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
(2003)二中民初字第9799號
原告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軍區總醫院,住所地北京市東城區朝內北小街2號。
負責人袁士宗,院長。
委托代理人謝冠斌,北京市立方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代理人張斌,北京市立方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李健民,男,漢族,1945年6月出生,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軍區總醫院副主任醫師(已退休),住北京市東城區南門倉5號3號樓1單元602.
委托代理人韓煦東,北京華倫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代理人張曉鳴,北京華倫律師事務所律師。
原告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軍區總醫院(以下簡稱北京軍區總醫院)與被告李健民專利申請權權屬糾紛一案,本院于2003年10月21日受理后,依法組成合議庭,于2003年11月27日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北京軍區總醫院的委托代理人謝冠斌、張斌,被告李健民及其委托代理人韓煦東到庭參加了訴訟。本案已審理終結。
原告北京軍區總醫院訴稱:原告所屬骨科于1981年經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衛生部批準為“全軍創傷外科專科中心”,后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全軍創傷骨科研究中心”(以下簡稱“骨科研究中心”),是全軍骨科專科醫療、訓練、科研的主要基地。被告李健民于1983年調入原告醫院骨科工作,曾擔任骨科醫師、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是骨科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已于2001年2月從原告處退休。
骨科研究中心自1981開始,在大量臨床工作中發現,使用梅花髓針治療股骨骨折在防旋轉及防短縮能力方面存在缺陷,遂組織人員對此課題進行研究。經過該中心胥少汀、李健民、于學鈞、劉樹清等人反復多次的研究、測試、實驗、臨床試用等,在1989年前后初步研制成功了“組合式防旋轉髓內針”。1989年12 月31日,原告向原國家專利局申請了實用新型專利,并于1991年3月13日獲得授權,其中設計人為李健民、李鐵防、胥少汀等。該項技術被評為1999年全軍科技進步四等獎。為了加強該項專利技術的臨床使用研制工作,原告一直投入人力物力堅持研究工作,并將該項研究確定為原告九五期間醫院科研課題,下撥經費以支持骨科研究中心的研究工作。
2002年3月,原告發現被告在隱瞞原告的情況下,采取以自己或找人共同掛名作為專利權人的方式,擅自將原告的上述“組合式防旋轉髓內針”技術分別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了四項專利,其中,本案所涉名稱為“肱骨干自鎖髓內針”發明專利(專利號01109640.3)是2001年3月15日申請的,至今尚未獲得授權。被告采取隱瞞原告的手段,將原告的職務發明成果擅自申請專利的行為,嚴重侵犯了原告的合法權益,違反了國家相關法律規定,并且侵吞了本屬國家所有的無形資產,干擾了原告單位正常的科研生產秩序。故訴請人民法院判令:專利申請號為01109640.3號的“肱骨干自鎖髓內針”發明專利申請權歸原告所有,被告承擔原告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中止程序所支付的費用600元及本案全部訴訟費用。
原告為證明自己的主張,向本院提交了以下證據:一、證明被告進行專利申請并被授權的材料,包括1、“肱骨干自鎖髓內針(專利號01109640.3)”發明專利申請公開說明書;2、該發明專利的權利要求書、說明書及附圖;二、證明原告在1991年3月31日至1995年12月31日期間享有名稱為“組合式防旋轉髓內針(專利號89221657.3)”實用新型專利權的材料,包括3、專利證書復印件;4實用新型專利申請說明書及權利要求書;三、證明被告在原告單位工作起止時間的材料,包括5、北京軍區總醫院政治部干部科出具的關于李健民調入骨科工作時間的書面證明;6、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軍區聯勤部(2001)京聯干字第59號“轉發謝中光等離退休命令”的通知;四、證明原告骨科既是