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這一原則,每個股東對公司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按其持有的股份數計算。由于每股價值原則上相同,大股東(以下簡稱“大股東”)對公司事務的決定權大于小股東(以下簡稱“小股東”)。在正常情況下,這不會產生任何不公平的結果。但在某些情況下,“大股東”濫用這一支配地位,在處理公司業務時,通過控制股東大會或董事會,直接或間接為自己謀取個人利益,不顧甚至損害公司和中小股東的利益。這在一個或幾個人控制公司大部分股份的公司尤其如此。
在西方國家,大股東對小股東的壓迫或侵害往往被稱為“凍結”。常用的方法有:(一)違反法律、章程的規定,故意拖延或者拒絕支付股利的;(二)不合理地向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支付高額報酬,給予高額福利待遇的;(三)以公司資金為大股東提供優惠貸款,或者高價出租大股東財產的;(四)擅自解聘或者無理阻撓小股東擔任高級管理職務的;(五)惡意增加公司資本金的,(六)操縱公司股票價格,迫使少數股東低價出售股份;
(七)董事、經理非法經營或者違反職責,損害公司利益時,以公司名義無理拒絕調查的;(八)違反法律或者公司章程的規定,對少數股東參加股東大會附加不合理條件的;(九)無理拒絕提供或者隱瞞公司經營狀況的,向少數股東提供資產及其他必要的信息和資料;
(十)采用“惡意兼并”或“短期兼并”等手段排除少數股東,使公司恢復原狀;(11)利用職務上獲得的內部信息謀取個人利益。
盡管大股東欺負小股東的現象在西方國家十分普遍,但各國對是否對小股東給予特別保護卻長期猶豫不決。他們擔心這會對公司內部事務造成過度干涉。例如,在英國,早在1843年,FOSS訴harbottle案就確立了所謂的“多數規則”或“內部管理規則”。根據這一規定,如何對待公司董事、經理的行為,應當以股東大會上大股東的意志為基礎;除非大股東表決同意,少數股東不得以公司經營不善或者經理人員的行為違反公司內部規章為由對公司提起訴訟。在上述著名的案件中,被告公司的兩名董事以更高的價格將自己的土地出售給了公司。由于兩位董事持有公司多數股份,股東大會通過決議批準了這項交易。公司的少數股東起訴了這兩名董事。法官認為,既然是經股東大會批準的,對公司的損害只能由公司本身造成,不能由少數股東造成。法官作出這一判決所依據的直接法律原則是公司具有獨立人格,但其真正目的是:(1)防止個別股東多次起訴公司或其管理人員;(2)避免法院對公司內部事務的過度干涉。現代西方“經濟分析法學派”認為,在經濟意義上,公司的經營權更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小股東參與經營的程度最小化,多數情況下效率更高。一方面可以降低股東的監督成本,同時可以防止個別股東為了自身的短期利益而干預和影響公司的長遠發展。比如,公司進行長期投資、公益捐贈等活動時,小股東比大股東更容易提出異議。因此,該學派學者主張,只要給予中小股東合理的經濟補償,法院就不應干預或制裁大股東排除中小股東的行為。這一觀點與該學派合同法理論中的“有效違約”觀點是一致的。在我看來,這種觀點雖然客觀合理,但帶有太多的功利色彩。它忽視了法律的基本功能之一是維護社會正義,保護弱者的合法權益。即使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當小股東(往往是大量的個人投資者)由于受到大股東的侵害而得不到法律的保護時,他們的投資熱情和信心也必然會受到影響,最終對整個社會不利。因此,現代國家公司法在堅持“多數人原則”基本原則的前提下,通過實體法或程序法不斷加強對少數股東的特別保護,已成為現代公司法的一個重要趨勢。由于法律傳統和理論體系的不同,各國公司法對中小股東的保護方式和程序存在明顯的差異。現將英、美、大陸法系國家的相關實體法保護措施介紹如下。首先,英國公司法對中小股東的保護主要是以英美法系為基礎的。根據英美法,作為多數人規則的例外,當大股東的行為構成對小股東的欺詐時,小股東有權起訴大股東,追究其侵權責任。隨著中小股東受欺負現象的日益增多,雖然一些法官試圖通過擴大對“欺詐”的解釋來保護中小股東,但這種方法越來越不能滿足現實的需要。因此,英國現在更多的是通過法令來實現這一目標。成文法規定了以下三種主要的中小股東保護措施:
1。請求法院解散公司
1986年英國破產法第122條和第124條規定,在法律規定的情況下,少數股東可以請求法院下令解散公司。法院認為公司解散是公正的,可以裁定解散。任何少數股東,甚至只有一名股東有權向法院提出這樣的請求,但原則上,他應連續持有公司股份六個月以上。法官有自由裁量權決定是否“公正和公平”。在實踐中,在下列情形下,法官通常可以判斷公司解散是合法的、公平的:
(1)公司超出經營范圍的業務或者目的已經無法實現;
(2)公司只是廣大股東的“工具”或者“掩護”,董事或經理實現個人利益;
(3)公司被用于欺詐或其他非法活動。
2。根據1986年《公司法》第459-461條,請求法院介入“不當侵權行為”
,任何股東認為公司的經營不正當地侵害了部分股東(至少包括自己)的權益時,有權請求法院介入。1948年《公司法》使用了“壓迫”的概念,1986年《公司法》取代了“不正當行為”的概念。英國學者認為,前者過分強調大股東、董事或經理行為的性質,主觀色彩明顯,適用范圍狹窄;后者側重于上述人員行為對小股東的后果,客觀性強,所以適用范圍很廣。一位英國法官在一份判決書中指出,判斷大股東的行為是否“不當侵權”,不應考慮控制公司的人主觀上是否意識到自己行為的不公正,而應以“合理人”的標準來判斷,即:,一個誠實理智的普通人是否應該在同樣或類似的情況下做這種行為。這一法律術語的變化,實際上反映了法院擴大對刑事權利保護的趨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上海離職后住房公積金怎么提取
2020-12-15遲到會被辭退嗎
2020-12-16個人作品著作權保護期限
2021-01-05銀行貸款逾期不還會坐牢嗎
2020-12-16贈與合同約定不得撤銷贈與,贈與人可以撤銷贈與嗎
2021-02-20遺棄罪先予執行
2020-11-11離婚損害賠償構成要件包括哪些
2021-02-10土地糾紛找民政嗎
2021-02-21怎樣與房屋中介簽合同
2021-02-21深圳補交社保勞動仲裁能補幾年
2021-02-04只能在當地購買人壽保險合同嗎
2020-12-31公眾責任險保險合同是怎樣的
2020-12-30購買人身保險新型產品注意什么
2020-11-22快處快賠理賠五大流程是什么
2021-01-21機動車損失保險的證明材料
2021-01-05保險代理人騙領客戶保險金,保險代理人構成何種犯罪
2021-01-10車禍自己受傷保險公司怎么賠償
2021-03-01財產保險理賠的計算標準是什么
2021-02-04無責免賠條款有法律效力嗎
2021-01-21機動車保險事故發生后應該向誰索賠
2021-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