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頻繁反傾銷的原因。其他國家試圖遏制中國的經濟發展
隨著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中國的綜合國力也在不斷增強,這讓一些國家感到自己在世界體系中的地位或多或少受到了威脅。為了遏制或至少減緩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這些國家自然想到了“非市場經濟地位”的聰明計劃。眾所周知,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有關協議規定,其他成員有權在未來15年內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這使得其他國家以此為借口。在調查中國產品時,他們武斷地將新加坡等比中國發展水平高出數倍的國家作為替代國,并頻繁“正當”地對中國實施反傾銷,給中國經濟帶來了巨大損害。但事實上,自市場經濟體制實施以來,我國市場經濟建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市場已成為資源配置的絕對主體,政府基本上不再干預市場活動。不幸的是,面對這一鐵一般的事實,其他國家仍然拒絕承認中國為市場經濟國家。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只有不到60個國家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就在幾天前,經過幾輪艱苦的談判,中國仍然被歐盟宣布為非市場經濟國家。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俄羅斯尚未加入世貿組織,但歐盟和美國早在2002年6月就承認了其市場經濟地位。在這方面,《金融時報》評論員**de junkyle明確指出,西方主要發達國家是否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答案幾乎與市場自由無關。中國在自由貿易問題上遇到了“非市場經濟地位歧視”
發達國家希望“保護”國內市場美國和歐洲等發達國家聲稱自己是最自由的市場經濟國家。長期以來,他們主張世界各國實行市場經濟,不遺余力地推動經濟全球化的深化。然而,如果我們仔細觀察這些所謂自由國家近年來在國際經濟事務中的行動,不難發現它們這樣做完全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實行市場經濟只是他們企圖占領別國市場的借口。因為他們所宣揚的自由是單方面的,即他們可以自由進入其他國家的市場,而其他國家,尤其是中國,進入他們的市場更加困難。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和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深入,一些具有明顯比較優勢的中國產品,如紡織品和機電產品,已逐漸占領美國和歐洲國家的市場。廉價的中國產品不僅減少了美國和歐洲國家的通貨膨脹隱患,而且提高了這些國家居民的生活質量。然而,這些國家不僅沒有感謝中國,還經常以中國產品損害其產業(如紡織業等早已衰落甚至消失的夕陽產業)和擾亂其市場等不正當理由對中國發起一波又一波的反傾銷浪潮。為了提高國內產品的競爭力,發展中國家感謝中國企業認識到應訴的重要性,開始積極應對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反傾銷,有的甚至取得了非常優異的效果。然而,從表4可以看出,近年來,以印度、阿根廷和土耳其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正在成為對中國發起反傾銷的主要國家。在這方面,我們必須給予同樣或更大的關注。如果說日益全球化的“中國制造”給發達國家的市場帶來了一些恐慌,那么它已經對發展中國家形成了直接的競爭壓力。由于我國出口貿易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在產品結構上與其他發展中國家有很大的趨同和競爭,因此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矛盾。作為競爭對手,中國的勞動生產率通常比其他發展中國家高得多。例如,一名工人在中國生產一件棉質襯衫需要12.5分鐘,在孟加拉國或印度需要22.2分鐘,在墨西哥大約需要半小時。對其他發展中國家進行反傾銷調查的主要目的是保護本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中國出口秩序混亂
盡管近年來中國出口保持了30%左右的增長速度,但我們也必須注意到,中國出口仍然處于無序狀態。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我國出口產品結構不合理。從相關統計數據不難看出,中國出口的產品仍然是紡織、機電和化工產品。這些產品大多是勞動密集型產品,附加值較低;雖然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比過去有所增加,但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此外,OEM產品在高科技產品中占相當大的比例,缺乏自己的品牌。《商業周刊》和Interbrand評選的全球百強品牌中,沒有一個屬于中國(盡管中國已經有170萬個品牌)。因此,如果出口結構失衡不能得到有效解決,其他國家對中國產品低價傾銷的印象將不會改變。第二,中國出口缺乏統一管理。中國出口的主要產品是紡織、化工等產品,這些產品的需求彈性很大。它們是典型的完全競爭產品。生產這種產品的企業不計其數。每個企業都是價格執行者,而不是價格制定者。只要一個企業以低于市場價格的價格銷售其產品,它就會完全占領整個市場,相反,它就會失去所有的市場。此外,近年來,中國下放了進出口管理權,越來越多的企業可以進行外貿交易。再加上缺乏統一的管理和協調,其結果必然是,企業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只能不斷降低產品的銷售價格,而產品的生產也存在成本。最后,出口量最大的“檸檬產品”是“檸檬產品”,因此中國產品的出口價格越來越低,直到遭到其他國家的反傾銷。中國企業無法積極應訴
除上述原因外,中國企業面對反傾銷調查無法積極應訴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近年來,雖然我國大量企業深入參與國際競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大多數企業的舊觀念沒有及時更新。因此,在遭遇外國反傾銷調查時,他們往往隱藏而不是積極回應。原因是:部分企業不愿支付高額律師費;一些企業擔心繁瑣的響應程序會耽誤寶貴的時間;一些企業希望從別人那里“搭便車”,享受自己的成功。眾所周知,上述觀點的后果是中國企業不得不承擔沉重的傾銷稅。最終,他們要么失去了市場,要么保住了市場,但失去了利潤。此外,如果對外國傾銷指控的回應不積極或無效,也可能導致他人“得寸進尺”,從而導致反傾銷的“連鎖反應”。最典型的例子是,1994年美國裁定中國大蒜傾銷后,檢方律師抓住中國企業不愿回應訴訟的弱點,鼓勵美國蜂蜜行業對中國企業提起反傾銷訴訟。與此同時,該律師事務所說服美國自行車生產、蘑菇罐頭、靛藍染料等行業紛紛對中國企業提起訴訟。給我國相關企業帶來了數億損失
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情況比較復雜。當然,我們需要分析具體的問題。如果您的情況比較復雜,本網站還提供律師在線咨詢服務。歡迎您參加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征地拆遷是否屬于行政訴訟
2021-01-14無效的民事法律行為
2020-12-22股權眾籌融資有哪些法律法規
2021-03-22個人合伙的條件是什么
2021-02-27效力未定的合同有哪幾種類型
2020-12-01資產具有哪些風險
2021-02-09房產放棄贈與公證了沒過戶能反悔嗎
2020-11-20夫妻共同財產分割中的股權處置方式
2021-03-19求職沒有工作經歷怎么寫
2021-03-21實習期間的駕照可以租車嗎
2020-12-28玻璃單獨碎險是什么
2021-03-09保險合同變更必須采用的口頭的形式嗎
2020-12-25學生住院保險理賠嗎
2020-12-23購買人身保險新型產品注意什么
2020-11-22酒后駕車被撞死 保險公司可拒賠
2020-12-05大理洱源發生地震,地震保險是否可理賠
2021-02-21失業保險基金是存在哪里的
2021-02-06保險法釋義第一百零一條有什么內容
2021-02-24土地含有地上物可以出讓么
2020-11-08土地出讓金需要上繳國庫嗎
20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