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當事人未行使撤銷權的后果是什么?《合同法》第55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銷權消滅:(1)具有撤銷權的一方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原因之日起1年內未行使撤銷權的;(2)享有撤銷權的一方在知道撤銷原因后,以自己的行為明確表示或放棄撤銷權。“
本條規定了撤銷權的消滅。撤銷權因排除期的屆滿而消滅。所謂的排除期是權利的法定期限,權利的消滅因該期間的屆滿而產生法律效力。如果合同法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解除事由之日起1年內未行使解除權的,解除權消滅,即解除權的除外期限的規定。本規定與《關于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七十三條規定的可變更或可撤銷的民事行為相一致。當事人自設立之日起一年以上要求變更或者撤銷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的,除外責任期為一年。然而,應該明確的是,開始時間是不同的。《合同法》規定“自知道或應當知道之日起”,而司法解釋規定“自自成立之日起”。本規定明確,可以解除合同的解除權人應當自解除權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解除原因之日起一年內行使解除權。如果撤銷權持有人在一年內未行使撤銷權,則撤銷權將失效,可撤銷合同將絕對有效。在知道取消的原因后,雙方明確放棄取消的權利。在上述除外責任期間,如果當事人知道撤銷的原因,而不是提起訴訟或申請仲裁,但明確放棄撤銷權,則撤銷權應當消滅。“表達”可以是口頭的或書面的。當事人在知道解除事由后,以自己的行為放棄解除權。在上述除外責任期內,當事人知道解除原因后,雖然未明確放棄解除權,但因自身行為放棄的,解除權消滅。撤銷權的行使所謂撤銷權是指具有撤銷權的人根據其單方面意圖使合同和其他法律行為追溯消失的權利。關于解除權的性質,學者們普遍認為其屬于形成權,即根據權利人意思表示,可以產生解除合同的法律后果。可撤銷合同一經撤銷,即具有追溯效力,因此合同自始無效。在可撤銷合同中行使撤銷權時,應遵循以下規則:行使撤銷權的主體應當具備資格。法律規定的撤銷權的目的是保護因合同中的重大誤解、明顯不公平、欺詐、脅迫、乘人之危等情形而導致利益受損的當事人。因此,行使撤銷權的主體應當是意思表示錯誤或有瑕疵的一方,即存在重大誤解的一方(一方為主要當事人,有時為雙方)、因明顯的不公平而使合同利益受到嚴重損害的一方,以及被欺騙、脅迫和處于危險中的一方。撤銷權行使的客體應當是合法的。《合同法》第54條規定的合同必須是:因重大誤解訂立的合同、明顯不公平的合同(訂立時)、一方以欺詐、脅迫或者利用他人危險手段違背對方真實意思的合同。除本合同外,雙方不得行使撤銷權。撤銷權的行使方式應當適當。《合同法》第54條與《民法通則》第59條相一致,即有撤銷權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這與德國、日本等國規定撤銷權人通過向對方當事人表示撤銷意圖行使撤銷權不同。根據我國法律,撤銷權的行使應以訴訟或仲裁的形式進行,直接向對方當事人表達意思不具有行使撤銷權的效力。撤銷權應當在法定期限內行使。《合同法》第五十五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行使撤銷權的一方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行使撤銷權。否則,法律不予以保護,可撤銷合同仍應為有效合同。三、債權人撤銷權的構成要件可以分為客觀要件和主觀要件。客觀要件:(1)債權人必須對債務人享有有效的債權。這是債權人行使撤銷權的前提和基礎。需要澄清的問題是,能夠行使撤銷權的債權是否一定已經達到還款期?各國在立法和理論上有不同的觀點。最高法院認為,人民法院在審查撤銷權是否成立時,可以適當放寬構成要件,無需要求債務履行期必須屆滿。(2)債務人已經實施了某種財產處分行為,具有法律效力。一般處罰可分為事實處罰和法定處罰。這只是指法律上的處分,因為可以成為撤銷對象的一般只是一種法律行為,而僅限于債權行為。物權行為是否可以撤銷,目前存在爭議。債務人對財產的處分已發生法律效力。如果債務人對財產的處分不成立或無效,或者是法律上無效的行為,債權人無需對這些行為行使撤銷權。(3)債務人對財產的處分必須損害債權人的權利,這可能使債權人的權利難以或不可能實現。這是債權人撤銷權構成的重要標準。如果債務人擁有強大的財務資源和足夠的財產來清償全部債權,即使債務人對其財產實施減持處分,債權人也不能行使撤銷權主觀要件:當債務人與第三人進行有償民事法律行為時,必然存在惡意。債務人因第三人未支付對價而實施無償行為,即放棄到期債權,無償轉讓財產時,可以推定債務人的行為是為了減少其責任財產,并有主觀上損害債權的意圖(這種推定在法律上稱為惡意推定). 除非債務人能夠證明其行為不危及債權的實現,否則應推翻這一推定。在有償行為的情況下,關于如何判斷債務人和第三人的惡意,一般有兩個命題:唯心主義和唯心主義。概念主義認為,債務人的惡意是指債務人可能沒有履行其行為的財務能力,這對債權人的權利是有害的。有一種觀點認為沒有必要欺騙;**學說認為,不僅要有一定的認識,還要有欺騙和傷害他人的主觀故意,即欺騙和傷害債權人的故意,我國合同法基本上采用唯心主義。對于債務人的惡意,只要證明債務人有“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的行為,就足以證明其具有主觀惡意。由于受讓人的惡意,通常只需要證明其知道明顯的低價“,而不是要求其知道其對債權人造成損害,更不用說第三方是否有意故意損害債權人,或是否與債務人惡意勾結。可撤銷合同的撤銷權應因下列情況的發生而消滅:
1。撤銷權應不受限制:由于排除期的過去而產生,所謂的排除期是權利的法定期限,是指權利的法定效力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交通罰款復議應如何進行
2020-12-26交通刑事責任會坐多久
2021-01-14指定管轄的黨紀處分怎么辦
2021-01-27離職后是否還要遵循保密協議
2021-02-26勞動合同期限規定
2021-01-22未簽訂勞動合同如何認定勞動關系
2020-11-12勞動合同怎樣終止?
2021-03-21哪些情形下保險人有權解除保險合同
2020-11-26聘用顧問需要遵循勞動法嗎
2021-01-10調崗的規定有哪些
2021-03-23領導暗示辭退一定要辭職嗎
2020-12-31辭退書怎么寫
2020-11-19國際鐵路聯運貨損的索賠時效和訴訟時效是多久
2021-02-16轉正后可以被辭退嗎
2021-03-12年金保險指的是什么
2020-12-09交強險理賠怎么墊付和追償
2021-01-02保險合同成立與生效
2021-02-02保險受益權的喪失與保險合同的解除
2021-02-16哪些事故車輛可以申請報廢找保險賠償
2021-01-23保險單證的信息要素有哪些
2021-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