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名股東的認定需要結合不同的情況。在司法實踐中,與隱名股東有關的常見糾紛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與公司內部關系有關的糾紛,主要包括利潤分配糾紛、股東權利行使糾紛、內部責任糾紛等,二是與公司外部關系有關的糾紛,主要問題是作為公司的股東的主體、隱名股東或顯名股東轉讓股份的糾紛等。在處理這兩類涉及隱名股東的不同糾紛時,我們在處理公司法問題時仍應堅持“雙重標準、內外有別”的基本原則,從公司的內外關系入手。第一,在處理公司內部關系引起的糾紛時,應主要遵循合同自由和意思自治的原則。隱名股東與顯名股東之間的權利義務合同與一般民事合同沒有本質區別。只要雙方同意,不違反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對雙方都有約束力。在公司內部,這種合同只改變了股東之間的權利義務分配,不涉及公司外第三人的利益。因此,只要這種合同屬于雙方的真實意思,是善意的,就應當確認合同的法律效力,從而確認隱名股東的股東資格;二是在處理公司外部法律關系時,應當確認合同的法律效力應當遵循公示原則和公示原則,維護交易秩序和交易安全,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公示原則和外觀原則是在追求效率的同時,保證商業主體的信用和正常的商業秩序。
當涉及第三人時,需要快速、準確、權威地確定誰是法律確認的股東,因為登記的形式主要是外部的,對第三人來說比較容易判斷和認定。在與公司外第三人的糾紛中,股東資格的認定比實際特征更有意義,更容易認定。股東的實質性特征在法律上的功能主要是內部性的,用來確定股東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在解決股東之間的糾紛時,實體特征優于形式特征。公司章程的簽訂體現了行為人作為股東的真實意圖,其效力應優于其他實質性特征。因此,在與公司打交道時,它是股東資格的證明,應當是工商登記,著名投資者應當被認定為公司股東。第三,隱名股東和顯性股東由于顯性投資者具有股東資格和股權,因而具有與第三人交易的自由。至于本質上是否具有股權,則取決于與隱名投資者的約定,屬于公司內部問題。在處理此類糾紛時,隱名股東的資格應以形式為依據。經工商登記的事項,除有確鑿證據證明的虛假陳述外,一律推定為真實,具有法律效力。隱名股東不應與認定登記真實的第三人對抗,以維護交易的安全和效率。
今后,我們在處理隱名股東的認定時,往往會遇到不同的問題。隱名股東的認定,主要依據的是堅持外觀原則的“形式論”、公開與公信原則、基于意思自治與契約自由理論的“本質論”、雙重標準的“折衷論”、內外差異原則。以上是《證券日報》編輯解讀的“隱名股東認定應具備哪些條件”的相關知識律師網. 當然,如果您有其他不清楚的地方或新的問題,歡迎您在本網站進行法律咨詢。你知道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起訴公司終止合同時效
2021-02-21訴訟時效超過20年,法院受理嗎
2021-03-13房產公司合并資質怎么處理
2020-11-212020供養親屬撫恤金期限如何計算
2020-11-11租房合同和收據都丟了怎么辦押金
2021-01-23怎樣擬定婚前協議才會有效
2020-11-13被投保人戶籍注銷合同是否終止
2020-12-09遺產非必須留給法定繼承人嗎
2021-03-16網絡商標糾紛可以起訴嗎
2021-03-16道路施工占住商戶有賠償嗎
2021-02-20如果公司倒閉不同意調離其他崗位有賠償嗎
2020-12-20勞務工需要簽什么合同
2021-01-18工費必須繳納嗎
2021-02-13含死亡責任的保險合同必須經被保險人書面同意嗎
2021-01-09合同糾紛:保險人應對保險合同盡說明義務
2021-01-29保險公司有哪些分類
2021-01-02個體工商財產保險家具理賠標準是什么
2021-03-07土地承包合同在什么情況下可以解除呢
2021-02-10草地、林地承包年限最長是多久
2020-12-04關于機動地承包的法律規定是什么
2021-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