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
(2003)粵高法民一終字第69號
上訴人(原審原告):楊惜強,男,1961年9月26日出生,漢族,住潮安縣彩塘鎮潮汕公路旁商住樓34號。
委托代理人:周介立,廣東中大中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沈思華,男, 1970年11月12日出生,漢族,住潮安縣彩塘鎮驪一工業區振華不銹鋼廚具廠內。
委托代理人:王新暉、陳卓倫,均系廣東法制盛邦律師事務所律師。
上訴人楊惜強因與被上訴人沈思華合伙糾紛一案,不服廣東省潮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001)潮經初字第40號民事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依法組成合議庭審理了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2001年2月20日,楊惜強向原審法院提起訴訟稱:楊惜強系沈思華之姐夫,雙方于1995年初協商合伙辦廠,經口頭商定后于當年正月初八開工,先以沈思華之大兄沈葉思搭建的工棚作為工場,當時因不規范而尚未辦理工商登記。兩年后,因沈思華與其兄沈葉思發生矛盾,而將廠搬至金砂路頭吳膺喜處借其廠生產近二年。1998年1月,吳膺喜向楊惜強討回廠房。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由楊惜強出資449820元向潮安縣彩塘鎮可利不銹鋼制品廠(下稱可利不銹鋼廠)承讓土地2.94畝作為辦廠之用,雙方以出資增購一批機械設備約值20多萬元投入生產。同時由沈思華承擔辦理工商登記手續,雙方合廠后,共同進料分工銷售,以銷售所得的貨款抵還各方使用的份額的材料款,各人經營,獨立核算,而對外銷售、經營都是以潮安縣彩塘鎮振華不銹鋼廚具廠(下稱振華廚具廠)的名義。至 2000年底,雙方經過六次協商拆伙事宜之后,沈思華遂生獨占振華廚具廠的一切資產為己有的念頭,把楊惜強驅趕出廠,并單方于2001年正月初八日開工。沈思華的所作所為,嚴重侵犯了楊惜強的合法權益。請求依法確認楊惜強、沈思華合伙經營的振華廚具廠的土地使用權、地上建筑物系楊惜強所有,機械設備、庫存貨物、不銹鋼原材料作價歸給楊惜強,由楊惜強給予沈思華相應的補償;或者依法分割(上述各項財產約值100萬元)。
楊惜強對其陳述的事實在舉證期限內提供的證據有:1、楊惜強居民身份證復印件一份,證明其身份。2、潮安縣律師事務所意見書復印件一份,證明振華廚具廠向可利不銹鋼廠租賃土地的事宜。3、收據復印件一份,證明可利不銹鋼廠收到振華廚具廠的租金(土地轉讓金、出讓金)449820元。4、振華廚具廠2000 年銷售情況(表)復印件一份,證明楊惜強、沈思華是合伙關系。5、拆伙表復印件一份六頁,證明楊惜強、沈思華對振華廚具廠的機械設備進行分拆以及合伙經營過程是以1:1的比例。拆伙表雖沒有原件,沈思華也沒有簽名,但該表是沈思華所寫。6、謝格彬、李文福、吳膺喜、賴在欽、吳膺輝、王世宏、張小珍、朱景濤、盧金河、劉海香、傅培創、吳少鴻等證人的證言材料,證明楊惜強、沈思華之間是合伙關系;可利不銹鋼廠兩次在收取振華廚具廠的土地租金時,其中第一次楊惜強、沈思華雙方均在場,第二次只有楊惜強在場;以及楊惜強、沈思華對合伙關系相關事宜發生糾紛,由證人吳膺喜多次從中進行調解的事實。
