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區分勞動關系,勞動關系。勞動關系和勞動關系的特點:
勞動關系是一種傳統的經濟社會關系,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平等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根據民法,一方向另一方提供勞動,另一方支付勞動報酬根據合同。廣義上包括承包、承攬、運輸、技術服務、委托、信托和中介。勞動關系的主要特征是:第一,在主體上,雙方可以是法人,也可以是公民,或者一方可以是法人,另一方可以是公民。勞動合同的內容主要由雙方協商一致,可以口頭約定,也可以書面簽訂。第二,勞動關系是平等主體之間的契約關系。第三,勞動關系以民事法律規范為基礎,受民事法律規范的規范和保護。勞動關系中的可能責任一般為違約、侵權等民事責任。勞動關系是我國勞動法調整的對象。勞動者除了受到民法的一般保護外,還受到勞動法的特殊保護。根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于建立勞動關系的通知》(勞社發[2005]12號)第一條規定,用人單位未簽訂書面勞動合同,同時存在下列情形的,建立勞動關系:
(1)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主體資格;
(2)用人單位依法制定的勞動規章制度適用于受用人單位勞動管理、從事勞動的勞動者用人單位安排的有償勞動;(3)勞動者提供的勞動是用人單位業務的組成部分。這一規定對勞動關系作了明確的界定。從以上規定來看,勞動關系的構成要件包括主體資格、從屬關系和勞動性質三個要件。二是勞動關系與勞動關系的區別:(1)主體資格不同根據《勞動合同法》第二條的規定,勞動關系雙方的主體是具體的,即一方是用人單位,另一方必須是勞動者。勞動者是指符合勞動年齡條件,具有勞動能力和勞動行為能力的自然人。用人單位是指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的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或者私營非企業;但是,勞動關系主體種類繁多,不具體。可以是兩個平等的主體,也可以是兩個以上平等的主體;可以是法人與自然人之間的關系,也可以是法人與自然人之間的關系。此外,法律法規對勞務提供者主體資格的要求也不如對勞動關系主體的要求嚴格。勞動關系建立后,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的地位不平等,不僅是財產關系,而且是領導與被領導之間的行政從屬關系。勞動者作為用人單位的一員,不僅要提供勞動,還要接受用人單位的管理,遵守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從事用人單位指派的工作,服從用人單位的人事安排。它反映了生產資料、勞動者和勞動對象之間穩定而連續的關系。在勞動關系中,雙方有平等的民事權利和義務。勞動者提供勞務、用人單位支付勞動報酬時,只反映財產關系,不存在行政隸屬關系。而兩者之間的關系往往具有“暫時性、短期性、一次性”等特點。在勞動關系中,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既有一般義務,也有附帶義務,如用人單位應當為勞動者辦理社會保險,用人單位應當承擔勞動風險,勞動者應當遵守用人單位的內部規章制度等。但是,在勞動關系中沒有這種附帶義務。兩者的區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薪酬和社會保障待遇方面,勞動關系中的勞動者不僅領取工資,還領取保險、福利等待遇,這是用人單位承擔義務的法律明確規范。因此,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遭受意外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的,屬于工傷事故,勞動風險完全由用人單位承擔;而勞動關系中的自然人一般只獲得勞動報酬,勞動風險一般由勞務提供者承擔,但用人單位提供勞動環境和勞動條件,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原則上,勞動關系受國家干預較多,雙方處于不平等的地位。用人單位支付給勞動者的工資,應當遵循按勞分配、同工同酬的原則,必須符合當地最低工資標準;在勞動關系中,雙方地位平等,一方支付給另一方的報酬完全由雙方協商確定,但不得違反民法平等、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在支付方式上,《勞動合同法》第三十條規定,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勞動合同和國家規定,及時足額支付勞動者勞動報酬。一般來說,用人單位支付的勞動報酬是以工資的形式定期支付給勞動者的,具有一定的規律性;而勞動關系的報酬支付則是雙方約定的,往往一次結算或分期支付。在用人單位的違章處理權方面,在勞動關系中,勞動者嚴重違反用人單位的勞動紀律和規章制度,或者有嚴重失職、營私舞弊等行為的,用人單位有權依法解除勞動合同依法制定的規章,或者給予黨內警告、記過、降級等處分;在勞動關系中,單位也有權不再使用勞動者,或者要求當事人承擔一定的經濟責任,不包括其他形式的紀律處分。(4) 法律責任的不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外部責任的不同。在勞動關系中,勞動者作為用人單位的一員,以用人單位的名義工作,因勞動者過錯造成的法律責任由用人單位承擔。在勞動關系中,提供勞務的一方應當獨立承擔法律責任。二是相互責任的差異。在勞動關系中,當事人不履行或者違法履行勞動合同的,不僅應當承擔民事責任,還應當承擔行政責任,如經濟補償、賠償以及勞動行政部門對用人單位的行政處罰等。在勞務關系糾紛中,當事人違反勞務合同約定的,可能承擔的責任一般為違約、侵權等民事責任,不承擔行政責任。(5) 在勞動關系中,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地位的不平等,導致用人單位欺負勞動者的現象時有發生。為了更好地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勞動合同法》以強制性的法律規范規定了用人單位的義務,如繳納各種保險、最低工資和最高工資作為一種民事關系,勞務關系采取私法自治作為原則,尊重當事人的真實意思,不受國家干預。因此,除了違反國家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外,當事人完全可以根據合同自由的原則協商合同條款,無需法律干預。你知道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單方承諾屬于合同嗎
2021-02-23網絡仲裁對網貸有用嗎
2020-12-22父母去世房產繼承順序是怎樣的
2020-12-14車禍事故賠償協議
2021-02-14夫妻離婚財產分割的原則及方法
2020-12-16怎樣變更監護人具備的條件
2020-12-19離婚后前夫不讓我探望孩子怎么辦?
2020-12-23民事案件延長審限的適用情形
2021-02-24婚前財產分割法律怎么規定
2020-12-09遭受家暴如何取證維權
2021-02-22勞動合同爭議解決方式怎么規定
2021-02-14有病史員工可否簽免責合同
2020-11-15意外事故賠償標準是多少
2020-12-29未交保險費 未填保險單 卻持有保險證
2020-11-27醉酒肇事保險賠償嗎
2021-02-15轎車超載保險公司理賠嗎
2021-01-24簽訂保險合同的過程是怎樣的
2020-11-18土地轉讓申請書怎么寫
2020-12-31拆遷補償協議要誰簽字
2020-11-10拆遷戶被法院強制執行拆遷怎么辦
2021-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