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青浦區人民法院副院長薛文成近日出臺了《最高人民法院審理公證活動民事案件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其中至少有以下三個亮點。一是統一了法律適用標準,避免了判決沖突。近年來,隨著“公證”越來越多地走進老百姓的生活,伴隨著公證機構屢屢被起訴到法院。對于公證機構的性質、能否承擔公證行為、如何承擔責任等問題,學者們眾說紛紜。不同法院之間也存在沖突,公證機構和當事人往往無所適從。這一次,是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中首次專門針對涉及公證機構的侵權糾紛出臺《規定》。《條例》的及時出臺,將有效統一公證機構侵權賠償訴訟的法律適用標準,對進一步規范公證事業發展,更好地維護各方利益,無疑起到積極作用。如《關于公證文書變更、撤銷或者無效確認請求權不予受理的規定》第二條、第三條,實際上改變了以往不同法院對公證文書性質的理解。審理相關案件時,有的法院受理,有的法院不予受理;有的作為民事訴訟受理,有的作為行政訴訟受理。從理論上講,《條例》的態度無疑是非常正確和明確的。因為公證文書的主要功能是證明“客觀事實”,是法律賦予強大證明效力的證據。證據真實合法的,法院應當受理;證據不真實、不合法的,法院不予受理。無論是民事訴訟還是行政訴訟,都不可能通過訴訟改變、撤銷或者宣告證據無效。以前,不同的法院對是否受理、如何受理相關糾紛有不同的意見,歸根結底,也是由于對公證文書性質的理解不同所致。現行《條例》第2條、第3條的明確規定,不僅消除了以往受理的各種差異,而且為公證侵權賠償糾紛的處理奠定了統一的理論基礎。其次,明確了公證機構侵權責任的過錯判斷標準。“規定”第一條明確,公證事項當事人、利害關系人應當依照公證法第四十三條的規定,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公證機構承擔民事賠償責任,視為侵權賠償糾紛。是否需要承擔賠償責任,取決于是否有過錯。《條例》第四條結合公證機構的工作特點,采取列舉與概括相結合的方式,對公證機構的過錯認定標準作出了明確規定。綜上所述,這些標準大致可以分為幾類:一類是直接違反職業標準。例如,公證書或公證文件被損壞或篡改,當事人的商業秘密和隱私被泄露,公證書的出具違反行業標準等。在這種情況下,公證機構的過錯可能比較明顯。二是未履行及時救濟義務。如公證書有錯誤的,經當事人和利害關系人申請,不予更正。在這種情況下,公證機構的過錯一般更為直接和明顯。第三,謹慎義務沒有得到履行。如對不真實、違法事項出具公證書,不履行充分的審核義務,造成公證書錯誤或不真實。在這種情況下,公證機構是否存在過錯往往不是很直接、很明顯,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分析判斷。一般來說,公證機構存在上述三種情形,導致出具公證書代替公證書、公證書有瑕疵、公證書不真實等,可以認定為有過錯。三是創新公證機構民事賠償責任的承擔方式。過錯責任的一個重要規則是“過錯等于責任”。沒有過錯,就沒有責任;有多少過錯,就有多少責任。現實中,造成公證文書錯誤的原因很多,必須區別對待。《條例》第五條、第六條根據不同情況分別規定了連帶責任、無賠償責任等法律后果。《規定》特別明確,當事人提供虛假證明材料申請公證,造成公證書錯誤,給他人造成損失的,公證機構未履行審計義務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這是條例的最大亮點之一。其合理性在于,在本案中,損失完全由當事人提供虛假證明材料造成,過錯完全由當事人承擔。對于遭受損害的其他利害關系人,法院判決過錯方承擔全部賠償責任沒有問題。問題是,提供虛假證明材料騙取公證文書的當事人在現實中往往責任財產不足,無法保證被侵權人的利益得到賠償。公證機構是法定的認證機構,在審計材料方面具有一定的專業優勢,也應承擔一定的審計義務。當事人提供虛假證明材料的,公證機關應當依法履行核實義務,不得對虛假證明材料視而不見,任由損害發生或者擴大。因此,雖然當事人提供的虛假證明材料與他人造成的損害存在直接因果關系,公證機構審核不嚴與損害僅存在間接因果關系,但當直接責任人無法清償時,公證機構應當在未履行審慎審計職責的過錯范圍內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這也是一種合理的利益平衡。你知道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因高壓觸電致殘誰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2021-01-27已經抵押給別人的房產還能做訴前保全嗎
2020-12-09商評委如何認定域外證據
2020-12-21剝奪政治權利的法律規定
2021-01-11當事人能否協議選擇管轄法院
2021-01-12無證回遷房可以被保全嗎
2021-01-14單位駕駛員發生交通事故受傷、死亡的,應當由誰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2020-12-13交通事故起訴需要哪些材料
2020-12-23吃霸王餐怎么處罰
2020-12-02企業承包經營合同包括哪些內容
2020-12-07非完全民事能力人怎樣行使繼承權
2021-03-14房地產中介的收費標準
2020-12-11單位集資房什么時候能上市買賣
2021-03-23勞動者被裁能得到什么賠償
2020-12-17勞務工和合同工退休有什么區別
2021-01-26違法分包導致提供勞務者受傷的法律責任
2021-02-07試用期離職主管不同意怎么辦
2020-12-05車禍受害人對保險公司賠償不服該如何處理
2020-12-19保險合同代簽名訴訟舉證方要如何舉證
2021-01-01附贈人身保險合同的法律分析(四)
2021-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