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定用人單位是工傷認定的前提。如果員工只有一個工作單位,則由該單位負責。但現在往往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單位與員工有雇傭關系。誰負責很容易引起爭議。為此,《條例》專門規定了雙重勞動關系、派遣、派遣、轉包、掛靠等五種承擔工傷保險責任的共同主體和特殊主體:職工與兩個以上單位建立勞動關系,工傷事故發生時,由勞動者所在單位承擔責任;勞務派遣單位派遣的勞動者在用人單位工作期間的工傷、死亡,由派遣單位承擔責任;派遣單位應當對本單位派往其他單位的職工的工傷、死亡負責;用人單位違反法律、法規,將承包業務轉包給不具備用人主體資格的組織或者自然人的,本組織或者自然人聘用的職工在從事承包經營活動中因工負傷的,由用人單位承擔責任;個人掛靠其他單位對外經營,職工因工負傷的,由掛靠單位承擔責任責任。“工作原因、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是工傷認定的核心問題。《條例》確立了三個原則:一是“工作原因”的認定應考慮是否履行工作職責、是否由用人單位指派、是否與工作職責有關、是否基于用人單位合法利益等因素;二是,“工作時間”的認定應考慮是否屬于工作所需時間;第三,“工作場所”的認定應考慮是否屬于工作所涉及的區域和自然延伸的合理區域。在此基礎上,《規定》明確指出,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認定下列情形為工傷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支持:(一)勞動者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受傷,用人單位或者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沒有證據的證明是非工作原因造成的;(二)參加用人單位組織的活動或者用人單位指派參加其他單位組織的活動時受傷;(三)在工作時間內,員工在合理區域內往返于與其工作職責相關的多個工作場所時發生傷害的;(4)其他與履行工作職責相關的、在合理工作時間和區域內發生的傷害,應當認定為工傷。“外出工作”是“工作時間”的特例。《條例》列舉了三種認定工傷的情形,包括勞動者因工作需要被用人單位指派或者在工作場所以外從事與工作職責有關的活動的期間;勞動者被用人單位指派外出學習、開會的期間;員工因工作需要外出從事其他活動的期間。只要不屬于從事與工作或者用人單位安排的學習、會議無關的個人活動的職工,原則上認定為工傷。《規定》將四種情形列為法定的“上下班途中”:(一)在合理時間內,從工作地到居住地、經常居住地、單位宿舍之間,通過合理路線上下班的;(2) (三)從事日常工作和生活需要的活動,在合理的時間和路線上下班;(四)在其他合理的時間和路線上下班合理時間內的路線。最高人民法院新聞發言人孫軍工分析,這一規定不僅根據一般的社會生活經驗、社會原因以及社會、社會觀念的變化,對“上班路上”進行了重新審視,同時也將一些有爭議但又符合社會發展的問題納入“上班路上”的范疇,并試圖揭示“上班路上”在列舉案件中的基本內涵,指導法律的統一適用。你知道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農村土地租賃合同范本
2021-01-27法律顧問費入賬要分攤嗎
2020-12-20法醫鑒定后抓人有效期
2021-02-28虛擬貨幣是什么
2021-03-15公司入繳注冊資金延期怎么辦
2020-12-11有限合伙退伙后承擔連帶責任嗎
2020-12-18以談戀愛騙取錢財還能要回來嗎
2021-02-04確認勞動關系糾紛能否主張賠償
2021-02-20合法分居離婚的要求是什么
2021-03-15信用卡違約金按天算嗎
2021-01-03煤礦辭退體檢嗎
2021-02-20在疫情期間房屋過戶可以延期嗎
2020-12-24房本上寫的集體土地可以做抵押嗎
2020-11-10私人教育機構離職有競業限制嗎
2020-11-27產假期間安排工作符合法律規定嗎
2020-11-22投資型保險的分類
2021-02-14家庭財產保險不承擔賠償責任的情況有哪些
2020-12-14保險屬于要約合同嗎
2021-01-31僑眷可以在國內購買保險嗎
2021-02-03保單的轉讓與質押規定
202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