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確定經濟補償的基本工資?《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規定:“按照勞動者在本單位的工作年限和每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準,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本條所稱月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終止或終止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實際上,經濟補償的計算基礎是前12個月的平均應付工資還是實際工資?是稅前工資還是稅后工資?許多雇主都有一定的隨機性。本案涉及的經濟補償計算存在以下三個問題:
<1。經濟補償的平均工資基數是否應計算“年末十三薪”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工資總額構成規定》第四條規定:“工資總額由以下六部分組成:(一)小時工資;(二)計件工資;(三)獎金;(四)津貼和補貼;(五)加班工資;(六)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在這種情況下,“十三年終獎和工資”是獎金的性質,是工資總額的組成部分。因此,在計算經濟補償的平均工資基數時,雇主應計算“前十二個月工資”內工人的十三年終獎和工資“經濟補償的平均工資基數能否扣除個人繳納的社會保險和住房公積金費用?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社會保障和住房公積金由用人單位和勞動者按一定比例繳納。用人單位每月為勞動者代扣代繳的個人部分d最后進入工人個人社會保障或公積金賬戶的是貨幣收入,這當然屬于工資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在計算經濟補償的平均工資基數時不能扣除。經濟補償的平均工資基數是稅前還是稅后?對于這個問題,法律沒有明確規定平均工資是稅前還是稅后,但《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規定,經濟補償的工資基數是根據勞動者應得的工資計算的,通常指稅前工資,根據財政部2001年國家稅務總局發布的《關于對個人與雇主解除勞動關系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免征個人所得稅的通知》第1條規定:“個人因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包括經濟補償、生活補貼和用人單位發放的其他補貼),收入低于當地職工上一年度平均工資三倍的部分免征個人所得稅;超出部分按照《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對個人因解除勞動合同取得的經濟補償征收個人所得稅的通知》(國稅發[1999]178號)的有關規定計算征收。“
上述規定表明,工人獲得的經濟補償金必須高于一定的總金額才能征稅;如果工人獲得的一次性經濟補償金低于上一年度當地雇員平均工資的三倍,則免征個人所得稅。因此,公司不能在計算工資基數時應納稅,經濟補償的平均工資基數應為稅前工資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工傷報銷怎么弄
2020-12-08對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結論不服如何處理
2020-12-11直行道左轉怎么處罰
2020-12-252020年山東省各市消費者投訴協會電話及聯系地址是什么
2021-01-14老人贍養費多個子女怎么分配
2021-02-13申請執行人不配合股權變更能否提存
2020-12-05杭州女生課間墜亡學校是否應承擔責任
2020-12-26小學生用美工刀割傷人學校有責任嗎
2021-02-22土地確權后如果有爭議怎么辦
2020-11-15應該如何挑選房屋中介
2020-11-26抵押貸款中抵押物的范圍有哪些
2020-12-30房產證糾紛如何維權
2021-01-08怎么認定勞動合同變更是否合理
2020-11-09合同是怎樣變更性質的
2021-01-13石家莊教師試用期工資標準
2021-02-27兒子非親生離婚可以得到精神損失賠償嗎
2021-02-16意外險保障范圍
2021-02-09旅游人身意外險有什么規定
2021-01-14飛機延誤兩小時怎么賠
2021-02-04電子保單有哪些安全設計
20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