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以下簡稱《執行規定》)第五十一條至第五十六條對執行股權作了明確規定。在此之前,我國關于高管股權的法律是空白的,即沒有明確的規定。針對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實施規定》對實施公平作出了明確規定,既拓展了實施方式,又豐富了實施工作的內容,體現了實施工作的豐富內涵。(1) 股權的概念和特征是股東因出資而獲得的。依照法律規定或者公司規定的規章制度,以一種方式參與公司事務,享有公司財產權益,有權轉讓。高管股權與股權本身的特征密切相關。股權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公平包括兩個基本內容:自利權和共益權。主要包括股息紅利分配請求權、新股認購請求權和公司剩余財產分配請求權,屬于純產權。共同利益權是指為公司利益與其他股東共同行使的權利。主要包括對重大經營決策的表決權、董事的任免權、對董事和經理的質詢權、監督權和知情權。股權是一種產權。股權是通過投資東方公司,將其轉為注冊資本,取得參與公司事務的權利,享有公司財產權益的一種營利性股權。因此,公平具有明顯的屬性,因此在執行理論中不難理解公平的可執行性。股權是一種可轉讓的權利。股權作為股東的財產,因其財產屬性而具有可轉讓性。這一屬性在《公司法》中有明確規定,但也受到一定條件的制約。第一,被執行人除在中外合資、合作企業中的股權外,沒有其他財產可以執行,其他股東不同意轉讓的,可以直接轉讓被執行人的股權。二是對于股權的執行,按照規定,應先執行到期分紅或分紅。到期的股息、紅利不能滿足執行申請人權益的,也可以執行有關企業預計到期的股息、紅利或者下一年度的股份、紅利。在股權實施中,要兼顧其他股東的權利,尤其要注意對優先購買權的保護。由此可見,股權的實施是建立在征得其他股東同意的基礎上的。不同意的,其他股東行使優先購買權。不行使優先購買權的,視為在股權實施前的同意。企業法人財產只對自己的債務負責,即以其全部財產獨立承擔民事責任。執行股東在執行股權時,按照股權享有財產權益。由于股權本身并不體現在具體財產中,公司對這些出資享有法人財產所有權,這只涉及公司自身的債務,可以執行這些財產,否則將構成對公司財產權的侵犯。第二,行政衡平法的實施豐富了行政工作的內涵,提高了申請人債權的保護程度。然而,在實施實踐中,由于對衡平法實施的理解和實踐不同,在實施中存在著許多多元化和復雜性的問題。出現這些情況,有立法方面的原因,也有我們在工作中對執行與公平有關的規定的一些誤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股權投資是指股票、債券和證券投資基金投資于資本市場的權益。從這一概念可以看出,股權包含在投資股權中,是投資股權的一個方面。在實踐中,投資權益通常被理解為公司的財產性權益,通過投資獲得并參與公司事務。《實施規定》第五十三條至第五十五條是指投資權與股權并列。這種平行使用,主要是為了避免目前這種權利的術語多而無序,造成個人理解的偏差。因此,被執行人對公司投資權益的行使應稱為執行股權。被執行人對個人獨資企業的投資,也應當摒棄“投資權益”的概念。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理解投資權益的概念,同時,才能打破投資權益的執行就是股權的執行的傳統錯誤觀念。實踐中,一些高管認為,被執行人設立的企業法人的資產應當完全歸被執行人所有,應當視為被執行人的財產,可以直接執行。根據公司制度的一般原則,公司注冊成立后,公司的財產獨立于投資者的財產。被執行人投資設立的下屬企業法人的財產,不得直接執行。《執行規定》所稱直接裁定的移轉,主要是指未經任何人同意直接執行的方式,而不是直接執行其財產。《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二條規定,發起人持有的公司股份,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一年內不得轉讓。公司法的這一規定應理解為僅適用于當事人通過獨立協議轉讓股權,而法院對股權轉讓的強制執行是一項國家為債權人謀取利益的行為,不存在非法投機行為。但是,受讓人應當繼續遵守《公司法》關于轉讓人的規定。
公司法限制公司管理人員轉讓股份。這些人員在任職期間,每年轉讓的股份不得超過其持有的公司股份總數的25%。根據執行工作的獨特性質,該股份的執行仍不受《公司法》規定的限制,可以執行。(四)受讓人執行股權的資格、登記不真實。
執行規定對股權轉讓有專門規定,對受讓人也有規定,即股權轉讓時受讓人應滿足哪些條件,股權不能轉讓時可以向債權人補償哪些股權。實踐中遇到的主要問題是外商投資公司的案例。最高人民法院1987年度關于審理香港、澳門經濟糾紛若干問題的解釋第7條規定,一般不適宜以投資償還債務。必要時,經內地合資企業或合伙人及有關各方同意,通過轉讓投資權益的方式進行。”“執行規定”使股權的可轉讓性更加明確。在實施外資股權時,沒有對受讓方進行規定。如將外資股權轉讓給境內投資者,轉讓后外資股權將低于注冊資本的25%,這與《公司登記管理條例》相沖突。如果外資股全部轉讓給國內投資者,外資企業的性質將發生改變。在這種情況下,應當限制受讓人的資格,受讓人最好是外商。不對外轉讓的,以境內投資者為受讓人,在外資股不低于注冊資本25%的條件下,向東方轉讓非外資股。這樣既保持了公司的企業性質,又符合我國的法律規定。實踐中遇到的另一個問題是公平的缺陷。股東對公司的出資可以是貨幣出資,也可以是實物出資。針對這種情況,我們需要重新評估股權的真實價值,從而保護受讓方的權益,避免質疑執行的真實性和合法性,損害執行的公信力。你知道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擔保合同無效的情形
2020-12-20企業變更后員工合同怎么辦
2020-11-18買賣合同怎么審查
2021-02-25試用期辭職需要提前幾天
2020-11-25公司董事辭職需哪些程序
2020-12-21內河船舶糾紛的管轄規定是什么
2021-01-21醫療后又工亡如何賠償
2020-12-27孩子臉部在商場受傷誰負責
2020-11-09一些基礎性的購房專業名詞
2021-02-22二手房中介機構應具備的條件
2021-01-24普通員工簽勞動合同注意什么
2021-02-21免責條款的定義是什么
2021-03-22猝死是否在意外險賠償范圍內
2021-02-12新車投保要注意什么
2021-02-15人身保險合同無效的事由有哪些
2021-01-30海上保險合同保險標的規定
2021-03-16交通事故傷人后保險公司理賠流程
2020-11-182013年7月起 湖北省宜昌市城區參保單位啟用新繳費基數
2021-01-28外資保險公司在我國有哪些形式
2021-01-01保險合同期限屆滿或履行完畢是指什么
2021-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