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與知識密切相關的知識產權在經濟活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商業秘密作為知識產權的組成部分,是知識產權制度中的一個新興領域。然而,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和商業秘密在市場競爭中的優勢,商業秘密逐漸成為國內外市場競爭的焦點。與此同時,商業秘密也日益成為犯罪分子關注的對象。侵犯知識產權罪,包括侵犯商業秘密罪,已成為聯合國規定的17類跨國犯罪中最嚴重的犯罪之一。[1] 因此,世界各國普遍重視利用刑法保護商業秘密。就我國而言,商業秘密刑事立法起步較晚。直到1997年刑法典修訂通過,才在吸收單獨刑法、附屬刑法等法律法規內容的基礎上增設侵犯商業秘密罪。但新刑法頒布以來,對侵犯商業秘密罪的主觀要件存在較大爭議,直接影響到司法實踐中對該罪的正確認定和處理,阻礙了刑法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功能的正常發揮。鑒于此,本文擬探討侵犯商業秘密罪的主觀要件。在我國,對侵犯商業秘密罪的主觀方面,即本罪的過錯形式,存在著不同的認識。一般來說,有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本罪的主觀方面必須是故意的。”[2]第二種觀點認為:“刑法所列侵犯商業秘密的四種行為中,除第一種只能由故意構成外,第三種觀點認為,直接侵犯商業秘密的犯罪行為只能由故意構成,侵犯商業秘密行為的主觀方面可以是故意或者過失。”[4]刑法第219條第二款規定:“明知或者應當知道前款所列行為而獲取、使用或者泄露他人商業秘密的,視為侵犯商業秘密“商業秘密”,筆者認為,除了意外事故之外,過失也包括在本罪的這一部分,因為刑法第219條中的“應當知道”是行為人知情義務的表現,行為人應當知道而不知道。除了從過失的角度理解外,其他任何犯罪都不可能是一致的。從邏輯上講,“應該知道”本身隱含著“實際上不知道”的含義。因此,由于“過度自信過錯”,不應將所謂的“應當知道和應當知道”納入“應當知道”的范疇。如果“應當知道”與“應當知道”不一定用“應當知道”來表達,則只能是“應當知道”情形下的過失。只有這樣,才能符合“以懲治故意犯罪為原則,以懲治過失犯罪為例外”的刑事責任。因此,筆者贊同第三種觀點,即侵犯商業秘密罪的主觀方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過失。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過失只包括過失。但是,這僅僅是從現實的角度對現行法律的實際規定的確認,并不意味著從應然的角度應該是相同的。筆者認為,從應然的角度,有必要對我國侵犯商業秘密罪的主觀規定進行深入分析。你知道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人身財產安全受到侵犯怎么辦
2020-12-21怎么撤銷無效婚姻
2020-11-26無效的民事法律行為
2020-12-22要怎么寫追討個人債務授權委托書
2021-02-2815年以上是無期徒刑嗎
2020-12-31房屋贈與過戶費用包括哪些
2021-01-07法院能否強制執行共有房產中其中一個共有人的份額
2021-01-18行政機關凍結銀行存款可以不通知當事人嗎
2021-02-28協議離婚財產分割是否有效
2020-11-18人壽保險公司的責任是什么,人壽保險合同有哪些內容
2020-12-13人身保險投保人不交保費公司是否能解除合同
2021-01-20申請設立保險公司應提交哪些資料
2021-02-19如何區分人身保險與財產保險
2021-02-15人身保險合同中代簽名法律后果有哪些
2021-02-16保險理賠的方式有幾種
2021-02-05開車撞傷路人保險人只賠醫保部分怎么辦
2020-12-22保險公司業務人員以及代理人欺詐表現
2021-03-18無證駕駛保險公司是否賠償
2020-11-12保險經紀公司存在的違法行為有哪些
2020-11-12被搶新車變舊車 保險公司到底該不該賠?
2021-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