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財產”一詞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具有不同的法律內涵和形式。在古羅馬社會,財產主要以物質實體的形式表現為有形物質,“物”的抽象概念是在法律中產生的。根據不同的自然屬性,物可以分為動產和不動產,其中奴隸作為物被歸入動產范疇。同時,羅馬法也提出了“有形”與“無形”的劃分。蓋烏斯認為,動產、不動產等實物的存在,可以通過人的感官感受到;無形財產僅指無實體的、為人創造的物,如債權、用益權、地役權等(注:見**á (1) 《論羅馬法的起源》,第一卷,商務印書館,1994年,P。28.). 這說明羅馬法已經重視權利的性質和分類。但是,由于當時財產的唯一可能形式是有形物的占有和使用,羅馬法只能解決有形物范疇內的所有權和其他財產權的法律問題。羅馬法的所有權客體主要限于有形物的范圍,債權、用益權和地役權只是作為一種例外的“客體”而存在,而財產主要表現為不動產和在土地上設立的權利,財產范圍沒有擴大。隨著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西方國家的財產范圍迅速擴大。為了加快資本積累和生產集中,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股票、債券等有價證券大量涌現,成為一種新的事物形態,智力產品成為公民權利保護的對象。大陸法系國家的物權立法雖然各具特色,但都反映了這一趨勢。1804年的《民法典》第516條規定“財產可以是動產,也可以是不動產。”第526條規定“不動產的用益權、地役權或土地使用權是請求返還不動產的訴權”。第529條規定:“債權人的債權和要求償還到期款項或動產的訴權,即金融、商業或工業公司的股份和股份,依法應為動產。”因此,該法沿用羅馬法中的物的概念,將物分為有形物和無形物,將債權和股權分為無形物和動產。1896年《德國民法典》第903條只對薩晨的所有權作了規定,第90條規定“本法所稱物僅指物”。《瑞士民法典》第655條明確規定,某些權利也可以是所有權的客體。《荷蘭民法典》規定,債務的轉移應當按照取得財產的方式進行,這意味著一個人可以作為債務的所有人(注:見《荷蘭財產法結構的演變》,第7卷,《民法和商法論著》,法律出版社,1997年,P。284). 因此,除德國、日本外,大陸法系國家大多沿用羅馬法中的物的概念和分類,試圖在所有權和物的范疇內完善財產制度,從而導致對所有權以外的特定財產權獨立性的相應忽視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掛水過敏醫院要負責嗎
2021-01-18行政訴訟敗訴的后果
2021-01-29彩禮怎么規定
2021-02-21股權轉讓的流程大概要多久
2021-02-11什么是公司破產程序終結
2021-01-11開發商違約訂金能雙倍返還嗎
2020-12-20離婚案件訴訟中能不能申請回避
2020-12-22脅迫協議無效怎么取證
2020-12-30無效擔保合同如何賠償呢
2021-02-07多長時間內民間借貸能訴訟
2021-01-23侵害專有出版權能否起訴作者
2021-02-16老師打傷學生學校承擔什么責任嗎
2021-01-02非試用期員工裁員補償標準
2021-02-19拒付加班工資屬勞動爭議嗎
2021-01-07意外傷害保險及其類別
2020-12-08家庭財產保險的現狀如何
2020-12-02外貿保險單背書
2020-12-15被自己的汽車撞傷能否獲得保險理賠
2020-12-21社會保險嚴重失信人名單的主體可以有哪些
2020-11-27保險代理人是否與保險公司構成勞動關系
2021-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