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公布(2001)第16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
民 事 判 決 書
(2000)經終字第208號
上訴人(原審
被告):重慶國際信托投資公司。住所地:重慶市渝中區上清寺路110號。
法定代表人:陳輝明,該公司董事長。
委托代理人:韓德云,
重慶索通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交通銀行重慶分行。住所地:重慶市渝中區人民路13號。
法定代表人:鄧昌明,該行行長。
委托代理人:李鉞鋒,重慶永和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代理人:余長江,重慶永和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重慶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公司國際貿易公司。住所地:重慶市江北區建新北路84號。
法定代表人:王軫,該公司總經理。
上訴人重慶國際信托投資公司(以下簡稱信托公司)為與交通銀行重慶分行(以下簡稱交行)、重慶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公司國際貿易公司(以下簡稱貿易公司)借款擔保
合同糾紛案,不服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1998)渝高法經一初字第22號民事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依法組成由審判員葉小青擔任審判長,代理審判員王闖、代理審判員宮邦友參加的合議庭,對本案進行了審理。書記員孫建國擔任記錄。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經審理查明:1996年2月底,
云南金成金屬工貿公司(以下簡稱工貿公司、其產權屬重慶三業發展公司)向重慶三業發展公司(以下簡稱三業公司)提出,近期可通過云南省五金礦產化工進出口(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云南五礦公司)從瑞士嘉能柯公司進口5000噸電解銅,且付款條件非常優惠。三業公司無此筆資金,故首先找到信托公司,稱其目前仍無力償還先前的貸款及利息,但最近有一筆進口5000噸電解銅的業務,如能做好則不僅可償還全部欠款而且保證將貨物進口及出售后的全部資金存放在信托公司。信托公司認為可行,遂于1996年2月29日發函工貿公司,就“關于擔保開證進口電解銅事宜”稱:經本公司研究,同意按下列條件擔保開證進口5000噸電解銅:一、根據銀行規定,本公司為重慶一家外貿公司開證作擔保,該外貿公司為開證申請人和進口受益人,接受所有單證,負責商檢報關等工作。云南五礦公司作為供貨方代理地位不變,在進口合同上聯合簽章,但不是進口受益人。二、本公司確認進口方為三業公司,并為其進口5000噸電解銅提供全額擔保,該公司應將此進口貨物所有權轉移給本公司……五、請速安排辦理此項進口。
1996年3月8日,信托公司、三業公司、工貿公司達成進口聯營協議,協議約定:工貿公司負責聯系國外供貨方和國內總代理;三業公司負責聯系重慶外貿代理公司和解決開證銀行,并作為進貨方將進口銅轉移給信托公司。信托公司向三業公司提供進口全額擔保并經三業公司委托負責銷售電解銅和收取貨款,負責此項貨款的運用、創造利潤。所余利潤由三方共享,各得三分之一。根據此協議,三業公司找到交行。由于三業公司也欠交行2,500,000元貸款,交行即于1996年3月8日與信托公司就收回向三業
公司貸款一事
達成協議書,約定:一、交行、信托公司在各自的經營范圍內,以相應的業務手段,協助支持借款人(三業公司)近期從事5000噸電解銅買賣。交行將其為進口5000噸電解銅所開出的信用證承兌后,將提單等貨物所有權憑證交由信托公司保管。二、三業公司實現5000噸電解銅銷售,款到信托公司為三業公司開立的帳戶后,即從三業公司帳戶上扣劃5,000,000元,分別支付2,500,000元給交行和信托公司……五、因不可抗拒因素影響交行和信托公司收回貸款所欠本息,雙方仍保留向借款人以法律手段清收,包括向借款擔保人追索的權利。開證落實后,三業公司找到了有進出口貿易權的貿易公司為其進口代理商。1996年3月22日,貿易公司、三業公司、信托公司三方
簽訂了
