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救助,又稱海上救助。廣義地說,救助方對任何水域遇險的船舶、貨物和人員的救助構成海上救助。但是,由于援救人員是國際法規定的一項義務,任何船舶都有義務在不嚴重危及船舶及其人員安全的情況下拯救人員的生命,而援救人員的生命也無權要求救助的賠償,人命救助人只有在救助船舶和其他財產,挽救人的生命時,才有權分享合理份額的救助報酬。中國《海商法》第171條規定,救助適用于“在海上或與海洋有關的通航水域救助遇險的船舶和其他財產”。救助是海商法中一項古老而獨特的法律制度。公元前9世紀的《洛特法》對救濟補償金的支付也有類似的規定。建立海難救助制度的目的是鼓勵人們救助遇險船舶及其財產
海上救助從單純的救助開始,后來發展為合同救助。在各種合同格式中最典型、使用最廣泛的是勞合社的勞動標準救助合同格式,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也制定了類似的救助合同格式。在傳統海商法中,除了單純的救助和合同救助外,還有一種根據救助方使用的設備、人力和時間進行賠償的救助方法,稱為雇傭救助或實際成本救助,但現代海商法已將其納入海事服務項目
根據我國海商法的有關規定,設立有效的海上救助法或救助請求權,必須滿足以下五個條件:(1)打撈發生在海上或與海洋相連的通航水域。海上救助的風險遠大于陸上救助,這是海上救助制度建立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我國海商法要求救助方在海上或者與海相通的通航水域救助被救助物。(2)被救助物必須是法律承認的救助對象。中國海商法承認的救助對象是船舶和其他財產。其中,船舶是指《海商法》第3條所稱的船舶以及與之發生救助關系的其他非軍用或政府公務船舶。也就是說,救援船和獲救船中的一艘必須是中國《海商法》第3條所指的船舶,而另一艘可以是內河船、內湖船和總噸位小于20且不用于軍事或政府公務的小型船舶獲救對象必須遭遇海上危險。海上危險的存在是海上救助的前提。只有當船舶或其他財產面臨真空的危險,可能造成損失時,才有必要進行救援。
(4)救援必須是自愿的。自愿原則是海上救助的構成要件之一。自愿是指雙方的自愿,即救助方提供救助服務的意愿和被救助方接受救助服務的意愿。對救助方而言,自愿是指其在法律和義務上沒有義務救助遇險的海洋財產。如果營救成功,他有權獲得營救賠償,并且不營救或承擔任何責任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出租人隱瞞房屋被抵押承租人怎么維權
2020-12-09兩人公司要成立股東會嗎
2021-02-07商標使用許可期限屆滿后對庫存產品如何處理
2021-01-28無合同的居間費用怎么上稅
2021-02-20雇傭關系要承擔工傷嗎
2021-02-28單位集資房轉讓合同應該怎么寫
2021-02-19懷孕期間可以要求調崗位嗎
2021-01-03辭職后可否進行勞動糾紛仲裁
2021-02-13意外險的計算公式
2021-03-19產品責任糾紛案件如何進行舉證呢
2021-03-08保險受益權的喪失與保險合同的解除
2021-02-16新《保險法》的溯及力問題
2021-01-12火災原因不明保險公司是否應承擔賠償責任
2021-01-10保險事故中“第三者”的認定
2021-03-15酒后駕駛把車碰了保險公司賠嗎
2020-11-14公眾責任險的作用有哪些呢
2020-11-17車輛修理費過高保險公司能拒賠嗎
2021-02-01保額與保費是同一個概念嗎?
2020-12-22耕地承包年限
2021-02-20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特征以及概念是什么
20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