沈思華答辯稱:沈思華于1991年開辦潮州市彩塘振華服裝輔料經營部。1993年5月與吳少鴻合伙開辦不銹鋼工場,1994年3月與吳少鴻拆伙后獨自經營。隨著生產的發展,沈思華于1997年3月向吳膺喜租用位于彩塘鎮金砂路頭的場地生產,至1998年2月,隨著生產的擴大,沈思華向工商部門申請開辦振華廚具廠,并向可利不銹鋼廠租賃位于彩塘鎮驪一工業區的1960平方米土地為廠發展生產。1995年初,沈思華的姐夫即楊惜強因被彩塘春梅鐘表元件廠辭退在家沒有工作,經沈思華的姐姐沈麗華要求,沈思華同意招楊惜強到其工場工作,并將工場人、財、物的大部分業務交由楊惜強管理,沈思華把精力放在對外經營上,應該說,沈思華經營不銹鋼工場,楊惜強對其給予了不可否認的幫助。但另一方面,楊惜強對沈思華所給予的企業經營權予以濫用,甚至發展到近二、三年來,將企業經營所得資金予以隱匿、挪用。2000年度企業的經濟效益甚佳,但企業資金卻短少,沈思華不得已向楊惜強指出,要求對銷售資金及回籠情況予以結算清理,但楊惜強遲遲不予置理,直至2001年2月2日,雙方才一起對振華廚具廠2000年度銷售情況予以結算。結算結果,雙方確認2000年度銷售總額為 3909996元,由在場人員吳膺喜、李文福作證明人簽名證實,楊惜強、沈思華雙方簽名確認。更令沈思華預料不到的是,楊惜強將沈思華個人所開辦的振華廚具廠說成是楊惜強、沈思華合伙開辦的,并且提出共分該廠資產,其行為令人難于置信。在此,沈思華認為振華廚具廠的所有財產為沈思華個人所有,楊惜強沒有任何權益。沈思華在舉證期限內提供的證據有:1、個體工商戶申請開業登記表復印件一份、營業執照副本復印件一份、稅務登記證復印件一份,證明振華廚具廠是沈思華個人經營,業主是沈思華。2、見證書復印件一份,證明廠房的土地來源、權屬。3、收款收據復印件一份、收據復印件一份、購設備清單復印件一份、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復印件一份,證明振華廚具廠部分機械設備及該廠的業主是沈思華。4、統一收據、管理費收據、廣東省潮州市社會團體會費發票、廣東省潮州市非經營收入專用收據、統一收據、稅務完稅證、潮安縣教育費附加收款收據、廣東省潮州市地方稅務局票證工本費收據等均為復印件共二十五份,證明振華廚具廠的業主是沈思華。5、2000年振華廚具廠全年銷售情況表復印件一份,證明當時結算不是以合伙人的身份結算。6、證人李文福、吳少鴻、沈彥強的證言材料,證明楊惜強、沈思華簽名的2000年全年銷售情況表沒有原始憑據作結算,表中“合伙人”三個字不是沈思華的真實意思。7、潮安縣彩塘鎮院前村民委員會的證明書復印件一份,證明沈思華廠里管理人員缺乏,特請其姐沈麗華和姐夫即楊惜強到廠里幫助。8、謝格彬的證明材料復印件一份,證明可利不銹鋼廠出具的收到振華廚具廠的土地出讓金收據中“經手交款人楊惜強”是謝格彬約于2001年春節期間填加上的,不是張楚州所寫。9、張楚州證實材料復印件一份,證明其在1998年 5月16日收到振華廚具廠最后一次土地出讓金10萬元時所立收據上“經手交款人楊惜強”不是其所寫。
經過開庭質證,楊惜強、沈思華對如下證據和事實均無異議:楊惜強提供的證據1、證據2;沈思華提供的證據2.