代理合同,約定:三業公司委托貿易公司代理進口5000噸電解銅,貿易公司負責進口一切環節的手續,包括對外簽合同、開證、審單、進口報關、商檢、索賠等,信托公司負責開證擔保并作為擔保人參與監管,三業公司負責承擔一切費用。同月信托公司向交行出具擔保書,內容為應貿易公司要求,我公司同意為該公司就CIETCI一019-96001合同項下進口5000噸電解銅,在貴行開出以下信用證LCH0960032…… LCH0960041(10個信用證)總計金額1,760,000美元,提供資金全額擔保。1996年4月1日貿易公司致函交行,稱:我司在貴行開立的10個信用證在180天有效期后如再展期180天的銀行利息由我司負擔。1996年4月3日,信托公司向交行提交的補充擔保書,載明:關于進口5000噸電解銅,在貴行開立的LCH0960032號信用證作如下修改:就該證的溢短裝條款中±10%改為±20%所多出的資金提供全額擔保;并保證信用證對外付款前一周,負責將全部資金劃到貴行指定的帳戶上,若資金未按時到位,從付款次日起承擔罰息,并在我公司接到貴行的付款通知后的三個工作日內由我公司將全部資金劃到貴行代為支付。1996年5月中旬,當2000噸電解銅運至
上海,準備在期貨交易市場出售時,因涉嫌走私,被全部查扣。1996年6月18日信托公司正式向上海海關提出書面報告,請求
解除扣押,由進口代理商另行補辦正常進口報關手續后,核準放行。1996年9月10日,上海海關調查局向信托公司發出《關于在扣電解銅處理通知》同意將在扣電解銅2000噸定向拍賣給該公司。年底,信托公司向上海海關辦理了手續,并委托
浙江嘉興工貿公司(以下簡稱嘉興公司)代理從事2000噸電解銅的定向拍賣工作。1997年6月,嘉興公司將2000噸電解銅定向拍賣后的差價10,000,000元人民幣交付給信托公司。至此,被扣的2000噸電解銅得到了妥善處理。但因2000噸電解銅開立的信用證(金額為8,960,000美元)將于1997年4月4日到期付款,于是交行、信托公司、貿易公司經多次協商,最終于1997年4月2日達成“關于解決重慶三業公司進口5000噸電解銅問題的諒解備忘錄”(以下簡稱備忘錄)。備忘錄載明:為維護交行的國際信譽,由三方共同組織墊付資金以便交行在該到期日按時全額付款;(1)信托公司將就超出2000噸電解銅貨物實際價值的信用證金額計劃外3,201,237.26美元(此款已于95年4月19日、5月29日分兩次由嘉能柯退開證申請人并由信托公司代管),保證無條件于4月4日前將本息約3,450,000美元劃入貿易公司在交行開立的保證金帳戶上,用于對外支付;(2)信托公司將先墊付上海海關已同意就定向拍賣2000噸電解銅的10,000,000元人民幣,于4月4日前劃入貿易公司在交行開立的人民幣結算帳戶上,用于對外支付;(3)剩余的4,310,000美元,將由貿易公司向交行申請等值人民幣貸款,并由信托公司提供全額資金擔保,交行于4月4日前辦理完有關貸款的規定手續后劃入貿易公司在交行開立的人民幣結算帳戶上,用于對外支付,此項貸款到期后,三方將根據對外追索法律行動進程,另行協商解決辦法。貿易公司作為進口代理商出面立即采取法律手段對外追索,追索費用由三方組織墊付。4月3日,信托公司與交行簽訂了97年外保字第49號借款
保證合同,保證方式為連帶責任保證。4月4日交行與貿易公司簽訂了97年外字第049號
借款合同,借款金額為36,000,000元人民幣,用于對外貨款,利率9.24‰,期限6個月(從1997年4月4日至1997年10月4日止)。合同簽訂后,交行按約履行35,856,284.22元人民幣的對外支付的義務,從而保證了到期信用證的對外付款。由于貿易公司未積極對外追索,三方又于當年7月31日達成“關于4月2日諒解備忘錄”的補充備忘錄(以下簡稱補充備忘錄)。補充備忘錄載明:預計貿易公司對外追索所需的全部費用在1,200,000元人民幣左右。信托公司與交行將各以合法手段支持400,000元人民幣到貿易公司帳上,以保證對外追索盡快啟動。隨后信托公司、交行分別各自借款400,000元人民幣給貿易公司,貿易公司收到借款后未啟動對外追索的法律程序。交行多次要求貿易公司償還借款并由信托公司
承擔連帶責任未果,遂向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Page]
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認為,1996年3月8日,貿易公司作為三業公司進口5000噸電解銅的代理商,向交行申請開立以嘉能柯公司為受益人的信用證,總金額為美元17,600,000元整。信托公司當日向交行出具的擔保書載明,該公司保證上述信用證對外付款前一周,負責將全部資金劃入到貴行指定帳戶上……之后,又書面承諾其保證方式為連帶責任保證。信用證到期后,三方分別又簽有借款合同和借款保證合同。交行對貿易公司代理進口的2000噸電解銅實際貸款劃出額為人民幣35,856,284.22元,由于2000噸電解銅被海關沒收,貿易公司未能償還貸款,應承擔歸還借款本息的
民事責任。信托公司應承擔連帶清償責任。據此,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八十四條、八十九條第(一)項、九十條、《中華人民共和國
經濟合同法》第四十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八條之規定,判決如下:一、由貿易公司自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償還交行本金人民幣35,856,284.22元及利息(利息自1997年4月4日至1997年10月4日止,按9.24‰計息;自1997年10月5日起至付清之日止,按人民銀行同期
