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用人單位與用人單位承擔連帶責任,勞動者可以選擇賠償義務主體,用人單位和用人單位都有賠償義務。但是,對于內部責任的分擔沒有具體規定。在實踐中,不同的法院基于對法律的不同理解而產生不同的結果。根據《若干解釋》第十一條第二款的規定,勞動者在勞動活動中發生安全生產事故,造成人身傷害,用人單位和分包單位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接受合同或者分包業務的用人單位不具備相應資質或者安全生產條件的,應當依法處理與用人單位承擔連帶責任這一規定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第十六條:“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具備本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國家標準或者本行業規定的安全生產條件;符合本法、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國家標準或者本行業規定的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造成生產安全事故和他人損害的,不得從事生產經營活動,與承包人、承租人承擔連帶責任”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筑法》第二十二條、第二十九條的規定。業主與分包商的連帶責任主要發生在國家對某些特殊生產經營有特殊資質要求的領域。因此,發包人和分包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接受合同或者分包業務的承包人(發包人)沒有相應的資質或者安全生產條件,仍然簽訂合同的,該行為違反法定義務,與造成實際損害后果的用人單位有相同過錯。在一定意義上,它構成共同侵權,應當與用人單位承擔共同賠償責任。
在審判中,對于用人單位因選擇不當而對承包人的雇員承擔連帶責任后是否可以追償,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是用人單位可以全額追償,因為用人單位對雇員不承擔過錯責任,用人單位對勞動者的賠償是最終責任,用人單位對勞動者不承擔過錯責任,即用人單位是勞動者損害的最終承擔者,而發包人和分包人基于選擇過失的連帶責任實際上是一種先行賠付責任,發包人和分包人在履行賠償義務后可以向發包人索賠;第二種觀點認為,用人單位對自己過錯的部分責任不能追償。究其原因,是用人單位的不當聘任行為已經違反了法定義務,與用人單位構成了共同侵權行為,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有相應過錯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這符合公平正義的原則。[2] 民事責任是民事法律責任的簡稱,是指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因實施民事違法行為而依照民法或者法律的特別規定應當承擔的民事法律責任法律。[4] 民事責任是一種法律責任,是保障公民權利義務實現的重要措施。根據民事責任承擔人能否獲得賠償的標準,民事責任分為最終責任和非最終責任。終極責任的界定,筆者認為是基于主體法律關系和違反終極義務所產生的民事責任。非最終責任是以從屬法律關系為基礎的。違反非終極義務的,非終極責任承擔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例如,擔保責任是非最終責任的一種常見形式。在擔保貸款關系中,貸款關系應是主體法律關系,擔保關系應是從屬法律關系。在主體法律關系中,債務人負有最終義務。債務人不履行最終義務的,應當承擔最終責任。在從屬法律關系中,保證人承擔非終極義務。保證人不能履行非終極義務的,應當承擔非終極責任,即保證責任。從最終責任和非最終責任的角度看,保證責任應當是非最終責任。擔保人承擔擔保責任后,有權向債務人追償。在確定了用人單位和用人單位的責任后,筆者提出以下兩點作為雙方共同侵權責任具體分擔的參考:
1。從利益法學派的角度看,侵權法保護的終極價值應該是:安全、自由、平等。侵權法歸責原則的變化,反映了侵權法尋找“黃金分割點”的努力。“黃金分割”在“合理行為”和“權益保護”之間提供了一種平衡。[9] 我國《民法通則》第四條確認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這是調整民事主體之間物質利益關系,以利益平衡為價值判斷標準確定民事權利和民事責任的要求。因此,作為一項原則,它體現了實現各方利益平衡的要求。從立法的角度看,公平原則是立法者根據利益平衡的價值判斷標準安排民事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在利益平衡的基礎上確定當事人所擁有的民事權利和義務。在勞動關系中,勞動者的勞動直接為用人單位創造利潤,勞動者的傷害應當計入用人單位的生產成本和經營風險,因為取得的收益高于用人單位取得的收益。根據利益平衡原則,應根據雙方收益比例合理分配損失。
2。根據業主和業主的過錯程度進行區分。侵權過錯程度的區分可以追溯到羅馬法,羅馬法將過錯分為故意、重大過失和輕微過失。[10] 這一理論對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的民事案件產生了重大影響,并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侵權責任的成立和侵權責任的范圍。過錯程度與責任相一致的觀點源于16-17世紀古典自然法思想。從自然法公平正義的角度看,古典自然法學派認為,對他人造成損害的人應當給予賠償,但賠償必須以過失為基礎,即過失應當與賠償成正比。[11] 在這種情況下,在排除受傷雇員自身因素后,雇員在為雇主提供服務時處于雇主的控制之下。用人單位可以根據勞動關系指揮勞動者的勞動行為,勞動者的勞動收入屬于用人單位。用人單位有權控制勞動者的人身安全,應當對勞動者的損害承擔責任,使權利和義務達到平衡。此外,雇主直接受到雇員勞動所得的影響。用人單位有責任保障為勞動者贏得利益的勞動者的就業安全,也有能力在勞動者受到損害時給予補償。用人單位不能直接管理勞動者的活動,只能作為誠信人履行注意義務。其過錯表現為在用人單位的選擇、監督和管理中玩忽職守。由此可見,用人單位應承擔的主要賠償義務遠大于用人單位的過錯,而用人單位的賠償義務則輕于用人單位,如果您的情況比較復雜,本網站還提供律師在線咨詢服務,歡迎您咨詢法律意見。你知道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倆非機動車撞了如何判責
2021-01-13什么時候需要終止勞動合同證明,有什么用
2021-03-22沒離婚可以在外國再結婚嗎
2021-03-09公職人員參與非法集資如何處罰
2020-11-12反擔保協議書
2021-01-20刑事拘留的程序是什么
2021-01-09前罪未執行能否認定累犯
2021-03-222020民事訴訟法全文內容有哪些
2021-01-08離婚調解不去有壞處嗎
2021-02-15對未成年監護人有異議怎么辦
2021-01-04車禍二級傷殘最多賠償多少錢
2020-12-04二審推翻一審結果一審法官會被追責嗎
2021-01-30判決侵權賠償金支付之日如何確定
2021-01-20超出勞動仲裁時效不予受理,可以再上訴嗎
2021-01-19工傷中侵權人應當怎樣賠償.
2020-11-22身體不好沒盡到贍養能分撫恤金嗎
2021-01-21申請強制執行如何銷案
2021-01-16大學生實習期的基本權益有哪些
2021-03-02旅游意外保險條款之保險合同的構成
2021-01-06化名保單有沒有效
202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