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法律上明確規定勞動者只有下面兩種情形需要給違約金:
1、用人單位為勞動者提供專項培訓費用,對其進行專業技術培訓的;
2、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可以在勞動合同中約定保守用人單位的商業秘密和與知識產權相關的保密事項。
所以勞動者違反保密協議約定的,是需要支付違約金的。
當然,因為是公司那邊先違反了約定,沒及時支付經濟補償金,這樣的話,其實勞動者可以先去申請終止保密協議,那么后面在違反保密協議了,也就沒支付違約金的事了。
事實上,對負有保密義務的勞動者,公司可以在勞動合同或者保密協議中與勞動者約定競業限制條款,并約定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后,在競業限制期限內按月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勞動者一旦發現公司不肯積極拿經濟補償金的,千萬不能同樣以違反約定對待,這樣子的話,還是不能避免支付違約金。
當然,在支付違約金的時候,才意識到公司約定的違約金過高的,雖然保密協議的約定是由雙方約定的,但并不意味著就不能做任何更改。我們合同法中約定合同違約金可以自主約定,但最高不得超過所遭受損失30%,超過30%的,可以請求法院適當予以減少。
二、被迫離職后有哪些經濟補償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二十四條規定:“經勞動合同當事人協商一致,勞動合同可以解除”。第二十八條:“用人單位依據本法第24條、第26條、第27條的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應當依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經濟補償”。勞動部《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的規定:“經過勞動合同當事人協商一致,由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根據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年限,每滿一年發給相當于一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最多不超過十二個月。工作不滿一年的按一年的標準發給經濟補償金”。根據上述規定,解除勞動合同,如果是用人單位提出的,必須要依法支付勞動者經濟補償金。
用人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迫使勞動者提出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當支付勞動者的勞動報酬和經濟補償,并可支付賠償金:
(一)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的;
(二)未按照勞動合同約定支付勞動報酬或者提供勞動條件的;
(三)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工資的;
(四)拒不支付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工資報酬的;
(五)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支付勞動者工資的。
如果讀者需要法律方面的幫助,歡迎到律霸網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法官對于不能在審限內結案的案件如何處理
2021-03-13無權轉租的合同效力有哪些
2020-12-14十級傷殘能要求贍養費嗎
2021-02-27二審可以增加解除合同的訴求嗎
2020-12-14無證房產怎么確權
2021-02-11房產證在房屋中介手里不肯退怎么辦
2020-12-27合作關系是否可以有競業限制
2021-01-25雙倍賠償金要滿足什么條件
2021-01-29合同法中債務可以抵消的情形有哪些
2021-01-18申請強制執行如何銷案
2021-01-16事業編會被辭退嗎
2021-03-02集資房買賣有風險嗎
2020-12-29如何認識口頭變更勞動合同的法律效力
2021-01-26個人所得稅專項扣除有哪些方面
2020-11-23飛機延誤四小時賠償
2021-03-24海洋貨物運輸保險條款及險別
2021-01-27人身保險金額確定方式是如何的
2021-01-09保險投保時需注意什么
2020-11-10如何快速獲得保險公司理賠
2020-11-23什么情形保險公司不予理賠
2021-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