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確定經濟補償的基本工資?《勞動合同法》第47條規定:“經濟補償金按照員工在本單位的工作年限和每滿一年一個月的工資標準支付給員工。本條所稱月工資是指員工在勞動合同終止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在實踐中,經濟補償的計算是前12個月的平均應付工資還是實際工資的基礎?是稅前工資還是稅后工資?許多雇主都有一定的隨意性。本案涉及的經濟補償計算存在以下三個問題:
1。經濟補償的平均工資基數是否應計算“年終十三薪”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工資總額構成規定》第四條規定:“工資總額由以下六部分組成:
(一)小時工資;
(II)計件工資;
(III)獎金;
(IV)津貼和補貼;
(V)加班工資;
(VI)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
在這種情況下,“十三年終獎金和工資”是獎金的性質,是工資總額的組成部分。因此,在計算經濟補償的平均工資基數時,雇主應計算“前十二個月工資”內工人的十三年年終獎金和工資。經濟補償的平均工資基數能否扣除個人繳納的社會保險和住房公積金費用
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社會保障和住房公積金由用人單位和職工按一定比例繳納。雇主每月為工人代扣代繳并最終進入工人個人社會保障或公積金賬戶的個人部分是貨幣收入,當然屬于工資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在計算經濟補償的平均工資基數時不能扣除。經濟補償的平均工資基數是稅前還是稅后
對于這個問題,法律沒有明確規定平均工資是稅前還是稅后,但《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規定,經濟補償的工資基數按照勞動者應得的工資計算,通常指稅前工資
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2001年發布的《關于對個人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所得征收和免征個人所得稅的通知》第1條:“個人因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包括經濟補償、生活補貼和用人單位發放的其他補貼)收入低于當地職工上一年度平均工資3倍的部分,免征個人所得稅;超過部分,按照《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征收經濟補償個人所得稅的通知》的規定,免征個人所得稅個人因解除勞動合同而被征收的個人所得稅(國稅發[1999]178號),按照國務院有關規定計算征收。”
上述規定表明,勞動者獲得的經濟補償,必須高于一定總額,方可按法定計算方法征稅;如果工人獲得的一次性經濟補償低于上一年度當地雇員平均工資的3倍,則免征個人所得稅。因此,公司在計算工資基數時不能先扣除個人所得稅,經濟補償的平均工資基數為稅前工資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提起勞動爭議訴訟條件有什么
2021-02-20借法人資金需要寫借款協議嗎
2021-03-18贍養費不給強制執行立案需要多久
2020-12-23沒有結婚證家暴怎么辦
2021-01-23被列入失信被執行人會影響征信嗎
2021-03-11企業承包經營合同包括哪些內容
2020-12-07買房購房合同霸王條款有哪些情況可以維權
2020-11-20擅自停工多久可以解除合同
2020-12-10勞動合同跟勞務協議有什么區別
2020-11-11意外傷害保險費率
2021-02-01建筑工程保險的除外責任是如何規定的
2021-03-01賠對方7320元 保險公司僅付2139元
2020-11-09車輛轉賣未告知保險公司,保險公司可拒賠嗎
2020-12-10保險拒賠是否應先解除合同
2021-02-01業主購房后怎樣選擇保險
2021-02-07保險公估及保險公估人的概念是什么
2020-12-13保險經紀公司存在的違法行為有哪些
2020-11-12保險受益人是如何確定的
2021-01-18食堂承包合同怎么寫
2021-01-31建筑工程承包合同的核心問題是什么
2021-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