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工傷保險法研討會”記錄 全國律協勞動法委員會主任姜俊祿演講 |
新聞來源:中國律師網 |
羅榮
為配合《工傷保險條例》的實施并對相關問題進行探討,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研究所于2003年12月2日召開了“工傷保險法理論與實務研討會”。參加會議的代表包括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中國政法大學、西南政法大學、湖南大學、北京交通大學、云南大學等院校的教授,和最高人民法院、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中華全國總工會、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廣西高級人民法院、北京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等實際部門的專家,以及從事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實務的律師和有關法律工作者。會議集中研討了工傷保險原則的理論問題;工傷賠償與民事侵權責任的關系;工傷賠償與民事賠償的竟合;工傷認定中的難點與問題;工傷認定的程序與救濟方式;工傷糾紛中的勞動爭議、行政復議與訴訟、民事訴訟的區別與聯系;工傷基金制度研究和勞動能力鑒定中可訴性研究等理論和實務問題,并對實踐中發生的疑難案件進行了研討。 會議由中國人民大學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研究所所長林嘉教授主持。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副書記馬俊杰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曾憲義教授、中華全國總工會書記處張鳴起書記、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法制司余明勤副司長在會議上發表了講話。
今年四月,國務院以第375會頒布了《工傷保險條例》,這一條例自2004年1月1日付諸實施,在它即將實施之前,我們人大法學院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研究所舉辦《工傷保險條例》研討會的確是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一)工業傷害是對職工的嚴重打擊,必須予以高度關注 現代化的工業生產給人類帶來了豐富的物質生活,但也隨之帶來了產業危害--工傷,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的危害日益增多。在我國,工傷事故也很嚴重,它直接影響和沖擊著安全生產及經濟的發展。而工傷對于遭受工傷傷害的職工來說,則是一場災難,輕者喪失部分勞動能力,重者則甚至失去了生命,對職工的個人及其家庭帶來了無限的痛苦。 (二)《工傷保險條例》的頒布實施,適應了客觀現實的需要 《工傷保險條例》的頒布實施,重要意義在于: 1、進一步完善了我國工傷保險法制,明確規定了我國工傷立法的宗旨和指導原則,規定了工傷保險基金的征集和使用,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工傷保險待遇、工傷保險的監督管理以及違反工傷保險條例的法律責任,這使工傷保險工作納入到更完備的法制軌道之中,有利于工傷保險制度的實施。 2、可以更好地保障工傷職工合法權益不受侵犯。條例明確地規定了工傷職工應當享受的保險待遇和工傷認定的范圍,可以避免用人單位規避工傷的確認,以保障工傷職工獲得其應當獲得的物質幫助。 3、有利于及時依法處理工傷事故。 (三)認真貫徹實施《工傷保險條例》,切實保障職工合法權益 《工傷保險條例》雖然制定的很好,但在實際生活中要發揮良好的作用,還有待于社會上對它的貫徹實施予以高度的關注。 1、全社會應當更進一步重視《工傷保險條例》的宣傳和學習。 2、用人單位應當認真履行《條例》規定的義務。 3、職工應當增強安全意識,嚴格遵守安全生產及職業病防治的法律法規。 4、工會應重視對工傷保險工作的監督。 5、工傷保險經辦機構應當嚴格履行自己的職責。 二、湖南大學 王全興 工傷賠償與民事賠償的關系 工傷賠償與民事賠償的關系其實就是民法與勞動法的關系,包括:競合關系; 補充關系。即在出現了工傷賠償與第三人賠償時,則是補充關系、并存關系。 (一)競合問題。 一是用人單位要對勞動者進行賠償,二是民事賠償。已有立法例中有幾種模式:A二者取其一,《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第28條;B廣東省工傷社會保險條例交叉關系;C深圳市工傷保險條例采(雙賠制);D現行工傷保險條例不明確(第52條)(取消了試行辦法的28條),《安全生產法》48條規定勞動者向用人單位主張工傷保險待遇以外的民事賠償(為精神損害賠償);E《職業病防治法》該條允許向用人單位提出精神損害賠償,但未規定第三人的賠償問題。 