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爭議證據規則責任法律有哪些規定
根據《勞動人事爭議仲裁辦案規則》第二章當事人舉證責任的分配
第四條發生勞動人事爭議,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加以證明。與爭議事項有關的證據屬于用人單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單位應當提供;用人單位不提供的,應當承擔不利后果。
沒有證據或者提供證據不足以證明當事人的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后果。仲裁委員會應當向當事人說明舉證的要求及法律后果,告知當事人應在規定期限內積極、誠實舉證。
第七條在履行合同爭議案件中,主張合同關系成立并生效的一方當事人對合同訂立和生效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主張合同變更、解除、終止的一方當事人對合同關系變動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
對合同是否履行發生爭議的,由負有履行義務的當事人承擔舉證責任。
主張仲裁時效中斷、中止的,應對引起時效中斷中止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
第八條因用人單位作出開除、除名、辭退、解除合同、減少勞動報酬、計算勞動者工作年限等決定而發生爭議的,由用人單位對決定所依據的事實和法律、法規、規章等承擔舉證責任。
勞動者對用人單位提供的證據持有異議或者予以否認的,勞動者應當提供相應反駁證據。
第九條依有關法律法規或本規則無法確定舉證責任承擔時,仲裁委員會可以根據公平和誠實信用原則,綜合當事人舉證能力等因素合理確定當事人舉證責任的承擔。
第十條仲裁過程中,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陳述的案件事實明確表示承認的,另一方當事人無需舉證。
對一方當事人陳述的事實,另一方當事人既未表示承認也未表示否認,經仲裁員充分說明并詢問后,其仍不明確表示承認或者否認的,視為對該項事實的承認。
當事人的委托代理人參加仲裁活動的,代理人在授權范圍內的承認視為當事人的承認。但未經特別授權的代理人對事實的承認直接導致承認對方仲裁請求的除外;當事人在場但對其代理人的承認不作否認表示的,視作當事人的承認。
當事人在仲裁庭辯論終結前撤回承認并經對方當事人同意,或者有充分證據證明其承認的行為是在受脅迫或者重大誤解情況下作出且與事實不符的,不能免除對方當事人的舉證責任。
優勢證據
中國現階段民事訴訟中的證明標準可以被界定為"明顯優勢"法院根據"明顯優勢"。來判斷雙方當事人對同一事實提出的相互矛盾的證據,這一裁判準則即為"優勢證據規則"。該規則從2002年4月1日開始施行,有一些審判人員至今仍并未有完全理解和正確運用這一規則。折疊確立最高人民法院總結以往審判實踐中對于盲目追求"客觀真實"所造成的教訓,在《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證據規定)第73條規定:雙方當事人對同一事實分別舉出相反證據,但都沒有足夠的依據否定對方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結合案件情況,判斷一方提供的證據的證明力是否明顯大于另一方提供證據的證明力。并對證明力較大的證據據予以確認。據此解釋,民事訴訟中的證明標準可以被界定為"明顯優勢"。法院根據"明顯優勢"來判斷雙方當事人對同一事實提出的相互矛盾的證據,這一裁判準則即為"優勢證據規則"。
內涵
優勢證據規則又被稱為"高度蓋然性占優勢的證明規則"。即當證據顯示待證事實存在的可能性明顯大于不存在的可能性,法官可據此進行合理判斷以排除疑問,在已達到能確信其存在的程度時,即使還不能完全排除存在相反的可能性,但也可以根據已有證據認定這一待證事實存在的結論。
意義
