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股東權益的法律保護是現代公司法的基本原則之一。根據這一原則,在決定公司事務時,大股東比小股東更有發言權。如果“大股東”濫用這一地位和支配地位,在處理公司業務時會通過控制股東大會或董事會等方式,直接或間接為自己謀取個人利益,甚至損害公司和中小股東的利益。(一)侵害中小股東權益的形式及存在的問題。大股東侵害中小股東的常見方式有:1、違反法律、公司章程的規定,故意拖延或者拒絕支付股利;2、不合理地向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支付高額報酬,給予高額福利待遇;
3、利用公司資金為大股東提供優惠貸款或高價出租其房產;
4。利用本公司向大股東控制的其他公司提供貸款優惠或債務減免;
5。惡意增加公司資本金,迫使少數股東因無法認購新股而進一步降低持股比例;
6。操縱公司股票價格,迫使中小股東低價出售股份;董事、經理人員違法經營或者違反職責,損害公司利益時,以公司名義無理拒絕調查。
8。違反法律或者公司章程的規定,為少數股東參加股東大會附加不合理的條件;
9。無理拒絕向少數股東提供或者隱瞞公司的經營狀況、資產等必要的信息和資料;
10。利用“惡意并購持續發展”或“短期并購”等手段排擠少數股東,使公司恢復原狀;
11。利用職務上獲得的內部信息為自己謀取私利。(2) 立法不足和審判問題。現行《公司法》第一百一十一條規定:“股東大會、董事會的決議違反法律、行政法規,侵害股東合法權益的,股東有權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文章存在以下問題:
1。如何界定“非法解決”在具體司法實踐中是不可行的。該條款未規定有權提起訴訟的股東資格和訴訟期限,在實踐中可能導致個別股東惡意濫用訴權;該條僅規定股東有權請求法院“停止”違法行為和侵權行為,但未規定股東有權就給公司或股東造成的損害請求賠償。本條及《公司法》其他條款均未對股東派生訴訟或代表人訴訟制度作出規定,我國民事訴訟法也沒有相應規定,這使得司法實踐中難以有效保護中小股東的這一權利。此外,一方面,《公司法》關于保護少數股東權利的規定為少數股東保護自己的權利和公司的權利提供了機會,但另一方面也可能被個別股東滲透,成為向公司管理者施壓的手段謀取個人利益,甚至服務于公司的競爭對手。公司管理者或大股東往往因為擔心公司形象受損或訴訟成本過高而不得不妥協,這將導致“訴訟敲詐”或訴訟炒作。同時,如何保護中小股東利益,防止法院過多干預公司內部事務,在實踐中往往難以權衡。第二,立法建議(1)針對中小股東的直接訴訟可以借鑒英美法系的做法,在公司法中直接規定股東對對方負有忠實義務。由于大股東利用其支配地位壓迫小股東,小股東可以直接起訴大股東,請求法院介入侵權行為,股東會或者董事會的決議或者確認決議無效。也可以請求解散公司或者對公司進行業務審計。(2) 建立股東派生訴訟制度。但需要注意的是:首先,公司法應限制原告主體資格,規定股東提起代表訴訟的資格,包括持有時間的限制,并要求股東在整個代表訴訟過程中具有股東身份。其次,應設立派生訴訟和前置程序,即股東在提起派生訴訟前應“盡力提供內部救濟”,即首先請求監事會或董事會以公司名義對侵權人提起訴訟。董事會、監事會拒不起訴或者在一定期限內拒不起訴的,股東可以向法院提起派生訴訟。三是訴訟成本分擔。由于派生訴訟的復雜性、耗時性和訴訟標的巨大性。作為原告,如果他贏了官司,利益屬于公司。如果他輸了官司,他不僅要承擔訴訟費用,而且公司可以要求賠償他因官司失敗而遭受的損失。由于高昂的訴訟費用和訴訟成本,原告往往無法起訴。可以向原告提供法律援助,也可以責令公司對原告股東的費用給予合理補償。被告在訴訟中也可能花費大量的精力和財力,一旦勝訴,將因原告無力償還而得不到賠償。可以認定,被告有權請求法院要求原告股東為被告在訴訟開始前支付的費用提供擔保。四是確認公司在派生訴訟中的地位。股東提起派生訴訟后,法院應當及時通知公司。公司在派生訴訟中的地位取決于公司意志的表達。公司明確同意以公司名義提起訴訟的,公司列為訴訟原告。但代表人訴訟制度決定了公司在正常情況下不同意起訴,因此公司一般不會成為原告。公司不同意起訴的,應當列為名義被告,但與實際被告不同,不承擔實質責任。在股權轉讓協議的法律問題上,股權轉讓是以股權變更的效力為目的的民事行為。根據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和一定的程序,股東將其全部或部分股權轉讓給他人,受讓人取得股權。近年來,股權轉讓糾紛案件呈上升趨勢,但對《公司法》等相關法律的比較原則卻沒有司法解釋。在司法實踐中,我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股權轉讓合同效力案件進行審查:。轉讓人。為滿足條件,轉讓人只能是股東或股東的清算主體,而特殊主體的轉讓行為受法律限制。例如,發起人持有的公司股份,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三年內不得轉讓;公司董事、監事、經理在任職期間不得轉讓;收購上市公司,不得轉讓其持有的公司股份收購人收購的公司股權,自收購完成之日起六個月內不得轉讓。
2。例如,公司不得轉讓本公司的股份,但以減少資本金為目的注銷本公司股份或者與其他持有本公司股份的公司合并的除外;中國自然人原則上不得轉讓中外合資、合作企業的出資。我國《公司法》對子公司轉讓母公司股份沒有限制,但母公司與子公司相互持股會導致虛假增資,損害債權人利益。
3。在審查標的時,應注意股權的某項權力,如股利、股利分配請求權、表決權等是否可以分開。盡管tr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國有企業改制的方式
2020-12-27保證與保證合同
2020-12-24抵押物不夠還款怎么處理
2021-03-17軍人離婚財產分割原則
2021-03-04民間借貸中夫妻共同債務如何認定
2020-12-05合同法中債務可以抵消的情形有哪些
2021-01-18學生在學校搬桌子受傷學校有責任嗎
2021-03-18公攤面積最后被用到了什么地方你造嗎
2021-02-06實名購房有什么作用
2020-11-23員工的試用期工資是多少
2020-11-10實習期自我評價
2021-03-07勞動爭議管轄有什么法律規定呢
2020-11-14如何判定壽險保單是否屬于夫妻共同財產,夫妻共有的保險該如何分
2021-01-08含死亡責任的保險合同必須經被保險人書面同意嗎
2021-01-09保險合同糾紛的產生是保險案件訴訟的前提
2020-11-21死亡保險中被保險人自殺會有怎樣的法律后果
2020-12-08保險不能理賠可以起訴保險公司嗎
2020-11-11保險法釋義第一百七十七條
2021-03-06土地承包合同終止的條件是什么
2021-02-19承包經營權行使要注意哪些問題
2020-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