專科醫療機構又是訓練、科研的主要基地的材料,包括7、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79)后衛字第434號“關于調整醫學專科中心的通知”;8、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軍區后勤部(1981)后衛字第041號“關于調整醫學專科中心的通知”;9、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衛生部(2001)衛醫字第9號(通知)“關于調整全軍醫學專科中心的通知”;五、證明原告為被告進行涉案專利研究工作提供物質技術條件的材料,包括10、骨科研究中心設備清單;11、原告與骨科簽訂的《九七年度院科研課題協議書》;12、原告所屬骨科制作的醫學科學研究設計(論證)報告(編號:97M07);13、原告所屬骨科申報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隊級科學技術進步獎申報書”;14、原告為被告發表與涉案專利研發有關的學術文章報銷版面費的證明;15、原告骨科原主任胥少汀的證人證言;16、原告骨科原副主任劉樹清的證人證言;17、原告實驗室原技術人員姜金衛的證人證言;18、原告保衛科原科長王鴻慶的證人證言;19、天津市人立骨科器械有限公司的書面證明;20、被告致科訓局的反映信及所附王鴻慶、華筑信簽字的兩張收條;21、原告保留的劉喜福等9人的病例材料;六、證明原告目前仍在研究涉案專利技術的材料,包括22、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衛生部(2002)衛醫字第18號“關于加強臨床高新技術重大項目建設的通知”;七、證明原告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中止程序所支付費用的材料,包括23、國家知識產權局出具的收據。
被告李健民辯稱:原告所訴與事實不符,被告自調入原告所屬骨科至退休,本職工作是醫生,一直工作在骨科臨床第一線,從未成為骨科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原告在申請“組合式防旋轉髓內針”實用新型專利時,并沒有與被告等發明人商議,且該專利已于1995年12月31日因未交納年費被終止,可以看出原告對該項專利并不珍惜。“組合式防旋轉髓內針”并不是該項技術發展的極限,而是一項需要改進的技術。被告參與設計發明的“組合式防旋轉自鎖髓內針”正是對原告專利技術的重大改進,具有突出的實質性特點和顯著的進步,是被告及其他發明人的非職務發明。發明人依據法定程序獲得了發明專利權完全是合法的。何況專利局對任何一項專利申請均依法定程序向全社會公開,被告及其他發明人并沒有隱瞞原告的行為。本案涉及的“肱骨干自鎖髓內針”是在“組合式防旋轉自鎖髓內針”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的,對于該種針的發明被告不是在本職工作中完成的,原告也未在被告本職工作之外安排過研制肱骨針的任務,被告也未利用原告的物質技術資料,應該是被告的非職務發明,故請求人民法院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被告為證明自己的主張,向本院提交了以下證據:一、證明被告職業及工作性質的材料,包括1、被告的退休證;2、軍隊醫師執業證書;3、醫師資格證書;4、證人王偉的書面證言;二、證明被告申請專利情況的材料,包括5、“肱骨干自鎖髓內針”專利申請公開說明書;三、證明原告所有“組合式防旋轉髓內針”專利已被終止的材料,包括6、實用新型專利申請說明書。
上述證據均已經雙方當事人質證。被告對原告提交的證據1-6無異議;對證據7-9的真實性無異議,但對關聯性提出異議,認為與被告無關;對證據10的關聯性有異議,認為沒有使用過清單上的設備;對證據11、12的真實性無異議,但認為該協議及研究設計報告沒有實際履行;對證據13的真實性無異議,但認為這是原告針對“組合式防旋轉髓內針”所作的工作,與被告申請專利的技術無關;對證據14的真實性無異議,但認為無關聯性;對證據15、16、17、18的關聯性有異議,認為證人證言中陳述的都是在研究“組合式防旋轉髓內針”時的有關情況,且證人姜金衛沒有出庭,故上述證據與本案無關;對證據19的真實性有異議;對證據20的真實性無異議,但認為證據中顯示的費用是被告自己支付的不是原告支付的;對證據21的真實性無異議,但認為9份病例中有一例與本案無關,其他8份都是“組合式防旋轉髓內針”的臨床應用,與本案專利無關;對證據22的真實性無異議,但認為該文件下發時被告已退休,與本案無關;對證據23的真實性無異議,但認為費用應由敗訴方承擔。
原告對被告提交的證據1-3、5-6的真實性無異議,但對關聯性及證明力均有異議,認為被告證據不能證明其申請的涉案專利是非職務發明,也不能證明本案訴訟已超過時效,因為被告的侵權行為是持續的;對證據4的真實性有異議。
