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權轉讓協議糾紛案代理詞
審判長、審判員:
齊魯律師事務所接受申訴人xx的委托,通過對所涉案件有關材料分析及對有關當事人的調查,認為2006德中民再字第xx號判決對案件的事實認定與及法律適用錯誤,理由如下:
一、A、B.C應依法認定為具有股東資格。根據我國公司立法的設計,股東資格的取得需經歷如下過程:簽署公司章程、出資、取得出資證明書、記載于股東名冊和工商登記、實際行使股東權利。但現實中有限責任公司的設立和運作不規范的情形大量存在,上述環節很難始終如一的連貫下來,如雖被工商登記記載為股東,但實際未出資;許多公司根本不置配股東名冊;股權轉讓已經多年,公司卻遲遲不修改公司章程并變更工商登記等,而股東資格糾紛就產生于這些非正常的狀態下。要正確處理此類案件,確定股東資格認定的一般原則或標準至關重要。目前,實踐中比較代表性的觀點和做法是,將影響股東資格有關要素分為形式特征和實質特征。形式特征為:公司章程、股東名冊以及工商登記的記載。實質特征為:簽署公司章程、出資、取得出資證明書、實際享有股東權利。當股東內部、股東與公司之間就股東資格產生爭議時,一般以實質特征為主,形式特征為輔進行認定。當股東與外部第三人就股東資格產生爭議的,則以形式特征為主,實質特征為輔進行認定。(摘自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民二庭:《有限責任公司股東資格的認定》,在《人民司法》2003年第2起,第45頁。)應當說,這種劃分,符合新《公司法》第33條規定的“內外有別”的精神。
《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公司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26條規定:當事人對股東爭議發生糾紛時,人民法院應結合公司章程、股東名冊、工商登記、出資情況、出資證明書、是否實際行使股東權利等因素,充分考慮到當事人實施民事行為的真實意思表示,綜合對股東資格做出確認。鑒于股東資格的確認問題在我國《公司法》中缺少明確的界定,在法律尚不完善的情況下,2006年12月26日山東省法院審判委員會第68次會議通過的《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公司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已在全省各級人民法院審判實踐中參照執行。
結合本案,A、B.C否具有股東資格,因該系股東內部、股東與公司之間就股東資格產生爭議,因此對上述三人是否具有股東身份的判斷,應當采取實質特征為主,形式特征為輔進行認定。而該案中A、B.C具有股東資格的實質特征,故應依法認定其具有股東資格,理由如下:首先,在申訴人提供的證據中,有xx化工有限公司當時經辦人xx開具的一系列收款收據,該收據明確將A、B.C對公司交納投資款的事由定為:交股金。該事實表明,A、B.C在履行股東義務,xx公司同樣具有認可該股東真實意思表示。其次,在2002年4月29日xx有限公司股東改組分配協議書中記載:甲方:(原股東簽字)A、B.C。該事實表明,A、B.C在行使股東權利,xx對三人的股東身份無異議;該協議的同一頁還有xx鎮政府代表xx的簽字,表明作為股東之一的xx鎮政府對A、B.C股東身份的認可。再次,在2002年4月29日xx有限公司股東改組分配資料的第7頁2002年股金表中,明確寫明A、B.C的股金額、虧損額、剩余額。該事實進一步說明,A、B.C參與公司管理,承擔公司虧損,完全符合公司股東的身份。最后,在2002年4月29日xx有限公司股東改組分配資料的第10頁實收資本中,明確記載股東A、B.C股份的賬面數與核實數.該事實證明,上述股東擬出資金額與實際繳納的股金數額.上述四組證據表明,周祖海、宗學軍、王壽臣向公司履行了的出資義務,參與了公司的管理,行使了股東的權利,履行了股東的義務,無論公司還是被申請人xx對該三人的股東身份是認可的。基于上述事實,考慮到我國公司法對股東資格的確認還很籠統,而我國現實生活中關于公司的行為中尚有許多不規范之處,股東資格爭議糾紛產生后在沒有明確的法律依據的情況下,提請貴院大膽借鑒《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公司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26條規定,并參考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民二庭:《有限責任公司股東資格的認定》中的學理解釋,行使自由裁量權,依法認定宗學軍、王壽臣、周祖海具有股東資格。
