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撤銷權的行使方式和條件
各國立法對如何行使撤銷權的規定不盡相同。一般來說,有以下三種:
(1)通過意思表示,即如果撤銷權人通知對方解除合同的意思,則可以發生解除合同的后果。這種立法以德國和日本為代表。《德國民法典》第143條第1款明確規定,“法律行為的撤銷應在向對方表示后生效。”日本民法典第123條還規定:“當可撤銷行為的對方當事人被確定時,應撤銷或批準該行為,以表明對方當事人的意圖。”必須以訴訟的形式進行
即當事人必須向法院提起撤銷合同的訴訟,只有在法院作出判決后才能撤銷合同。例如,法國民法第1117條規定,“因錯誤訂立的合同,脅迫或欺詐并非自動無效;根據本編第五章第7節規定的情況和方法,此類合同僅產生請求無效或廢止的訴訟權利。”
(3)區分不同的撤銷理由,并通過表達意愿或訴訟的方式予以規定本立法在中國臺灣地區通過。如果由于錯誤、錯誤信息、欺詐、脅迫和臺灣《民法》第88、89和92條規定的其他原因而撤銷“,撤銷權可以通過表達意圖來行使;第74條要求法院以訴訟的形式作出判決,撤銷明顯不公平的行為(暴利行為)海峽兩岸學者對于當事人如何行使撤銷或變更可撤銷合同的權利也存在很大爭議
根據中國臺灣學者的觀點,對于巨額利潤的合同,因利害關系人的申請,法院可以撤銷合同或者減少支付;利害關系人向法院申請減少給付的,法院不得撤銷。相反,如果利害關系人申請撤銷,法院可以自行決定撤銷或減少付款
中國大陸的一些學者認為,所謂的變更制度應該在中國合同法中廢除,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或地區的現行做法是可取的,即對于可撤銷合同,具有撤銷權的一方只能要求撤銷,不能要求變更。同時,我們可以借鑒瑞士、意大利民法和英美法系的糾錯或糾錯制度
我國合同法在立法上采納了臺灣學者的觀點,即如果當事人申請變更,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不得撤銷
小編提醒您:根據上述描述,如果當事人自愿接受該行為的后果,放棄行使解除合同的權利或長期不行使解除合同的權利,人民法院應當“起訴并不予理睬”,承認合同的效力。因此,合同的解除必須由主張解除權的解除權人來實現。否則,根據《民法通則》第59條的否定解釋,可撤銷行為在撤銷前有效。撤銷權的行使條件
撤銷權的行使應當具備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客觀地說,它應該滿足以下條件:
1。債務人有減少其財產或增加其負擔的行為。包括放棄到期債權、無償轉讓財產、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等。債務人的行為發生在債權成立后并已發生法律效力。上述行為發生在債權成立之前的,此時債權不存在,不能視為對債權造成損害。而且,在債務人進行上述處分后,債權人仍與債務人存在法律關系,表明債權人愿意承擔債權無法實現的風險,不能要求撤銷債務人以前的行為,因此,債務人的行為必須發生在債權有效確立之后。同時,債務人的行為必須具有法律效力。債務人的行為不具有法律效力或者根本不具有法律效力(如屬于無效民事行為),債務人的財產所有權未轉移的,債權人無需行使撤銷權保全其債權,可要求法院宣布債務人的行為為無效民事行為。因此,債權人只能撤銷債務人與第三方之間的有效行為。債務人的行為危及債權。債務人的行為危及債權,即債務人的行為將減少其作為債權擔保的責任財產,使債權從當事人的主觀因素上處于無法實現的危險
,應滿足以下條件:
1。債務人的行為是無償行為的,即《合同法》第七十四條規定的放棄到期債權和財產自由轉讓,無論債務人或者受益人是否有惡意,債權人都可以申請撤銷。如果債務人的行為是有償行為,受讓人需要惡意。受讓人惡意是指受讓人從債務人處獲得利益時,無論受讓人是否對債權人存在主觀惡意,都知道債務人的行為會損害債權人的權利。《合同法》第74條規定,“債務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給債權人造成損害,受讓人知道的,債權人也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這包括受讓人知道債務人轉讓財產的價格明顯低于一般市場價格,也包括受讓人知道債務人的行為將對債權造成損害。如果受讓人只知道財產的轉讓價格明顯低于市場價格,而不知道轉讓人(即債務人)的行為會對債權人造成損害,不能認為受讓人惡意行使了撤銷權。撤銷權的行使效力如何?債權人行使撤銷權的被告是誰?根據對撤銷權性質的不同理解,誰應該是不同的被告取消權。根據折衷方案,債權人在行使撤銷權時應以債務人、與債務人共同行事的對方當事人和利益轉讓人為共同被告。因為撤銷權的行使不僅需要撤銷債務人和對方當事人的行為,還需要返還受益人的利益。債權人行使撤銷權的范圍以債權數額為限,因為行使撤銷權的目的是保全債權
與其他撤銷權一樣,債權人的撤銷權應當有排除期。債權人應當在行使權利期間內行使權利。否則,債權人的撤銷權在排除期屆滿后消滅。《合同法》第七十五條規定,撤銷權自債權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行使。一年為排除期。逾期不行使撤銷權的,撤銷權消滅。債權人行使撤銷權的,撤銷效力根據撤銷判決生效。其效力延伸至債務人、受益人和債權人
對于債務人而言,一旦債務人的行為被撤銷,則其從一開始即被視為無效。例如,如果是財產贈與,則視為非贈與;債權人放棄債權的,視為未放棄債權。受益人收到債務人財產的,應當返還。不能返還原物的,折價返還原物利息。受益人向債務人支付對價的,可以要求債務人返還不當得利
至于債權人,行使撤銷權的債權人可以要求受益人將收益返還債務人或者直接返還自己。然而,行使撤銷權的效力延伸至所有債權人。受益人返還的財產為受益人的一般擔保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企業法律顧問資格許可尷尬落幕
2020-12-13購房合同要注意什么
2020-11-23《公司法》對股東直接訴訟有何規定
2021-02-09醉駕行政拘留7天可以探視嗎
2021-01-28房屋贈與子女協議書怎么寫
2021-02-20離婚扶養義務有沒有強制性
2020-12-23婚前財產處理注意事項是什么
2020-12-20討債時怎樣對付失聯的債務人
2020-11-13離婚后另立戶口拆遷有補償嗎
2021-01-05公司裁員流程是什么
2020-12-22公司收取押金和扣押身份證件需要負什么法律責任
2020-12-25被裁員公司不給經濟賠償怎么辦
2021-03-18交通事故意外險的適用對象是什么
2021-03-10產品責任險與雇主責任保險有什么區別
2020-12-15產品質量和產品責任險
2020-11-26財產保險投保方違約怎么辦
2020-12-20被保險人喪命誰能依法獲賠
2021-03-26家庭財產出險后被保險人需要做些什么
2020-11-12公眾責任險條款
2020-12-24未經村民同意便將礦私自承包給別人違法嗎
2021-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