本院對原、被告均無異議的證據予以認定。關于原告所提證據10的“設備清單”在原告沒有提交證據進一步證明被告曾使用過原告上述設備的情況下,本院對其關聯性不予認定;由于證人姜金衛沒有出庭作證,原告對其所作書面證言未提出其他證據相佐證,本院不予認定;由于原告所提證據19缺乏真實性,本院不予認定;對原告所提證據21中與本案無關的病例材料不予認定;對原告所提其他證據本院予以認定。對被告所提證據真實性、合法性予以認定。
根據本院認定的證據,查明事實如下:原告所屬骨科為醫治創傷的專科醫療機構。197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決定由原告在內的幾個單位組建創傷外科中心。1981年,又經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衛生部批準成立為“全軍創傷外科專科中心”,并計劃使該專科中心在五年內成為全軍創傷外科專科醫療、訓練、科研的主要基地。2001年,經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衛生部批準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全軍創傷骨科研究中心”。
被告李健民于1983年調入原告所屬骨科工作,曾擔任骨科醫師、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并于2001年2月從原告處退休。
原告所屬骨科在臨床醫療工作中發現,使用梅花髓針治療股骨骨折在防旋轉及防短縮能力方面存在缺陷,遂組織人員對此課題進行研究。經過該單位胥少汀、李健民等人多次研究、實驗、臨床試用等,在1989年前后初步研制成功了“組合式防旋轉髓內針”。1989年12月31日,原告向原國家專利局申請了實用新型專利,并于1991年3月13日獲得授權,設計人為李健民、華筑信、胥少汀。1992年到1993年間,原告在為病人治療骨折疾病時,多次臨床使用了上述 “組合式防旋轉髓內針”。1997年1月,原告將該項技術申報了軍隊科技進步四等獎。
1994年,被告等人在上述技術的基礎上,又研制成功了“組合式防旋轉自鎖髓內針”。1994年12月28日,被告以及李鐵防、華筑信、鄒德威共同將該項技術向原國家專利局申請了發明專利,并于2002年5月8日獲得授權。
為了加強“組合式防旋轉自鎖髓內針”專利技術的臨床使用研制工作,1997年1月原告所屬骨科向原告上報了關于“組合式自鎖髓內針力學行為及臨床應用”課題研究設計(論證)報告。題目負責人為被告,主要研究人員有胥少汀、劉樹清、鄒德威、華筑信。1997年10月,原告與其所屬骨科簽訂了一份《九七年度院科研課題協議書》,約定:雙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礎上,原告資助骨科進行“組合式自鎖髓內針力學行為及臨床應用”的課題研究。該課題成果完全歸原告所有,未經原告許可,不得私自轉讓。該協議還約定了經費發放辦法等。協議最后有原告醫務部的蓋章,以及骨科副主任劉樹清、課題負責人李健民的簽字。原告所屬骨科原副主任劉樹清在出庭作證時稱,原告為完成該項課題的研究曾給被告撥款5000元,但未提供相應證據予以佐證。被告對此撥款不予認可,認為原告所屬骨科申報的上述課題研究設計計劃實際沒有被批準,而上述協議實際也未履行,但被告沒有提出相應證據。
劉樹清在出庭作證時還稱,自1989年12月31日原告研制成功“組合式防旋轉髓內針”技術并申請專利后,進行了臨床應用實驗,以后出現的幾種髓內針都是在“組合式防旋轉髓內針”基礎上的改型,二者沒有實質區別,只是名稱上不同。被告對此不予認可,認為被告1994年研制完成并申請專利的“組合式自鎖防旋轉髓內針”技術是對原告申請專利的“組合式防旋轉髓內針”的重大改進,并且被告根據人體骨干結構的不同及各自的特點進行了針對性研究,形成了新的技術成果。
原告保衛科原科長王鴻慶在出庭作證時稱,1997年原告所屬骨科為科研需要曾請求其到北京市公安局法醫中心聯系提供男性腿干骨4根事宜,并向其支付200 元勞務費。王鴻慶特別指出他是為骨科提供的標本,而不是向被告個人提供標本。被告對此不予認可,主張是其個人向王鴻慶付的款。
2001年初,被告研制完成了一種適用于肱骨骨折治療的由肱骨的下端進入髓內的自鎖髓內針技術,并于2001年3月15日以自己的名義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了一項名為“肱骨干自鎖髓內針”的發明專利(專利號01109640.3),該項專利申請尚未獲得授權。
原告為請求國家知識產權局中止本案專利程序,交納了600元相關費用。
以上事實還有當事人陳述及庭審筆錄在案佐證。
