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環保意識海洋環境海洋災害救援隨著人類活動對海洋環境的威脅越來越大,海洋環境問題已引起全球的關注。世界各國都采取積極措施保護海洋環境,減少或避免對海洋環境的污染。船舶事故和定期排污作業造成的海洋污染損害是海洋環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因此,當此類事故發生時,及時采取合理措施,減少或避免海洋污染損害尤為重要,這實際上對海上救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及時救助可能造成海洋環境污染損害的船舶,如何鼓勵救助者積極救助,如何明確救助方與被救助方之間的權利義務,這是傳統海上救助制度無法完全解決的問題。因此,作為一項古老的法律制度,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救助制度中的一些原則和規則必須不斷發展,才能從海上救助制度的發展軌跡上更好地調整這些法律關系,現代海上救助制度的發展和完善呈現出以下特點和趨勢:
首先,自愿原則是相對的
自愿是指救助人的救助活動不以法律規定或合同約定為基礎。根據傳統的海難救助制度,如果救助行動是基于法律或合同義務進行的,則不是自愿的,海難救助制度中的海難救助關系無法形成,如船員向遇險船舶提供的各種勞務,引航員對船舶的指導、國家消防職能部門實施的滅火和其他行政行為,因為這些行為或基于合同協議或法律責任。然而,隨著海上航行風險的不斷變化,特別是在海洋環境污染引起全世界的關注之后,傳統海上救助制度中的自愿性原則發生了重大變化。沿海國為了保護其沿海海洋環境,往往對海洋環境構成威脅,采取積極措施避免或減少對海洋環境的破壞。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仍然嚴格執行傳統的自愿原則,救助方無權要求救助賠償,這不利于鼓勵救助方采取積極的救助措施進行救助作業,也不符合海事立法的宗旨,救助請求權突破了“無效,無報酬”的限制。
按照傳統習慣,救助行為必須有效,這是救助請求權成立的前提。如果救助行動無效,則救助方與被救助方之間就不存在因救助財產而產生的債務法律關系,即不存在對救助報酬的請求權和保證該權利實現的附帶權利,如留置權、船舶留置權等。這就是著名的“無效果、無報酬”原則由1910年《救助公約》建立。這一原則在1980年之前已在《勞埃德救助合同標準格式》中使用,并且在《中國海商法》第179條中也引入了這一原則。但顯而易見,隨著海上風險的不斷變化,“無效果、無回報”的原則已不適應海上救助新形式發展的需要,特別是在救助有環境污染風險的船舶或船上貨物時,這一原則不利于實施救援行動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收養人可以收養多個孩子嗎
2021-03-25掛名法人報酬多少錢
2021-03-01公司章程規定不設股東會能否召開臨時股東會
2021-03-04專利登記簿法律效力是什么
2020-12-19車輛追尾事故責任認定
2021-01-14如何審查《交通事故認定書》?
2021-02-11強制執行的程序是什么
2021-02-15交通事故訴訟請求怎么寫
2021-01-16東莞辦理婚前財產協議/夫妻財產協議材料
2021-03-20單方想離婚要怎么辦理
2020-12-06如何避免購房定金糾紛
2021-02-13拆除違法建筑要走哪些程序
2021-02-26競業限制期間可否申請專利
2020-12-30將工程勞務分包給個人是否合法
2020-11-15小公司倒閉了怎么給員工賠償
2021-03-17大學生實習期的基本權益有哪些
2021-03-02理財保險公司破產了怎么辦
2021-03-15投保人的權利與義務是什么
2020-12-26哪些原因會導致人身保險合同終止
2021-02-04保險代理人的資格條件有哪些
2021-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