楊惜強對沈思華提供的證據有如下異議:對證據1的異議,認為開業登記表雖是以個體名義申請,但實質是雙方合伙經營;稅務登記證是以前的事,與本案無關。對證據3、證據4的異議,作為各種繳費當然是以廠的名義支付,但不能視為是單方支付的依據;購買液壓機的單據是后來補單的;收據中那單4萬元的單據時間是 1996年12月20日,但是2001年補單。對證據5的異議,認為2000年振華廚具廠全年銷售情況表是雙方以合伙人身份進行結算的,結算后,由楊惜強、沈思華、結算人看閱后于2001年2月3日簽署姓名。對證據6的異議,認為沈彥強是沈思華的父親,證言不可信;李文福在2001年2月2日以前不清楚楊惜強、沈思華是合伙關系,2月3日結算后應知道雙方是合伙關系。對證據7的異議,認為潮安縣彩塘鎮院前村民委員會的證明書是違規出具的。對證據8、證據 9的異議,認為在可利不銹鋼廠收取振華廚具廠的土地出讓金的收據上補寫“經手交款人楊惜強”屬實,但反映了客觀事實,補寫是正確的、合法的。
沈思華對楊惜強提供的證據有如下異議:對證據3的異議,認為可利不銹鋼廠收取振華廚具廠的土地轉讓金的收據上“經手交款人楊惜強”這八個字不是張楚州于 1998年5月16日所寫,而是由謝格彬于2001年春節期間補寫的。對證據4的異議,認為楊惜強提供的銷售情況表與沈思華提供的證據5相比較,楊惜強只有一個證人證實,而沈思華有兩個證人證實:“合伙人”三個字是在2001年2月3日晚簽名前由吳膺喜叫李文福加上的;請求法院撤銷楊惜強提供的證據4.對證據5的異議,認為楊惜強提供的拆伙情況表是一份復印件,要求楊惜強出示原件。對證據6的異議,認為謝格彬、吳膺喜等證人的證言材料均無法證明楊惜強、沈思華之間存在著合伙關系。
原審法院查明:1995年初,楊惜強、沈思華口頭協商開辦不銹鋼工場,以沈思華之大兄沈葉思搭建的工棚作為工場,楊惜強負責管理工人和機械設備,沈思華負責銷售和對外業務。當時因不具備規模而尚未辦理工商登記。1997年3月,因生產發展需要,楊惜強向吳膺喜借用位于彩塘鎮金砂路頭的場地進行生產。 1998年1月,吳膺喜向楊惜強、沈思華討回生產場地。1998年2月13日,由沈思華與可利不銹鋼廠簽訂一份土地使用權租賃合同書,合同書約定:租賃位于彩塘驪一工業區的1960平方米(即2.94畝)的土地作為廠房;租賃期限為50年,起止時間以國土管理部門登記確定為準;租金及付款辦法為每畝土地的租金153000元,總計449820元,簽訂合同時先付249820元,簽訂合同之日起30天內再付還10萬元,余款10萬元于60天內付清;可利不銹鋼廠應在收取振華廚具廠租金249820元之后將土地交付振華廚具廠使用,振華廚具廠分期付還可利不銹鋼廠的租金20萬元應自1998年3月1日起以月利率15‰計息補償其資金成本;水利壩旁退10米的道路預留地,振華廚具廠應按其東至平行所向面積每年每畝1800元租金向彩塘鎮驪一村委會交納,期限至政府有關部門征用之日止。土地使用權租賃合同簽訂后,可利不銹鋼廠第一次在楊惜強家收取其租金249820元,沈思華在場,由楊惜強經手交款;第二次和第三次又在楊惜強家收取租金各10萬元,這兩次沈思華都沒有在場,均由楊惜強經手交款。1998年2月16日,由沈思華向潮安縣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請成立振華廚具廠。至2000年底,楊惜強、沈思華因經營上的問題發生糾紛,楊惜強提出拆伙,分拆振華廚具廠的資產,雙方經過多次協商拆伙事宜之后,雙方均在振華廚具廠2000年銷售情況(表)簽署了姓名,但對廠的機械設備只是分拆成二份后由沈思華登記造冊,后雙方因故沒有簽署姓名,現該資產登記冊原件存放于沈思華,復印件存放于楊惜強。爾后,沈思華單方于2001年正月初八開工生產,并不準楊惜強進廠參與經營。楊惜強認為沈思華的所作所為,嚴重侵犯了其合法權益。遂于2001年2月20日向原審法院提起訴訟。
