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隨著計算機軟件產業的發展,計算機軟件的法律保護問題應運而生。計算機軟件的法律保護形式有著作權法、專利法、商標法、合同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根據軟件的特點,軟件可以用于不同的目的、不同的表現形式、不同的法律保護形式。不同形式的法律保護各有特點。這種保護主要是基于著作權保護的基本原則,即創意與表達分離的原則,來保護創意的表達。根據國家版權作品新技術應用委員會(CONTU)的最終報告,版權法是保護軟件最合適的法律。在我國,版權保護也是軟件保護的主要方式。但是,著作權法只保護軟件本身的表現形式,不能延伸到軟件開發中使用的思想、概念、方法、原理、算法、處理和操作方法。這種保護彌補了著作權法保護的一些不足,能夠有效地保護設計者在計算機程序中所體現的“創造性”。但軟件本身不能單獨申請專利,只能是發明的一部分
其次,我國計算機軟件著作權保護的法律規范不僅包括國內法,還包括我國與其他國家簽訂的雙邊條約,以及中國加入的一些國際公約。《著作權法》第三條規定,計算機軟件屬于著作權法的作品范疇,明確了計算機軟件受著作權法保護。《著作權法實施條例》對著作權法的原則進行了細化和補充。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是專門規定著作權法實施辦法的行政法規《計算機軟件著作權保護法》,是我國與軟件著作權保護有關的重要規范性文件。它規定了軟件著作權人的權利、侵權形式和法律責任。《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辦法》規定了《軟件保護條例》規定的軟件著作權登記制度的具體辦法中美兩國政府關于保護知識產權的諒解備忘錄在中國生效1992年3月17日。《國際版權條約》條款的實施是為落實中美兩國政府關于保護知識產權的諒解備忘錄和《伯爾尼公約》而頒布的行政法規。伯爾尼公約于10月15日在中國生效,1992年《世界版權公約》于1992年10月30日在中國生效。《Trips協定》《Trips協定》第10條具體規定了對計算機程序和數據庫的保護:(1)計算機程序,無論是以源代碼還是目標代碼表示,均應作為1971年伯爾尼公約所指的書面作品予以保護
(2)數據或其他材料的匯編,無論是機器可讀的還是其他形式的,只要對其內容的選擇或安排構成智力創造,就應受到保護(1)創造性與表現力相分離的原則意味著版權只保護創造性的表現力,不是創意本身根據《軟件保護條例》,本條例中對軟件著作權的保護不延伸到創意、加工過程,軟件開發中使用的操作方法或數學概念。”
trips第9(2)條和WIPO版權條例第2條指出,“版權保護只應擴展到表達,而不應擴展到創造性、過程,(2)創造性與表現性相結合的原則,是指在表現某種創造性時,如果兩個作品之間的相似性是由于選擇的種類有限造成的,那么其中一個作品就不被認為是另一個作品的復制品,不構成侵權。例如,《軟件保護條例》第二十九條規定:“軟件開發者開發的軟件,由于表達方式有限,與現有軟件相似的,應當在軟件開發過程中使用,不構成對現有軟件版權的侵犯“
(3)SSO原則計算機程序的版權保護可以從其文章編碼擴展到其結構、順序和組織。也就是說,計算機程序的功能是思想的,其他的組成部分是表達的。整個程序只有一個思想,子程序中沒有思想元素。任何有選擇的設計都受著作權保護根據各國的案例和司法實踐,軟件著作權保護的內容在具體的軟件開發過程中得到了如下確認:1。著作權法既適用于源代碼形式的計算機程序,也適用于目標代碼形式的計算機程序
計算機程序的功能不影響其著作權,因此操作系統,編譯器等系統程序也享有著作權法的保護計算機程序的著作權不受載體和媒體的影響第四,通過長期的司法實踐,判斷軟件開發過程中造成侵權的司法標準,判斷計算機軟件侵權的主要方法是實質相似加接觸分析法和抽象過濾比較分析法這種方法是處理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糾紛時常用的方法。所謂實質相似性,主要是指兩個程序在形式和內容上的相似性,存在實質相似性實質相似性加接觸分析法的應用需要先對原告和被告的軟件進行分析,這通常可以按照文本元素的順序進行,然后是非文本元素。如果兩款軟件相似,只要確認被告與原告軟件的接觸,就可以認定侵權。即:
表達相同(或實質相似)+接觸對方作品=侵犯著作權
法院判斷兩個計算機程序是否構成“實質相似”,一般從三個方面來判斷:
1、代碼相似,即:,判斷程序的源代碼和目標代碼是否相似
2,深層邏輯設計是否相似,即判斷程序的結構、順序和組織是否相似
3,程序的“外觀和感覺”是否相似,即,程序運行方式與結果是否相似,對于這三個方面的判斷,我們既可以獨立單獨地進行判斷,也可以在具體的司法鑒定過程中,通過相互聯系進行綜合判斷,判斷被告是否接觸過原告的著作權程序,一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證明被告確實看過,然后復制原告的著作權軟件
2,證明原告的軟件已經公開發表
3,證明被告的軟件包含與原告軟件相同的錯誤,并且這些錯誤的存在無助于程序的功能
被告的程序包含與原告程序相同的特征、風格和技巧,而這些相似之處不能用偶然的巧合來解釋(2)三步侵權判決(或抽象法、過濾法和比較法)
這一判決是美國第二巡回法院在Cavs Altai案中確認的最新軟件侵權判決規則。根據這些規則,判斷被告軟件的結構、順序和組織是否侵犯了原告軟件的著作權,應當分三步確定。如果結構、順序和組織相似,就必須構成侵權。具體操作方法是:
1,抽象分解為不同的層次,從功能設計的最高層次,到組件、子組件,再到更小的模塊、子模塊,直到最具體的程序代碼
2,每一層過濾掉未受保護的組件
在同一層次上比較相似度,特別是在較低層次三步侵權判斷方法主要是基于計算機程序的開發過程,側重于軟件的動態保護,主要適用于大型計算機軟件侵權案件的判決。(3)我國的軟件侵權認定標準是以創造性與創造性相分離的原則為基礎的通過(1999)中建字第18號的文字表述,確定了以下鑒定標準:
1。比較不同的軟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海里禁止排放的物體種類有哪些
2021-01-12強制執行公證撤銷的情形是如何的
2020-12-03預抵押能否實現擔保物權
2021-03-21車禍臉部哪種程度可以評級
2020-12-27交通事故雙方負同等責任如何處理
2020-11-22懷孕死刑犯怎么處理
2021-01-19什么是嫖宿幼女罪
2021-02-19怎么在315網上投訴
2021-02-11重婚罪包括哪些行為 什么情況屬于重婚
2021-01-14離婚如何訴訟
2020-11-29辦案機關需要外國協助送達傳票的怎么辦
2020-11-12法院立案需要戶籍證明嗎
2021-01-14老人不堪忍受長子常年家暴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
2021-02-21雇傭關系能認工傷嗎
2021-03-21檢察院受理土地糾紛嗎
2021-01-12哪些人適合購買意外保險
2020-11-22意外傷害險的賠與不賠
2020-11-30交保險沒簽合同被辭退或調崗怎么辦
2020-12-2170歲老人被打失去勞動力怎么賠嘗
2021-03-02保險理賠的程序包括
2021-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