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
合同法》第40條
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提前30天書面通知
勞動者或者向勞動者支付額外一個月的工資后
解除勞動合同:(1)勞動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在規定的醫療期滿后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用人單位安排的其他工作的;(2) 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經培訓或者調整后仍不能勝任工作的;(3) 訂立勞動合同的客觀條件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經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用人單位未就
變更勞動合同內容達成
協議的。本條是通知終止條款,也稱為非過失解雇。在上述三種情況下,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勞動合同法》第21條規定,在
試用期內,用人單位不得解除勞動合同,除非勞動者有本法第39條和第40條第(1)款、第(2)款規定的情形。用人單位在試用期內解除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說明理由。《勞動合同法》第四十條明確規定,用人單位可以在三種情況下解除勞動合同,但第二十一條規定,用人單位可以在試用期內解除勞動合同,不適用第(三)項,即“訂立勞動合同的客觀條件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未能就變更勞動合同內容達成協議”。這似乎自相矛盾。眾所周知,試用期包括在勞動合同期內,也是勞動合同期的一部分。當訂立勞動合同的客觀條件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不能履行,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不成變更勞動合同內容的協議時,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勞動者在試用期內,客觀情況必然發生重大變化。由于
法律規定雇主可以終止合同,因此也應在試用期內終止合同。如果有必要將第40條規定的雇主可以終止勞動合同的期限理解為試用期后的“正式合同期限”,則自“正式期限”起,雇主可以根據第40條第(3)項終止勞動合同,但雙方仍處于相互調查階段的“試用期”不能根據該條款終止勞動合同,這似乎是不合理的,是本末倒置。《勞動合同法》第41條也存在同樣的問題根據《勞動合同法》第41條,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裁減20人以上或者20人以下但占企業職工總數10%以上的,用人單位應當提前30日向工會或者全體職工說明情況,并在聽取工會或者職工意見后,向勞動行政部門報告裁員計劃,可以裁員:(一)依照《企業破產法》的規定進行重組;(2) 生產經營出現嚴重困難;(3) 企業因生產變化、重大技術創新或經營模式調整,變更勞動合同后仍需裁員;(4) 訂立勞動合同的客觀經濟條件發生其他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的,在裁減人員時,優先留用下列人員:(一)與本單位
簽訂長期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人員;(2) 與單位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3) 家庭中沒有其他就業人員,有需要撫養的老人或未成年人。然而,根據《勞動合同法》第21條,如果工人處于試用期,雇主不得根據該條終止勞動合同。作者認為,奇怪的是,在法定裁員的條件和程序下,雇主可以依法減少“正式”雇員,而不是“試用”雇員。試用期工人的權利是否大于“正式”工人的權利?試用期最初是雙方互相了解和調查的磨合期。在此期間,
勞動關系不穩定。員工可在提前三天通知后辭職。如果雇員不符合雇傭條件,雇主也可以終止合同。既然法律規定合同可以在“正式期限”內終止,為什么我們要限制勞動合同在試用期內終止?在這種情況下,在司法實踐中,用人單位可以再等幾天(畢竟試用期不長),然后在試用期滿后解除勞動合同或解雇工人,也可以達到目的。對工人來說,結果只是幾天后。制定此類限制的法律有何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