本案在審理過程中,楊惜強于2001年2月23日向原審法院提出財產保全的申請,要求凍結沈思華與楊惜強合伙經營的振華廚具廠的土地使用權及查封地上建筑物、機械設備、庫存的不銹鋼蒸籠、餐車一批、不銹鋼原料6米,價值約100萬元,并已提供了財產擔保。原審法院認為楊惜強的申請符合法律規定,并于 2001年2月26日作出(2001)潮經初字第40-1號民事裁定,凍結振華廚具廠的土地使用權及查封該地的地上建筑物;查封振華廚具廠的機械設備、庫存的不銹鋼蒸籠、餐車一批以及不銹鋼原料6米。被凍結的土地使用權及被查封的財產總值限于100萬元以內。本案在審理過程中,原審法院分別于2001年 11月19日和2002年3月15日將楊惜強、沈思華爭執分拆的振華廚具廠的廠房(詳見財產清單)和機械設備、庫存不銹鋼蒸籠、餐車(詳見財產清單)等房地產和物品委托潮州市房地產估價所和潮州市物價局價格認證中心予以估價。潮州市物價局價格認證中心于2002年7月18日對上述機械設備、庫存不銹鋼蒸籠、餐車等物品作出了價格鑒定結論書,物品合計鑒定價格為72559元。潮州市房地產估價所于2002年12月6日對上述房地產作出了估價報告,房地產(含正常水電配套)的合計價值為332400元。
原審法院認為:振華廚具廠由沈思華于1998年2月16日向潮安縣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請開辦,屬個體工商戶(個人經營)。楊惜強訴稱振華廚具廠系楊惜強、沈思華合伙經營,楊惜強曾出資449820元向可利不銹鋼廠承讓土地2.94畝作為辦廠之用,楊惜強、沈思華雙方曾出資增購一批機械設備約值20多萬元投入生產。對此,楊惜強提供了土地轉讓金收據予以證明。但土地轉讓金收據是由可利不銹鋼廠向振華廚具廠所出具的,只能證明振華廚具廠有出資轉租土地2.94畝,不能證明楊惜強有出資449820元;對楊惜強曾出資增購一批機械設備的主張,楊惜強不能提供相應的證據證明,且沈思華予以否認,根據《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第一款“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的規定,楊惜強應當承擔舉證不能的責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三十條 “個人合伙是指兩個以上公民按照協議,各自提供資金、實物、技術等,合伙經營,共同勞動。”的規定,個人合伙必須有共同經營、共同勞動。從1995年至 2001年2月,楊惜強雖然有對振華廚具廠進行管理,但未能充分舉證其與沈思華是共同經營、共同勞動,不具備個人合伙的特征。
楊惜強主張楊惜強、沈思華合伙經營振華廚具廠,但不能舉證證明雙方存在盈余分配的約定,也不能舉證證明雙方曾對振華廚具廠盈余進行分配。故此,雙方沒有共負盈虧,共承風險,不具備個人合伙的特征。
綜上所述,楊惜強訴稱楊惜強、沈思華合伙經營振華廚具廠,但對此未能提供相應的證據予以證明。因此,楊惜強的上述主張理由及證據均不充分,不予采納,楊惜強的訴訟請求不予支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三十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第一款之規定,本案經原審法院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于2002年12月19日作出判決:駁回楊惜強的訴訟請求。案件受理費15010元、財產保全費5520元、評估費3642元,三項合計24172 元,由楊惜強負擔。
