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并購是近年來的一個熱門話題。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國家大力推進“走出去”戰略,鼓勵和支持符合條件的國內企業向國外擴張,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跨國并購作為“走出去”戰略的一種基本形式,在世界范圍內已成為許多國內有實力的企業走出去的首選方式,歷史上西方國家大型企業的跨越式擴張幾乎都是通過某種形式的并購來實現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勒曾經說過:“所有美國大型企業都是通過某種程度和某種方式的并購成長起來的。幾乎沒有一家大型企業是以內部擴張為主成長起來的,“在他擔任通用電氣領導的20年里,他進行了993次并購活動,創建了1000多家新公司。公司市值從130億美元躍升到5600億美元。現代工業社會形成以來,每一個大的經濟周期往往伴隨著一次較為普遍的企業兼并浪潮
目前,外資企業受金融危機影響,一些經營不善的企業資產價值大幅縮水,資源價格普遍下降,降低了中國企業跨國并購的成本。同時,為了增強企業對跨國并購的信心,我國政府對跨國并購給予了政策支持。在內外因素的推動下,中國企業成為國際資本市場上的積極買家。然而,盡管中國企業在跨國并購中動作頻繁,但在一系列的并購行動中,雖然有一些像蓮香這樣的幸運兒收購IBM,五礦集團收購澳大利亞奧茲礦業,但總體而言,中國企業的海外并購之路坎坷曲折。從中石油收購優尼科失敗,到3Com被華為并購受挫,再到中鋁倒閉、力拓增持,中國企業的跨國并購看起來并不那么漂亮。即使跨境并購交易成功,并購后的協同效應也未必有效中國式的短板在跨境并購熱潮中,中國企業必須明確估計東道國可能為交易設置的政治壁壘,認識到現實的雙重文化差異可能導致的沖突中國企業跨國并購的成功與失敗有很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企業在跨國并購過程中遇到了中國式的弱點,包括政治偏見和歧視、文化誤解和沖突從表面上看,企業跨國并購是一種純粹的經濟和市場行為,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往往難以逃脫政治家的批判眼光,容易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擾。跨國并購一般分為三個階段:戰略選擇階段、實施階段和整合階段。政治風險主要表現在前兩個階段。當并購目標涉及被東道國視為“戰略資源”的資產時,東道國會以各種借口阻止外國企業并購國內企業,以保護國內企業。這就是所謂的“經濟學中的民族主義”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資金擔保書范文
2021-01-20網絡著作權與傳統著作權有什么區別
2021-02-14老公出軌離婚孩子歸誰
2021-01-12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調整范圍是什么
2021-03-06快遞取件二次收費違法嗎
2021-03-19房地產開發企業的不正當經營行為有哪些
2020-12-31如果企業沒有參保,發生工傷事故農民工該怎么辦?
2020-12-11強制調崗降薪如何賠償
2021-03-20什么是保險的保額
2020-12-26人身保險合同中的受益人如何變更
2021-01-272020春運返鄉險最高賠付10萬元
2020-12-23在網上購買保險時,如何防范風險
2020-11-08保險營銷員取得傭金收入應當繳納哪些稅
2021-01-08交通事故保險合同外的賠償應該誰來承擔
2021-01-21土地承包與土地流轉有什么不同嗎
2021-03-19土地流轉合同要注意哪些地方
2021-02-11什么是空心房,拆遷有補償嗎
2020-12-04拆遷已婚的女兒還有賠償嗎
2021-02-28房屋拆遷,營業房怎么定性
2020-12-15舊城改造項目中拆遷補償是怎樣的
2021-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