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三十五條第一款、第二款規定:“股東之間可以相互轉讓其全部或者部分出資。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出資時,必須經全體股東過半數同意;股東不同意轉讓的,應當購買轉讓的出資。不購買轉讓的出資的,視為同意轉讓”。從該條款的表述方式來看,我國《公司法》采用了“出資轉讓”的法律概念,而不是“股份轉讓”。受此影響,一些學術著作和實踐中經常出現“出資轉讓”、“股權轉讓”等不同表述,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這兩個概念的模糊性和使用的混亂性,因此,有必要對“股權轉讓”的法律概念進行分析我國現行《公司法》在制定時正處于新舊經濟體制的交替時期。在充分考慮當時國情和立法條件的基礎上,也借鑒了其他國家的立法經驗。作為大陸法系國家,我國公司法與臺灣公司法有許多相似之處。關于股權轉讓問題,《中國臺灣地區公司法》規定,股東未經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不得將其出資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轉讓給他人。可見,我國《公司法》第三十五條第二款與該款基本相同(區別在于“其他所有股東”改為“全體股東”),從表述方式上看,我國《公司法》也采用了“出資轉讓”的概念。但筆者認為,從公司法理論的角度來看,“股份轉讓”作為有限責任公司最重要的營運資金來源,其概念更為準確,公司成立時股東的出資,在公司成立完畢后,實際上已經全部轉化為公司財產,股東只能成為所持股份的所有者,但不能成為出資財產或者公司財產的所有人。在這一變化過程中,股東喪失了對其投資財產的直接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原有所有權。同時,他們還獲得了資產收益權、重大決策權和經理人的選擇權,這些都是股東的權利。因此,公司成立后,只有股東持有的“股份”才能在股東之間轉讓或轉讓給股東以外的第三人,而不是公司成立時股東的“出資”。因此,應該是“股權轉讓”而不是“出資轉讓”
另外,在公司存在的不同階段,由于公司經營業績的直接影響,公司成立時股東出資所代表的財產價值必然會出現較大波動。在一定時期內,股東股份所代表的財產價值很可能大于或小于公司成立時股東“出資”的財產價值,在這種情況下,“出資轉讓”一詞作為法律概念使用時也是不準確的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勞務派遣人數超過如何處罰
2021-02-24勞務合同一般簽幾年
2021-01-23可以申請法律援助法律援助范圍是哪些
2021-01-03撤銷訴訟保全申請書格式
2021-03-24涉外婚姻辦理結婚證的程序是怎么樣的
2021-02-11子女拒付贍養費怎么辦
2020-11-21違反規定徇私向親屬發放貸款的全部承擔責任嗎
2021-02-16如何認定挪用公款
2020-11-21政府回購房繼承協議公證需要什么材料,政府回購房繼承協議公證流程是什么
2021-01-13人事入職交錢合法嗎
2021-01-12加班工資不按國家規定發該怎么做
2020-12-08疫情期間公司放假有工資嗎
2021-01-31可以提前移出社會保險嚴重失信人名單嗎
2021-03-23怎樣判斷保險合同成立
2021-01-23出車禍了保險公司多久賠償傷者
2021-03-21保險公司對交通事故的賠償項目有哪些
2020-12-01車輛強制險什么時候交,交多少
2021-03-02人壽保險索賠需經過哪些步驟
2021-03-11美國環境責任保險制度的啟發
2020-12-20我國巨災保險立法模式探討
2021-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