宣判后,楊惜強不服,向本院提起上訴稱: 1、在振華廚具廠成立之前,雙方就已合伙經營了三年的時間,積累了一定的共同財產。振華廚具廠正是在以前雙方合作共同經營的基礎上成立起來的。不應只簡單地從工商登記是個體工商戶就認定是個人財產、個人經營,而應從其歷史發展和事實本身進行認定。2、楊惜強是振華廚具廠的主要投資者。振華廚具廠的場地雖是以振華廚具廠的名義租用的,但租金449820元都是由楊惜強一人支付的。原審判決已認定三次租金均由楊惜強經手交款。正因為楊惜強支付了全部場地租金,所以有關該場地的權屬證書,包括潮安縣國土局給彩塘鎮驪一管理區辦事處關于該片用地的批文和《建設用地批準書》,振華廚具廠與可利不銹鋼廠簽訂的《土地使用權租賃合同書》和潮安縣律師事務所的《見證書》以及圖紙等原件都由楊惜強保管。除了支付場地租金和以前合伙經營的積累外,楊惜強還出資約20萬元添購機械設備,作為振華廚具廠生產經營之用。3、楊惜強參與了振華廚具廠的共同經營和利潤分配。沈思華在原審答辯時承認,振華廚具廠的人、財、物的大部分業務是楊惜強管理的,他自己主要負責對外業務。至于利潤分配問題,因雙方口頭約定,共同進料,分工銷售,以銷售后所得貨款付還各自使用的材料款,分別核算,自負盈虧,但對外銷售、經營均以振華廚具廠的名義進行,這實際上就是利潤分配和風險承擔的一種約定,符合個人合伙的特征。4、雙方在2001年2月3日結算的《振華廚具廠2000年銷售情況》表上的合伙人處簽名,可見,沈思華已承認了雙方是合伙關系。綜上,原審判決雖對基本事實做了正確的認定,但卻得出相反的結論,其判決當然是錯誤的。請求:撤銷原審判決,依法分割楊惜強與沈思華合伙成立的振華廚具廠財產。
沈思華對楊惜強的上訴答辯認為: 1、振華廚具廠是其一人開辦的,楊惜強一直是他的一名雇員。2、楊惜強在上訴狀所述的其合伙開辦振華廚具廠沒有任何事實和法律依據,原審判決駁回楊惜強的訴訟請求是正確的。但原判認定“1995年初,楊惜強、沈思華口頭協商開辦不銹鋼工場”和“土地使用權租賃合同簽訂后,可利不銹鋼廠第一次在楊惜強家收取其租金249820元”以及“雙方經過多次協商拆伙事宜之后,雙方均在振華廚具廠2000年銷售情況(表)簽署了姓名,但對廠的機械設備只是分拆成二份后由沈思華登記造冊,后雙方因故沒有簽署姓名,現該資產登記冊原件存放于沈思華”是沒有事實依據的,該認定是完全錯誤的。
本院審理查明:原審法院認定的基本事實,除認定“1995年初,楊惜強、沈思華口頭協商開辦不銹鋼工場”和“土地使用權租賃合同簽訂后,可利不銹鋼廠第一次在楊惜強家收取其租金249820元”、“雙方經過多次協商拆伙事宜之后,雙方均在振華廚具廠2000年銷售情況(表)簽署了姓名,但對廠的機械設備只是分拆成二份后由沈思華登記造冊,后雙方因故沒有簽署姓名,現該資產登記冊原件存放于沈思華”沒有依據,以及“由沈思華與可利不銹鋼廠簽訂一份土地使用權租賃合同書”應為“由沈思華代表振華廚具廠與可利不銹鋼廠簽訂一份土地使用權租賃合同書”外,其余的認定確實。
另查明:1、振華廚具廠與可利不銹鋼廠簽訂《土地使用權租賃合同書》后,振華廚具廠分三次共付租金449820元給可利不銹鋼廠,三次付款均在楊惜強家,并由楊惜強經手交款。其中第一次付款249820元沈思華在場,第二次和第三次各付款10萬元,沈思華不在場。可利不銹鋼廠在1998年5月16日收到振華廚具廠第三次付款10萬元時出具了一張收據,內容為:茲收到彩塘振華五金廚具廠土地轉讓金10萬元。收至該款,全部土地出讓金449820元已收清。此據,經手交款人楊惜強,可利不銹鋼廠經手人張楚州。雙方當事人均承認該收據中的“彩塘振華五金廚具廠”是指振華廚具廠,“土地轉讓金、土地出讓金”是指上述合同的土地租金,收據中的 “經手交款人楊惜強”不是張楚州所寫,而是可利不銹鋼廠的負責人謝格彬于2001年春節期間加上去的。2、1998年2月16日,沈思華領取了潮安縣工商行政管理局核發的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該營業執照載明字號名稱為振華廚具廠,經營者為沈思華,組織形式為個體工商戶(個人經營),經營范圍及方式為制造、加工不銹鋼廚房用具、餐具。