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付福利費,是指企業按照企業會計制度的規定提取的用于職工福利的資金。隨著工資的逐步市場化和社會保障的發展,企業設立醫院等福利部門的現象并不多,又因為2006年2月頒布的《企業財務通則》(以下簡稱《通則》)規定,企業依法應當為職工繳納的各項社會保險,直接列為成本(費用),所以福利費的正常開征應該是支付的,但是隨著企業的發展,員工的收入水平也在逐年提高,但是福利費的數額卻在逐年增加。鑒于上述原因,許多企業在福利支出上存在大量盈余。而且,由于按規定提取的福利費可以稅前扣除,尚未成為企業實際支出的應付福利費余額也可以起到稅收抵免的作用,所以應付福利費的結余實質上已經成為企業無償使用的資金來源。另一方面,應付福利作為企業對職工的一種責任,與企業的利潤和股東的回報沒有直接關系,因此對應付福利的不合理、不公平、不符合規定的使用無法得到有效監控。此外,企業從福利費中向職工繳納的部分應納稅所得額(個人所得稅)相對隱蔽,容易被忽視,這也給稅務部門的稽查工作帶來一定困難。在此背景下,隨著新會計準則的出臺,“按工資總額的14%計算福利”的共識已成為歷史。
取消提取應付福利費,員工福利費按實際情況列支,不允許結余。其實質是國家、股東和職工之間的利益關系的再分配。因為員工福利支出越多,國家和股東之間分配的福利就越少。因此,需要一些配套政策來規范職工福利支出的范圍。根據《通則》的規定,一些惠及全體或部分員工的福利支出,如員工的差旅費、節日慰問費等,都用于員工本人。因此,也禁止企業承接。通則的主要目的是杜絕公款私用、以權謀私的現象,避免個人不當行為危害企業、國家和股東利益,而不是真正降低職工收入水平。企業可以通過適當提高員工工資水平,將隱性薪酬轉變為顯性薪酬。這不僅可以提高員工收入分配的透明度,減少員工個人不當行為的可能性,而且可以保持員工整體收入水平不降低,員工積極性不降低。根據《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第38號——首次實施企業會計準則》的有關規定,上市公司職工福利費在第一個執行日的余額,應當轉入應付職工薪酬(職工福利)。在首次執行日后的第一個會計期間,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9號——職工薪酬》的規定,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和職工福利計劃確認應付職工薪酬(職工福利),并計提管理費用根據金額與原轉入職工薪酬(職工福利)的差額調整。
除上市公司執行《企業會計準則第一次執行會計準則》外,財政部3月20日發布的《關于實施修訂后的企業財務通則的通知》(財企[2007]48號),2007年規定,修訂后的《企業財務通則》實施后,企業不再按工資總額的14%計提職工福利,2007年已實施的計提職工福利費用應當予以轉回。通知還規定了應付福利費余額處理的有關規定,即自2006年12月31日起,應付福利費賬面余額(不含從外商投資企業稅后利潤中提取的職工福利和獎勵基金余額)按規定處理不同情況:(一)差額出現赤字的,轉入2007年初未分配利潤,由此產生的2007年初負未分配利潤,依次補足任意盈余公積和法定盈余公積;尚不足以補足的,彌補2007年及以后年度實現的凈利潤。(2) 余額為余額的,按照原規定繼續使用。結余用完后,執行新的通則。也就是說,原費用中的福利費項目應先核銷,歸零后直接作為成本(費用)支出。企業改制、產權轉讓時,應當將其差額轉為資本公積。對企業而言,應付福利費余額是職工多年積累的合法權益。如果將余額一次性轉為企業當期利潤,其實質就是將企業對職工的負債轉為國家和企業所有者的權益。國家獲得稅收,股東增加企業權益,職工權益減少;在同等條件下,福利支出不平衡的企業職工比福利支出不平衡的企業職工享有更多的權益,這違背了公平原則。因此,無論是會計準則還是財務通則,都給企業一個緩沖期,在這個緩沖期內,企業可以將以前年度應付福利的余額用完,盡量避免上述規定帶來的負面影響。根據新《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四十條規定:“企業發生的職工福利費,不超過工資薪金總額的14%,國家稅務總局下發的《關于2007年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的補充通知》(國稅函[2008]264號)進一步明確了過渡期職工福利費稅前扣除的有關問題。文件規定,2007年企業職工福利費仍按應稅工資總額的14%計算扣除,未使用部分累計計入職工福利費余額。2008年度及以后年度發生的職工福利費,以前年度累計未實際使用的職工福利費余額沖減,不足部分按照企業所得稅法的規定扣除。以前年度計提但企業未實際使用的職工福利余額,在稅前扣除,屬于職工權益。改變用途的,調整增加應納稅所得額。
[例]2006年末,某企業應付福利貸方余額80萬元,結轉至2007年。假設企業2007年應稅工資總額為1000萬元,實際職工福利為100萬元。自2007年《企業財務通則》實施以來,不再允許計提職工福利費,企業當年的100萬元職工福利費應先沖銷2006年結轉的80萬元余額,歸零后,2007年末直接列支成本(費用)20萬元,“應付職工薪酬-職工福利”賬面價值為零。但根據國稅函[2008]264號文,雖然企業2007年實際職工福利費支出為100萬元,但企業2007年稅前扣除額為140萬元(1000×14%),當年應納稅所得額為120萬元,“應付職工薪酬”的計稅基數為100萬元2007年末“福利費”為120萬元(80萬+140萬-100萬),稅基與賬面價值的差額為120萬元,為暫時性差額。
假設企業2008年工資總額為1000萬元,實際職工福利費180萬元計入當期損益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法院行政案件辦理期限
2021-03-03勞動關系解除后單位須在15日內辦理檔案轉移
2021-03-15對重婚罪如何立案追究
2020-12-03喪偶后原婚姻關系是否有效
2021-01-04侵害人身權原告代理意見
2021-02-02固定資產屬于可變現資產嗎
2020-12-01要怎么寫追討個人債務授權委托書
2021-02-28“熊孩子”給主播刷禮物錢款能追回嗎?最高法:可以!
2020-11-13學生兼職是雇傭關系嗎
2020-12-30農村拆遷安置房可以轉讓嗎
2021-02-20抵押物有哪些種類
2021-01-08公司倒閉派遣制制員工怎么賠償
2021-01-07什么情況下勞動仲裁支持經濟補償金
2020-11-21壽險如何理賠,保險金是否可以作為遺產繼承
2021-01-18人身保險有哪些特點
2020-12-09意外死亡保險理賠的標準
2020-12-04我方全責保險會全賠嗎
2021-02-13保險合同約定的保險事故后客戶如何辦理索賠
2021-01-04車輛超高保險公司拒賠合理嗎
2020-12-16保險公估人是什么
2021-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