1、優勢證據證明要求是訴訟公正的保障。法官依據證據認定的事實狀態只是一種形式真實狀態,而符合案情原始面的事實狀態才是實質真實的狀態。法官最后在裁判中認定的事實應盡可能與案件的客觀真實情況相近似,最理想的境界是二者完全相符。二者誤差越小,表明裁判越公正。二者誤差越大,則越不公正。長期以來,我國訴訟法學界把"實質真實"作為民事訴訟證明要求的追求目標,認為只有這樣認定事實,裁判結果才是公正的。盡管程序公正從本質上要求完全真實地再現案件事實的原始面目,法官也希望形式真實與實質真實之間沒有誤差,但這種愿望往往是辦不到的。所以說,向法院提出要求法官查清"絕對真實"是不現實的。由于法官最終確認的事實是從法律機理或事實邏輯出發作出的推斷,并不以當事人感知的實際過程為準。因此,證據所具有優勢的強弱,直接關系到再現的待證事實狀態與這一事實狀態相符合的程度,在證據不能完全證實真實狀態確已發生時,法官只能根據證據所反映的事物的發展的高度蓋然性作出肯定的或否定的判斷。這時的形式真實與實質真實有可能并不一致甚至相反,但在這個前提下依據優勢證據證明要求認定待證事實正是訴訟公正的真正表現。如果一味追求客觀真實,法官必須拋棄當事人所舉證據,依職權深入調查取證。對待證事實先入為主,執有偏見,反而使訴訟進程結果有失公正。
2、優勢證據規則是追求訴訟效率的必然結果,當事人將通過訴訟糾紛的解決視為交易關系的一種延續。其目的是借助法律手段使自己合法正當的利益盡快最大限度地回歸。如果訴訟中不講求各主體行為的速度和效率,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不能及時回復正常,就背離了訴訟的目的。在長期的計劃經濟模式的影響下,法院將國家對經濟控制的作用延伸到民訴訟中來,過分注重了民事案件的社會公眾性效益,盲目追求過高的證明要求,使案件事實人為地復雜化而且難以確認。比如有的律師為了達到拖延訴訟的目的,每次開庭都申請再補充提交新的證據,使得案件無限期的延長或中止審理。導致審理周期過長,訴訟效率低下。由于糾紛已訴諸法院,大量的社會資源長期被置于靜止狀態,影響了經濟秩序正常高效的運轉。證明要求的高低與案件事實不明現象的多少是成正比的。追求真實固然是訴訟證明的目標,但絕不能因此而犧牲訴訟效率,而且法官對待證事實的判斷審查受到審限的制約,不可能長時間地深入探求客觀真相。確立了優勢證據證明要求后,一旦證據具備了明顯優勢便可以及時地結束舉證活動,以此確保公正與效率得到有機統一,形成多辦案、快辦案、辦好案的良性循環機制,同時又穩定了民事法律關系,保障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的運行。
綜上所述,如果我們與用人單位發生勞動爭議,最重要的就是為自己的主張提供證據,用事實加以論證,證明自己的主張。而且根據相關的法律規定,沒有證據或者提供證據不足以證明當事人的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后果。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請咨詢律霸網的專業律師,他們會為您解答。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宋**破壞軍人婚姻案
2021-02-09公證機構及公證員的哪些為違法行為需要承擔行政責任如何劃分
2021-01-23喪偶再婚需要提交哪些資料
2021-01-14外貿公司變更注冊資本增資流程是什么
2021-03-20網上簽的網絡p2p借貸電子合同有效嗎
2021-02-10商標侵權如何判定
2020-11-11信用社連帶責任多久過期
2021-02-19道路事故責任如何認定
2021-03-15同時有兩個違法主體如何處罰
2021-01-18上海股交中心對掛牌公司有無明確的或者內部掌握的財務指標要求
2021-03-19外嫁女兒能繼承遺產嗎
2021-02-15語言威脅恐嚇算不算違法
2021-02-01“凈身出戶”的保證書效力如何
2020-12-31審判監督程序與再審的區別
2021-03-12繼承開始前繼承人死亡怎么辦
2020-11-11裝修工人失誤造成業主損失誰賠償
2021-01-24房產己給贈與稅出售還付所得稅嗎
2021-02-18用人單位末位淘汰解除勞動合同合不合法
2021-01-03哪些情況壽險保險人可以免責
2020-12-03如何向航空公司索賠損失
2020-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