貸款利率計算)。二、信托公司對上述款項承擔連帶償還責任。本案
案件受理費274,856元,
訴訟保全費245,520元,合計520,376元,由貿易公司、信托公司承擔。
信托公司不服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1998)渝高法經一初字第22號民事判決,向本院上訴稱:本案當事人三方是根據備忘錄簽訂的97外字第49號借款合同及
擔保合同,并以備忘錄作為合同附件。依據備忘錄約定,三方訂立借款和擔保合同,目的是為了解決對外支付信用證項下到期貨款而共同采取的墊款行為,彌補聯營損失,而非借款行為。因此,借款及擔保合同不是當事人真實的意思表示,應當確認合同無效。借款及擔保所涉及的35,856,284.22元人民幣借款本息,也應視為聯營損失,由三方分擔。原審法院有意回避
審查合同的效力和真實性,錯誤地認定借款及擔保合同有效,判令我公司對借款本息承擔連帶清償責任,是對事實和法律的嚴重違背,損害了我公司的合法權益,請求予以改判。
被上訴人交行答辯稱:我行為三業公司進口5000噸電解銅開立信用證,目的是為追回三業公司欠我行的貸款,不存在我方參加共同經營,從中獲利的問題。因信托公司的原由造成信用證到期不能兌付,于是由貿易公司作為借款人,信托公司作為擔保人,又向我行申請了4,310,000美元貸款以用于信用證到期的對外支付,三方就此簽訂了貸款合同及擔保合同。故該貸款合同和擔保合同系三方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且內容合法,屬有效合同,應當受到法律保護。信托公司稱借款及擔保行為不是三方真實意思表示,完全與事實不符,也沒有證據證明。請求駁回上訴人信托公司的上訴,維持原判。
被上訴人貿易公司答辯稱:本案借款糾紛,是因原信托公司、交行、三業公司三方
經濟糾紛,而達成的一項貿易進口業務,目的是為了用進口而產生的利潤來償還原
債務。因三方沒有進出口權,由交行推薦我公司作為進口代理商。依代理合同約定,我公司與信托公司純屬代理關系,該筆業務的實際付款方和收款方皆非我公司,因此,我公司不應承擔付款責任。該項業務信用證項下的款項,是交行與信托公司協商而定,我公司僅作為外貿代理商受三業公司委托,作為信用證的開證申請人,又慮及交行對外經營的信譽等原因,經信托公司和交行再三堅持,我公司才就合同項下信用證金額向交行貸款,由信托公司擔保。但我公司對該合同的全部貸款無任何使用權。交行不應起訴我公司。該案實屬
詐騙行為,三業公司、信托公司少數人為達個人目的,企圖騙取國家關稅,這已經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終審判決,認定為走私行為。因此,我公司請求終結本案,將本案移送公安部門處理。
本院認為:1996年3月8日,貿易公司作為三業公司進口電解銅代理商,向交行申請開立以嘉能柯為受益人的信用證,總金額為17,600,000美元。當日,信托公司向交行出具了擔保書,保證在上述信用證對外付款前一周,負責將全部資金劃到貴行指定的帳戶上,之后,又書面承諾其保證方式為連帶責任保證。由此,信托公司與交行、貿易公司三方形成了信用證項下的付款保證關系。信用證到期,為解決信用證項下的對外付款問題,三方又于1997年4月3日和4月4日,分別簽訂了借款合同和連帶責任保證合同。依該借款合同,貿易公司從交行實際貸款35,856,284.22元。貿易公司到期未還,保證人信托公司依約應當承擔連帶保證責任。盡管交行與信托公司于1996年3月8日曾就向三業公司收回欠款一事達成過
協議書,但該協議僅表明交行同意為三業公司進口電解銅開立信用證,并擬從三業公司銷售盈利中收回其拖欠的貸款,并無參與聯合經營電解銅的內容。后三方簽訂的備忘錄及補充備忘錄,也不能說明交行參與了聯合經營電解銅。因此,原審法院以三方存在信用證項下的借款、擔保關系為由,判決貿易公司承擔還款責任,信托公司承擔連帶清償責任,并無不妥。上訴人信托公司主張與交行是聯營關系,借款本息應按各方在聯營中的地位及過錯分擔,缺乏事實根據,本院不予支持。原審法院認定事實清楚,
適用法律正確,應予維持。本院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八十九條第(一)項、第九十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第四十條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三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本案一審
訴訟費按一審
判決執行;
二審案件受理費274,856元,由上訴人信托公司承擔。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審 判 長 葉小青
代理審判員 王 闖
代理審判員 宮邦友
二○○一年二月二十日
書 記 員 孫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