往往是多人同時出售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原買賣合同被視為無效,相互返還被執行,或者原權利人被允許從當前占有人處收回原標的,勢必造成交易秩序的嚴重混亂,使交易安全難以保障。為解決這一問題,筆者認為應在動產買賣中建立善意取得制度,在認定合同無效的同時,確認合同結果的效力,從而保護合同當事人的利益,維護財產交易的安全。我國現行法律雖然沒有明確規定善意取得制度,但在司法實踐中,善意取得制度已被用于解決相關糾紛。例如《關于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八十九條明確規定:“在共有關系存續期間,共有人擅自處分共有財產的,一般視為無效。但是,第三人善意取得并賠償的,應當維護第三人的合法權益;其他共有人的損失:新界所有人由擅自處分共有財產的人賠償。“(物權法草案(提案草案)也規定了善意取得制度。因此,在處理他人物品(動產)買賣糾紛時因此,應當適用善意取得制度來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當出售的他人物品為不動產時,本合同應視為無效,并按照無效合同的相關規定處理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第三方原因導致合同無法履行如何處理
2020-11-20形式發票要列舉清楚哪些內容
2021-03-18離婚法院調解書不見了怎么辦
2020-11-22房貸抵押解押后房產證如何處理
2020-12-02合同形式的概念
2021-01-13老人遺產女兒能分嗎
2021-02-12證據保全去哪申請
2021-03-21民政管土地糾紛嗎
2020-12-18辦理撤消房產贈與手續需交稅嗎
2020-11-15調崗多久后可解除勞動合同
2021-03-04競業限制期間可否申請專利
2020-12-30投保人壽保險要注意哪些問題
2020-12-16壽險合同成立后可以做變更嗎
2020-11-21投保人代替被保險人簽名這份保險合同是否有效
2021-01-20賠款收據及權益轉讓書能否作為保險合同終結的依據
2021-03-12保險合同的訂立與生效是怎樣的
2020-11-14購買人身保險新型產品注意什么
2020-11-22被保險人與第三人已履行調解協議,保險公司是否免責
2020-12-05抗辯權保險法是怎么規定的
2021-02-15單位沒按勞動法買保險如何維權
20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