本院認為:我國專利法規定,執行本單位的任務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發明創造為職務發明創造。職務發明創造申請專利的權利屬于該單位,申請被批準后,該單位為專利權人。我國專利法實施細則對該條所稱“執行本單位的任務”以及“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又進一步作出了解釋。
現有證據表明,本案原告所屬骨科并非單純的醫療機構,它同時也是全軍從事創傷外科研究的基地,擔任著一定的科研任務。被告的本職工作雖是醫生,但自 1989年起即在原告的領導下從事“組合式防旋轉髓內針”的研究開發及臨床應用工作。特別是1997年,原告所屬骨科將“組合式自鎖髓內針力學行為及臨床應用”列為其研究設計的課題,還與原告簽訂了《九七年度院科研課題協議書》,被告作為該課題研究的負責人,對上述課題研究計劃及協議約定均十分清楚,故應認定被告在1997年接受了原告所下達的科研任務,而且按照雙方約定該課題的科研成果歸原告所有。經本院審查被告所發明的涉案專利正是在“組合式自鎖防旋轉髓內針”的基礎上,針對人體肱骨干的特點完成設計的。雖然該項專利技術的最終完成時間不是在1997年,而是在2001年,但原告與原告所屬骨科所簽協議并未約定有限期限,雙方也未明確表示該協議在被告發明涉案專利技術時業已作廢,且被告在申請該發明專利時從原告單位退休尚不足一年,故應認為被告所完成的涉案專利為職務發明。另外,現有證據還表明,在被告進行涉案專利技術的研究設計過程中,原告及原告所屬骨科也為被告提供了研究所需的骨干等物質資料及臨床應用病例等方面的技術資料。綜上,本院認定針對“肱骨干自鎖髓內針”技術所申請的專利權應歸屬于原告。
被告主張其本職工作是醫生,沒有義務進行科學研究,且原告所屬骨科申報的“組合式自鎖髓內針力學行為及臨床應用”課題沒有被批準以及該協議沒有實際履行均無證據支持,本院對被告的主張不予支持。
關于原告提出的由被告負擔國家知識產權局收取的中止本案專利程序的600元費用的主張,本院予以支持。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第六條第一款、《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實施細則》第十一條之規定,判決如下:
一、專利號為01109640.3的名稱為“肱骨干自鎖髓內針”的發明專利申請權歸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軍區總醫院所有;
二、李健民自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向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軍區總醫院賠償因訴訟支出的合理費用人民幣六百元。
案件受理費1000元,由李健民負擔(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七日內交納)。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收到本判決之日起15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照對方當事人的人數提交副本,上訴于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
審 判 長 劉 薇
代理審判員 宋 光
代理審判員 梁立君
二ΟΟ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書 記 員 馮 剛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上海市____人民法院當事人送達地址確認書
2020-10-14律師事務所律師辦理刑事訴訟案件操作規程
2020-10-14×××人民法院刑事判決書(高級人民法院復核死刑改判用)
2020-10-14人民法院刑事判決書(按二審程序再審改判用,樣式二)
2020-10-14人民法院刑事裁定書(再審后的上訴、抗訴案件二審維持原判用)
2020-10-14×××人民法院拘留決定書(刑事案件用)
2020-10-14調查筆錄(刑事案件用)
2020-10-14宣判筆錄(刑事案件用)
2020-10-14人民法院取保候審執行通知書(刑事案件用)
2020-10-14糾正不當假釋裁定意見書
2020-10-14解除取保候審申請書
2020-10-14沒收保證金決定書
2020-10-14×××公安局立案決定書
2020-10-14×××公安局對保證人罰款/沒收保證金復核決定書
2020-10-14×××公安局撤銷案件決定書
2020-10-14罪犯保外就醫征求意見書
2020-10-14×××公安局準許拘役罪犯回家決定書
2020-10-14人民檢察院逮捕通知書
2020-10-14人民檢察院協助查詢存款通知書
2020-10-14人民檢察院聘請書
20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