沈思華一直將該營業執照的副本懸掛在振華廚具廠的廠房里。楊惜強在二審時亦承認該營業執照的副本懸掛在廠里,但沒有提出過任何異議。3、2001年2月2日的《2000年振華廠全年銷售情況表》有雙方簽名確認及證明人李文福、吳膺喜的簽名。2001年2月3日的《振華廠2000 年銷售情況》(表),雙方承認是在2001年2月2日的《2000年振華廠全年銷售情況表》的基礎上由李文福重新制作的,雙方在該表上的“簽名合伙人”后面簽名,該表有證明人吳膺喜、結算人李文福簽名。楊惜強認為2000年振華廠全年銷售情況表是因為拆伙而結算的。而沈思華認為2000年振華廠全年銷售情況表,是因為楊惜強隱瞞銷售情況,振華廚具廠進行內部結算,并非拆伙結算。沈思華對2001年2月3日晚雙方簽名的《振華廠2000年銷售情況》(表)的解釋是因為當時看到表格的數字與2月2日的數字相同,沒有細看簽名后面還有合伙人三個字,因而在合伙人后面簽上了自己的名字。李文福的證言證實其以前不認識沈思華,是吳膺喜叫他去給楊惜強、沈思華結算振華廠2000年的銷售情況才認識的,他不知道楊惜強、沈思華是否有存在合伙關系,2月3日銷售情況表中的合伙人三個字是吳膺喜叫他寫上去的。而吳膺喜的證言證實楊惜強與沈思華是合伙關系,是他叫李文福去幫忙結算的。4楊惜強在一審期間提供的謝格彬、李文福、吳膺喜、吳少鴻、賴在欽、王世宏、張小珍、朱景濤、盧金河、劉海香、傅培創等證人的證言材料,均沒有證明沈思華與楊惜強之間有口頭合伙協議,只是證明聽說或知道沈思華與楊惜強合辦振華廚具廠,沈思華與楊惜強是振華廚具廠的老板。5、二審期間,沈思華提供了一份《雇工協議書》,該協議書在潮安縣工商行政管理局有存檔備案,協議書中的企業主為沈思華,被雇用人為楊惜強、沈思林、楊燕芬、沈麗華、吳英淡。楊惜強認為該協議書上“楊惜強”及其妻子“沈麗華”的簽名不是他們自己的簽名,被雇用人五個人的筆跡為同一人的筆跡,且協議書沒有簽訂日期,該協議書是虛假的。6、楊惜強主張其出資約20萬元為振華廚具廠購買機械設備,并在二審期間提供了有關購買設備的收據,但經查這些收據都不是原始證據,而是后來補寫的。且沈思華對這些收據亦予以否認。7、沈思華認為楊惜強是他雇用的管理人員,負責振華廚具廠的人、財、物的管理,振華廚具廠的工資表及財務帳冊等均由楊惜強負責保管,楊惜強在振華廚具廠有領取工資報酬。楊惜強在二審庭審中既承認振華廚具廠發放工資及財務帳冊等均由其負責,也承認工人領取工資時有在工資表上簽名。但法庭要求楊惜強提供有關振華廚具廠的財務帳冊及工資表時,楊惜強卻說已找不到了。
本院認為:本案爭議的焦點是振華廚具廠是沈思華個人經營還是沈思華與楊惜強合伙經營。我國《民法通則》第三十條規定:“個人合伙是指兩個以上公民按照協議,各自提供資金、實物、技術等,合伙經營、共同勞動。”第三十一條規定:“合伙人應當對出資數額、盈余分配、債務承擔、入伙、退伙、合伙終止等事項,訂立書面協議。”依據上述規定,公民之間合伙應當訂立書面合伙協議,并具備共同出資、合伙經營、共享收益、共擔風險的條件。沈思華與楊惜強之間從未簽訂合伙協議。雖然楊惜強在一審時提供了謝格彬、李文福、吳膺喜、吳少鴻、賴在欽、王世宏、張小珍、朱景濤、盧金河、劉海香、傅培創等證人的證言材料,以證明沈思華與楊惜強之間有合伙關系。但這些證人的證言均沒有證明沈思華與楊惜強之間有口頭合伙協議,只是證明聽說或知道沈思華與楊惜強合辦振華廚具廠,沈思華與楊惜強是振華廚具廠的老板。且工商登記資料也沒有顯示楊惜強是振華廚具廠的合伙人。相反,工商登記資料反映了振華廚具廠是由沈思華于1998年2月16日向潮安縣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請開辦并領取了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的,該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載明振華廚具廠的經營者為沈思華,是個人經營,而不是個人合伙。