二、申請人訴請被申請人履行的協議中關于股權轉讓部分系當事人真實意思的表示,且不違反法律與行政法規的禁止性規定,根據合同自治的原則,應依法認定其有效。既然A、B.C具有股東資格,股權轉讓方與受讓方皆具有股東身份,因此,該股權的轉讓只要雙方達成一致,且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禁止性規定,就應當是有效的,因為我國《公司法》第72條對有限責任公司股東轉讓股權時,視受讓人是股東還是第三人作出不同的法律規定。如果受讓人是股東之外的第三人,那么,該債權的轉讓必須經過半數股東同意方為有效。之所以如此規定,是考慮到有限責任公司的人合性,股東向股東之外第三人轉讓股份時,法律故意設置一些限制,目的在于盡力實現股東之間良好合作。然而,假如受讓人是股東,《公司法》規定股東之間可以相互轉讓全部及部分股權。該條款是授權性規范,法律并未設置限制性條款,其立法目的在于保證股東們之間股轉讓權奉行意思自治。正是基于上述法律規定及立法精神,股東A、B.C把其所在xx有限公司的股份轉讓給股東D,系雙方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而且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禁止性規定,應依法認定為有效。因此,被申訴人D應當向A、B.C及申請人支付該四人股金剩余部分及相應利息。
三、、申請人訴請被申請人履行的協議中關于xx有限公司所欠債務由新租方(承租方)D負責的約定,表述不明確,依據公司法的相應規定,該公司的債務以D為法定代表人的xx化工有限公司負責。因為有限責任公司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擁有獨立的財產,有限責任公司以其財產對公司的債務負責,股東以其投入公司的股份對公司負責,因此,xx公司在正常業務中所欠外債,應由恒利公司負責償還,該公司被吊銷后,該公司所欠外債應由股東xx鎮政府與D負責對公司財產進行清算,在清算財產范圍內,對原公司債務承擔責任。
四、(2006)德中民再字第xx號判決對案件的事實判斷與及法律適用有誤,請求貴院依法撤銷該判決,支持申訴人的訴訟請求。
第一、E、F是否具有股東身份,xx鎮政府以何種身份參加xx公司改組會議,該會議是否是股東會,不影響申請人訴請被申請人履行的協議的效力。因為股東之間股權的轉讓并非需要過半數股東同意為條件,也不需要召開股東會進行決議,只要轉讓方與受讓方達成協議并經公司認可即可。
第二、(2006)德中民再字第xx號判決認定xx公司改組的協議不符合公司章程第八條第(十)項的判斷有誤。該條款約定公司合并、分立、變更公司形式、解散和清算應由股東會做出決議,而該案只是股東之間股權轉讓產生的法律關系,不屬第八條第(十)項所陳述的任一事項,因此,不屬于非召開股東會不可的情形。
第三、協議中D以新法定代表人還是以一般股東的身份簽字,不影響股權轉讓及公司債務仍由公司負責償還的效力。股權轉讓行為,只要轉讓方與受讓方達成協議即可;公司的債務承擔問題,無論按照法律規定,還是按照合同的約定,都應由xx公司負責。
第四、因協議中的承租方表述不規范,應準確地界定為股權的受讓方,并非是(2006)德中民再字第xx號判決所詮釋的新公司,因此不涉及到抽逃資金問題,因此該判決所認為協議中的行為的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34條的問題,屬法律適用錯誤。
綜上,申請人訴請被申請人履行的協議合法有效,(2006)德中民再字第xx號判決認定事實及法律適用錯誤,請求貴院依法予以撤銷。同時,請求法院判令被申訴人D向申請人、A、B.C支付該四人股金剩余部分及相應利息。鑒于xx公司已被吊銷,申訴人請求法院判決被申訴人D負責組織清算,以清算范圍內的財產對公司債務承擔償還責任。
此致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刑事判決書(一審自訴、反訴并案審理用)
2020-10-14高級人民法院刑事判決書(復核死刑改判用)
2020-10-14高級人民法院刑事裁定書(核準死刑緩期執行用)
2020-10-14刑事裁定書(本院決定提起再審用)
2020-10-14刑事裁定書(減、免罰金用)
2020-10-14刑事卷宗(封面)
2020-10-14×××人民法院刑事判決書(一審公訴案件適用簡易程序用)
2020-10-14人民法院執行拘留通知書(刑事案件用)
2020-10-14通知證人出庭申請書(律師刑事訴訟格式文書)
2020-10-14×××人民檢察院不起訴決定書
2020-10-14解除凍結犯罪嫌疑人存款、匯款通知書回執
2020-10-14補充偵查決定書
2020-10-14刑事申訴復查決定書
2020-10-14詢問證人筆錄
2020-10-14刑事賠償復議申請書
2020-10-14悔改書(因取保候審給法官)
2020-10-14勘驗/檢查筆錄
2020-10-14×××公安局沒收保證金決定書
2020-10-14搜查筆錄
2020-10-14×××公安局搜查證
20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