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三十五條第一款、第二款規定:“股東之間可以相互轉讓其全部或者部分出資。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出資時,必須經全體股東過半數同意;股東不同意轉讓的,應當購買轉讓的出資。不購買轉讓的出資的,視為同意轉讓”。從該條款的表述方式來看,我國《公司法》采用了“出資轉讓”的法律概念,而不是“股份轉讓”。受此影響,一些學術著作和實踐中經常出現“出資轉讓”、“股權轉讓”等不同表述,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這兩個概念的模糊性和使用的混亂性,因此,有必要對“股權轉讓”的法律概念進行分析我國現行《公司法》在制定時正處于新舊經濟體制的交替時期。在充分考慮當時國情和立法條件的基礎上,也借鑒了其他國家的立法經驗。作為大陸法系國家,我國公司法與臺灣公司法有許多相似之處。關于股權轉讓問題,《中國臺灣地區公司法》規定,股東未經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不得將其出資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轉讓給他人。可見,我國《公司法》第三十五條第二款與該款基本相同(區別在于“其他所有股東”改為“全體股東”),從表述方式上看,我國《公司法》也采用了“出資轉讓”的概念。但筆者認為,從公司法理論的角度來看,“股份轉讓”作為有限責任公司最重要的營運資金來源,其概念更為準確,公司成立時股東的出資,在公司成立完畢后,實際上已經全部轉化為公司財產,股東只能成為所持股份的所有者,但不能成為出資財產或者公司財產的所有人。在這一變化過程中,股東喪失了對其投資財產的直接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原有所有權。同時,他們還獲得了資產收益權、重大決策權和經理人的選擇權,這些都是股東的權利。因此,公司成立后,只有股東持有的“股份”才能在股東之間轉讓或轉讓給股東以外的第三人,而不是公司成立時股東的“出資”。因此,應該是“股權轉讓”而不是“出資轉讓”
另外,在公司存在的不同階段,由于公司經營業績的直接影響,公司成立時股東出資所代表的財產價值必然會出現較大波動。在一定時期內,股東股份所代表的財產價值很可能大于或小于公司成立時股東“出資”的財產價值,在這種情況下,“出資轉讓”一詞作為法律概念使用時也是不準確的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知識產權是財產權利嗎
2020-12-03承擔連帶責任是否要明確追償權
2021-01-21離婚案件訴訟中能不能申請回避
2020-12-22公租房申請書如何寫
2021-03-17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方式是如何的
2021-01-31訴訟期間未申請財產保全,車輛可以過戶嗎
2020-12-23國際貨物運輸保險合同的內容有哪些
2021-01-31如何認定保險責任免除條款是不是合理
2021-02-11進出口貨運保險投保的基本內容
2020-11-15人身意外傷害保險責任范圍是什么
2020-12-20順利理賠八大秘訣
2020-12-20訂立保險合同主體的要求
2021-02-11保險公司保證金退還時間是如何規定的
2020-11-10保險合同的復效的意思是什么
2020-12-10保險合同的解除形式可分為哪幾種
2020-12-28誰為保險代理人惹的“禍”負責?
2020-12-07土地轉包和轉讓有什么不一樣
2021-01-23非住宅公產房拆遷怎么補償
2021-02-01量房子就是要房屋拆遷嗎
2021-01-23濮陽市集體房產證房屋拆遷是怎樣的
20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