沈思華一直將該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的副本懸掛在振華廚具廠的廠房內,楊惜強明知該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上注明振華廚具廠是沈思華個人經營但從未提出任何異議。可見,楊惜強是認可振華廚具廠的工商登記的。營業執照是國家工商行政管理機關依據國家的有關法律、法規,認真審查、嚴格把關,核發給個體工商戶取得合法經營權的憑證,也是司法機關處理有關案件的重要依據。因此,楊惜強上訴認為振華廚具廠成立之前,其與沈思華就已合伙經營了三年,振華廚具廠是在以前雙方共同經營和積累的基礎上成立起來的,依據不足,本院不予認定。
至于楊惜強認為振華廚具廠的用地是其出資449820元向可利不銹鋼廠租用的,及其曾出資約20萬元為振華廚具廠購買機械設備,從而主張其是振華廚具廠的主要投資者的問題。經查,振華廚具廠的用地,是由沈思華代表振華廚具廠與可利不銹鋼廠于1998年2月13日簽訂《土地使用權租賃合同書》租用的,該土地租金449820元可利不銹鋼廠收到后所出具的收據也寫明是收到振華廚具廠的款項,并非寫收到楊惜強的款項。雖然上述款項是在楊惜強家由楊惜強經手交付給可利不銹鋼廠,以及可利不銹鋼廠出具的收據和潮安縣國土局有關該場地的批文、《建設用地批準書》、振華廚具廠與可利不銹鋼廠簽訂的《土地使用權租賃合同書》等由楊惜強保管,但并不能因此證明是楊惜強出資租賃該土地,更不能證明楊惜強以此投資振華廚具廠。因為振華廚具廠的人、財、物等是由楊惜強負責管理的,這只能說明楊惜強在履行本職工作。楊惜強主張其出資約20萬元為振華廚具廠購買機械設備,并在二審期間提供了有關購買設備的收據,但這些收據不屬于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證據的若干規定》所規定的新證據,早已超過了舉證期限;且其提供的證據都不是原始證據,而是后來補寫的,不具有真實性。沈思華對此亦予以否認。故本院對該證據不予認定。楊惜強主張其是振華廚具廠的主要投資者,依據不足,本院不予采信。
振華廚具廠自1998年2月16日成立以來,楊惜強雖然有對振華廚具廠進行管理,但這并不能證明楊惜強是以合伙人的身份對振華廚具廠進行管理。且沈思華認為楊惜強是他雇用的管理人員,楊惜強在振華廚具廠有領取工資報酬,振華廚具廠的工資表及財務帳冊等均由楊惜強負責保管。楊惜強在二審庭審中既承認振華廚具廠發放工資及財務帳冊等均由其負責管理,也承認工人領取工資時有在工資表上簽名。但法庭要求楊惜強提供有關振華廚具廠的財務帳冊及工資表時,楊惜強卻說已找不到了。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經濟審判方式改革問題的若干規定》第三十條的規定:“有證據證明持有證據的一方當事人無正當理由拒不提供,如果對方當事人主張該證據的內容不利于證據持有人,可以推定該主張成立。”因此可以推定楊惜強在振華廚具廠負責經營管理期間已領取了工資報酬。且楊惜強至今既沒有舉證證明他與沈思華存在盈余分配的約定,也沒有舉證證明他與沈思華曾對振華廚具廠的盈余進行過分配。因此,楊惜強上訴認為其參與了振華廚具廠的利潤分配,依據不足,本院不予認定。
由上可見,楊惜強上訴認為其是振華廚具廠的合伙人,不符合我國民法通則有關合伙的法律特征,楊惜強亦未能提供充分的證據證實其是振華廚具廠的合伙人。故楊惜強上訴認為其是振華廚具廠的合伙人,并請求分割振華廚具廠的財產,依據不足,本院予以駁回。原審確認楊惜強不是振華廚具廠的合伙人,判決駁回其訴訟請求正確,本院予以維持。
