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風險的成因通常包括違反相關法律法規、違約、侵權、遲延行使公司法定權利等,具體風險包括債務違約、合同欺詐、盲目擔保、公司治理結構軟化、監管不力等,沒有法律可行性論證的投資等,存在著無數潛在的法律風險和經濟損失
私募股權投資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私募股權投資,另一種是私募證券投資。前者是指以非公開發行方式投資企業股權,與“公開發行”股票相對立;后者是指非公募基金投資于二級證券市場。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是與面向廣大投資者發行的“公募基金”(如開放式基金)相對應的客觀地說,“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私募”一詞確實給人一種違法或徘徊在法律邊緣的感覺,但事實上,私募股權投融資只是表明它是一種在公開市場之外募集資金的行為,并不違法或法律地位不明確。它是完全合法的,并得到監管部門的認可和支持。對于國內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而言,《證券法》、《公司法》和《合伙企業法》為其設立提供了法律依據,但現行的規定仍顯不足。為了吸引客戶,多數地下私募基金對客戶都有私人承諾,如保證金、保證年收益率等,這種非合伙、非投資的契約本質上類似于非法集資。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有書面合同,也很難得到法律保護第二,私募基金與投資者簽訂的合同管理合同或其他類似投資協議的法律風險往往有不受法律保護的條款,另外,私募股權投資協議不能簽訂,簽訂不當和商業秘密保護也可能帶來合同法律風險。私募股權基金與目標企業談判的核心成果是達成投資協議,這是決定私募基金資金流向和雙方權利義務的基本法律文件這一過程涉及三個風險:一是無法訂立合同的法律風險;二是談判過程中涉及的技術成果等商業秘密的保密法律風險;三是締約不當的法律風險。嚴格來說,這些風險不是契約性法律風險,而是由附隨義務引起的法律風險在我國現有的法律框架下,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通過信托計劃形成的契約性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二是通過信托計劃形成的契約型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二是國家發改委專門批準的公司型產業基金;第三,以投資公司名義運作的各類投資機構與私募股權基金運作方式相同,雖然私募股權基金在我國的運作與現行法律并不沖突,但仍處于監管法律缺失的狀態,在實施過程中缺乏具體的法律法規,導致監管者與投資者之間缺乏統一的意見和做法。一些不良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或基金經理違規操作、過度交易、反向操作等,違反了優秀經理的義務,嚴重侵害了投資者的利益,知識產權法律風險如果私募基金選擇的項目是目標企業的核心技術,則要關注核心技術的知識產權是否存在法律風險。與知識產權相關的法律風險可能存在于以下幾個方面:1。目標公司及其子公司擁有或使用的所有商標、服務商標、商號、版權、專利和其他知識產權。參與特殊技術開發的作者、供應商、獨立承包商和雇員名單以及相關雇傭和開發協議文件。未申請專利保護以保證專有秘密的非專利專有產品。公司知識產權注冊證書,包括國內注冊證書、省級注冊證書和國外注冊證書。向有關知識產權登記機關申請登記的商標、服務商標、著作權和專利的文件。知識產權登記機關正在予以異議或者撤銷的知識產權文件。需要向知識產權登記機關申請延期的知識產權文件。申請撤銷、異議和復審注冊商標、服務商標、著作權、專利和其他知識產權文件。拒絕在國內外注冊的商標和服務商標的權利主張,包括法律訴訟
其他影響目標企業或其子公司商標、服務商標、版權、專有技術或其他知識產權的協議所有商業秘密、專有技術秘密,目標企業及其子公司為締約方并具有約束力的雇傭發明轉讓或其他協議,以及與目標企業及其子公司或第三方的知識產權有關的協議
此外,企業家與原公司之間的勞動關系,原公司專有技術和商業秘密的保密,而遵守禁止同業競爭的規定可能會導致知識產權糾紛律師虛假調查或法律意見書錯誤的法律風險因為雙方在投資過程中處于信息不對稱的地位,法律調查的作用是使投資者在開始投資前盡可能多地了解目標企業各方面的真實情況,了解目標企業的全部股份或資產情況,并確認其重要信息是否準確反映了目標企業的資產負債情況,避免對投資造成損害,在私募股權投資中,目標企業為非上市企業,且信息披露程度很低。投資者要想掌握目標企業的詳細信息,就必須進行法律調查,平衡雙方信息掌握程度的不平等,明確并購中存在的風險和法律問題,雙方可就相關風險和法律問題進行協商。私募股權基金投資過程中因律師虛假調查或法律意見書錯誤導致的法律風險,是中介律師事務所、投資機構和初創企業面臨的法律風險
如果盡職調查不屬實,中介機構將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投資機構可能遭受相應的損失;但創業企業可能因其提供的虛假信息而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第六,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進入企業后的法律風險,員工的意外傷害風險、規章制度不完善導致的道德風險、公司印章管理不嚴導致的債務風險資金使用引發的法律風險:投資合作風險、分支機構風險、貸款風險、擔保風險
退出機制中的法律風險是私募基金的最高目標。股票上市后,投資者作為保薦人,可以賣出所持股票,也可以在禁售期過后按比例逐步賣出所持股票,從而獲得巨大的附加值,實現成功退出。上市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直接上市,另一種是借殼上市。企業直接上市的標準相對較高,因此中國企業熱衷于買殼。從表面上看,借殼上市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上市目的,無需辦理重組上市手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規避財務披露監管和繳納滯納金。但從實際情況看,我國上市公司的殼資源大多“不干凈”,債務或擔保陷阱多,員工安置負擔重,如果買方對“殼”公司的歷史沒有充分了解,對債權人債權等債務問題沒有充分調查,上市公司對外擔保產生的部分債務和還款日,將存在債權人通過法律手段取得上市公司資產或分割買受人取得的股權,企業喪失控制權的風險。買斷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要約收購的程序是什么
2021-02-11質押合同是諾成合同還是實踐合同呢
2021-01-01民法典的基本構成有哪些
2021-02-16著作權人的種類及著作權的內容
2021-01-17未約定保證方式債權人直接找保證人還款合法嗎
2021-02-15保證書里面的提到賠償費用有法律效力嗎
2021-03-10個體戶與個人獨資企業的差異
2021-03-15什么是商業匯票轉貼現?
2020-12-10質疑產品質量誰舉證
2021-01-22專利權可以贈與嗎
2020-12-27法院進入簡易程序多久能審,還可以上訴嗎
2020-11-13訴訟期間涉案房產是否可以抵押
2021-03-23違反規定徇私向親屬發放貸款的全部承擔責任嗎
2021-02-16合同一方違約怎么處理
2020-11-10毛坯房驗房的十三個步驟
2021-02-02旅游意外險的概念是什么
2021-02-14出口運輸保險怎樣安全省費
2021-01-27海上貨物運輸保險合同貨損賠償糾紛案
2021-01-30人身保險受益人需要承擔義務嗎
2021-02-25人身保險投保書什么意思
2021-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