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等知識產權法的研究,我們會發現,立法者在這些法律中普遍規定了相應的侵權類型和具體形式。雖然這些規定中有所謂的變通規定[3],但總的來說,知識產權法列出了對侵權行為的描述,并對侵權行為作出了各種規范性規定,構成了認定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的法律標準。因此,在研究侵權認定時,首先要研究和探討現行知識產權法中知識產權侵權認定的法律標準,對知識產權侵權的規定有四種表述方式:一是在相應法律的法律責任一章中明確規定,并列出同一條規定民事責任后應當追究民事責任的侵權行為,如著作權法,著作權法和著作權法關于計算機軟件保護的規定[4]。第二條規定,在知識產權保護一章中,對侵權行為有專門規定,另一條規定了這些行為的法律責任,如《商標法》[5]。第三種是法律禁止的侵犯專利權,在法律總則中,在權利保護一章中,有一條專門列出了不視為侵犯專利權的行為和不承擔賠償責任的行為[6],本章規定了應追究的法律責任,如專利法[7]。第四章是專門規定侵權或違法行為的一章,另一章專門規定了應當追究的法律責任,如《反不正當競爭法》[8],知識產權法一般規定了相應知識產權的權利內容,列舉并規定了侵權行為、例外和限制以及法律責任。法律責任一般分為民事法律責任和行政法律責任。因此,在認定知識產權侵權行為時,應當注意知識產權法所要求的一切法律事實,即侵權行為所必需的法律事實體系。避免任何片面和主觀的觀點。這一點對于審判案件的法官來說尤為重要,一般來說,法律賦予的權利是指法律允許權利人為實現自身利益而采取的、由他人法律義務所保障的行為尺度,即法律允許的行為尺度。它通常由積極行為權、請求權(消極行為權)和請求國家保護權構成[9]。這三部分權利結構既可以獨立存在又不可分割,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應該說,法律首先肯定的是當事人積極行為的權利,它處于權利結構的中心;同時,其實現有賴于義務的履行和義務不履行時的國家保護。在知識產權法領域,國家法律賦予當事人的上述權利形式尤為明顯
知識產權法在賦予當事人權利時,一般規定了權利人的積極權利和權利的各種功能范圍。同時,由于知識產權是無形財產,處于其各種權力的中心,法律對每一項權利都給予了明確的保護范圍。保護范圍因其技術性和專業性而與每項權利的保護范圍明顯不同。例如,發明專利權保護符合專利條件的發明技術方案;該專利的所有權利要求都明確規定了該技術方案受法律保護的范圍。另一個例子是注冊商標權。《商標法》保護符合商標注冊要求的圖形或文字,或其組合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交通事故】交通事故慎重“私了”
2021-01-28用盜版ps做商用算侵權嗎
2021-03-19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經營單位不可以制作什么信息
2021-03-01法院民事調解離婚別人會知道嗎
2021-02-24焦作農村人均住房面積有什么規定
2021-01-23可作為遺產繼承的財產有哪些
2021-03-13仲裁開庭對方不來賠償怎么辦
2020-12-31單方面離婚申請書
2021-01-27簽訂商品房買賣合同有哪幾大注意事項
2020-12-07房屋裝修合同范本怎么寫
2020-12-17毛坯房驗房的十三個步驟
2021-02-02房屋中介合同有何法律效力
2021-01-03買集資房有風險嗎
2021-02-27勞動者如何協商調崗保證自身權益
2020-12-15如果企業沒有參保,發生工傷事故農民工該怎么辦?
2020-12-11實習期企業解聘員工怎么補償
2020-12-24小額人身保險的金額是多少
2021-01-31人身保險合同領取的保險金是否應當從賠償金中扣除
2020-11-10離婚后保單應怎樣分割
2021-02-20車輛轉賣未告知保險公司,保險公司可拒賠嗎
20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