關于楊惜強以2001年2月3日的《振華廠2000年銷售情況》表,證明其與沈思華是振華廚具廠的合伙人的問題。經查, 2001年2月3日的《振華廠2000年銷售情況》表,是在2001年2月2日雙方簽字確認的《2000年振華廠全年銷售情況表》的基礎上由李文福重新制作的,2001年2月2日的銷售表沒有“合伙人”的字樣。2001年2月3日的《振華廠2000年銷售情況》表中“合伙人”三個字是吳膺喜叫李文福寫上去的。2001年2月2日、2月3日的銷售情況表只是雙方對振華廚具廠2000的銷售情況進行結算,并不是對振華廚具廠的資產進行結算,雙方在銷售表上合伙人三個字后面簽名并不代表對振華廚具廠合伙經營的確認。因此,楊惜強以此主張其是振華廚具廠的合伙人依據不足,本院不予認定。
綜上所述,原判認定事實基本清楚,適用法律及處理正確,本院除對原判認定的1995年初楊惜強與沈思華口頭協商開辦不銹鋼工場、雙方經過多次協商拆伙事宜以及雙方對廠的機械設備分拆成二份后由沈思華登記造冊,該登記冊存放于沈思華處等事實,因缺乏依據予以糾正外,其余予以維持。楊惜強上訴理由不成立,其上訴請求本院予以駁回。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三條第一款第(一)、(三)項的規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本案二審受理費人民幣15010元,由楊惜強負擔。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審 判 長 丁海湖
審 判 員 陳君惠
審 判 員 萬季明
二00三年五月二十八日
本件與原本核對無異
書 記 員 彭 群
黎云香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簡介:
張律師是國際經濟法學士,中華律師協會會員,專職訴訟律師,家事法律咨詢中心創辦人,事在人為第一批特邀法律嘉賓,網絡普法視頻單個點擊率過萬者。張律師座右銘:律師不但要為弱勢者伸張正義,更重要的是有伸張正義的智慧和勇氣!執業理念:法律不保護權利上的沉睡者!為你辯護,是最有意義的事!執業領域:房產土地糾紛、征地拆遷,婚姻家庭糾紛、勞動爭議、合同糾紛、遺產繼承、宅基地糾紛、集團訴訟等。執業業績:張律師一次即通過國家司法考試,曾是團隊中最年輕的A牌律師,其不但專長法律,且精通“史心哲”,參與和代理案件遍布除新疆和青海外的大江南北,在從事律師職業的第一年就獲得團隊勝訴率統計排名前三名,案件結果屢次“三連勝”“五連勝”,被當事人稱為“絕版天才律師”“有勇有謀敢說敢做的少年英雄”,多次在二審中為當事人翻案。
延期執行申請書
2020-10-14×××人民法院駁回申訴通知書(刑事案件用)
2020-10-14取保候審申請書(樣式一)
2020-10-14人民法院刑事裁定書(再審后的上訴、抗訴案件二審維持原判用)
2020-10-14布告(公布執行罪犯死刑用)
2020-10-14檢查筆錄(刑事案件用)
2020-10-14代理詞(刑事)
2020-10-14報送(移送)案件意見書
2020-10-14撤銷強制措施決定書
2020-10-14刑事申訴復查決定書
2020-10-14刑事賠償決定書
2020-10-14刑事賠償立案決定書
2020-10-14移送扣押、凍結物品、文件決定書
2020-10-14退還保證金通知書
2020-10-14×××公安局扣押/解除扣押通知書
2020-10-14×××公安局發還物品、文件清單
2020-10-14×××公安局通緝令
2020-10-14×××公安局辦案協作函
2020-10-14人民檢察院延長偵查羈押期限通知書
2020-10-14人民檢察院延長偵查羈押期限決定書
20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