個人意見:贊成深圳的條例。理由: 1、 商業保險和工傷保險各有其權利義務既然各自履行了義務,就應享有權利。 2、 工傷保險待遇標準是勞動基準法是最低標準,不一定與實際損失對應,因而雙重賠償是利于使勞動者的全部損失獲得賠償的。 3、 是個觀念問題,不免除用人單位工傷賠償以外的民事賠償有利于加強其安全生產意識,這并不等于讓弱者占便宜。 工傷賠償能否調解?應當要調解,但只能在法定標準上調解,而不能降低標準。 (二)關于補充關系 勞動案件,特別是工傷賠償案件是否適用民法?國外立法一般規定建設單位和原承包人、中間分包人對最終分包人的勞工的工傷事故負連帶責任。但是,我國一直未能解決此問題。我國現行建筑法第45條規定總承包人對分包人施工現場的勞動者負有安全義務,但未規定相應的賠償責任。該法對建設單位未作連帶賠償的規定。從案例來看,浙民(終)字245號:交通廳將隧道工程發包給煤礦公司,煤礦公司分包……,又分包……,經過多層分包……,結果是180多個工人沒有保障。就該案而言,依勞動法規現行規定只能由最底層的分包單位承擔責任。浙江的判決是:從交通廳總承包人、中間分包人、到底層分包人都承擔連帶賠償責任。依據是民法通則130條的共同侵權,按交通肇事進行賠償,而非按照勞動法。 那么適用了民法規定是否就成了民事案件,而非勞動案件。在國外工傷賠償領域,這一問題早就解決,即按連帶責任追究各層次承包人、發包人的責任。個人認為應當合并適用建筑法45條與民法通則解決該案。依據勞動法追究底層承包人的責任,依據其他法追究發包人和其他承包人的責任,仍然是勞動案件。因為勞動法中的單個勞動關系法與民法是特別法與一般法的關系,在法律適用上,特別法與一般法規定相異時,優先適用特別法,特別法未作規定而一般法有規定時,可補充適用一般法。但這種補充適用應以不違反特別法的立法目的為前提。在浙江的案例中就應當這樣處理,但案件性質應依據勞動法來確定,即工傷賠償案例,并不因為補充適用民法而變成民事賠償案件。因而,因依工傷保險標準賠償,而不因依交通事故賠償標準賠償。該案清楚地顯示了勞動法同民法的關系。 《合同法》中格式條款同樣可以用于勞動合同之中。勞動法的完善尚有一個過程。因而在勞動法不完備時,可以有選擇的先補充適用民法。 三、北京大學 葉靜漪 工傷保險的原則和特點 全世界實行社會保險170多個國家,有160多個都實行工傷保險。 主要是兩種模式:1、雇主責任模式;2、工傷保險模式。更多采用的是工傷保險模式,也有一些國家二種模式共存。如美國、印度。 無過錯責任原則的形成:最早需證明是雇主獲第三人造成,此時勞動者較難獲得賠償。現在認為,無過錯責任是工傷保險的最主要原則。主要體現在工傷賠付,通過是否發生在工作過程中,工作場所中來確定是否給付。工傷保險主要考慮了事故處理而非過錯追究。 1、有很強的社會性和互濟性。工傷事故顯有嚴重性,不可避免性,非個人性。 2、具有很強的賠償性:工商、職業傷害造成勞動者生命、健康、勞動權受影響。工傷賠償除了對勞動者的經濟補助外,更多的幫助是賠償。 3、工傷保險范圍逐步擴大。 (1)適用范圍:早期僅適用于產業工人,后逐步擴大到農業工人,自雇勞動者。目前趨勢是發展中國家工傷保險的適用人群在擴大。發達國家中有些將家庭教師納入其中。只要是在工作中受傷都納入。在我國,農民工的工傷問題是一個難點。 (2)事故范圍:最早是工業事故,不包括職業病。現在逐步將職業病納入。中國在職業病防治、職業病與工傷事故的銜接比較好。但事故范圍究竟有多大,值得考慮。發達國家已經討論了精神傷害問題。如工作導致的精神分裂是否屬于工傷,在中國現在很難納入。預防和康復的關注也是一個問題。 1、 從我國目前的規定看,凡是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均可以適用,但是否有問題?農民工的問題? 2、 從事故原因來看,也是逐步擴大的。目前我國在職業病防治等方面做得較好,但是職業病的范圍的確定需要再考慮一下,如一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精神分裂是否屬于工傷范圍,職業病范圍?在制度設計上應再仔細考慮一下。職業病的預防與康復問題,許多原則需要進一步研究。 四、全國律協勞動法委員會主任 姜俊祿 勞動部:由于用人單位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工傷事故,用人單位只要交納了保險費,不必再承擔賠償責任。 最高法:由于用人單位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工傷事故,如果衣民事賠償額更多,則勞動者少追索差額。 1、企業在設施完備,無過錯下發生的勞動事故 2、用人單位未依法建立健全設施而導致的工傷事故 立法并未劃分這兩種情況,我認為將用人單位是否履行其安全生產義務作為區別用人單位是否須承擔補充責任的依據。否則對勞動者無特殊保護,分離何益。 來自第三方不法侵害行為導致的工傷事故的發生,如交通事故,現采用項目重疊抵扣方法。第三方的民事賠償要與勞動者獲得的工傷保險賠償中的共同項目抵扣,即不能雙重受益。 我認為可能應有一種新的原則民社分開,勞動者應該可以獲得雙重賠償。工傷保險是對商業保險的一種提升,在商業保險中人身傷害允許雙重賠償,如在社會保險中禁止雙重賠償是很奇怪的。
五、(廣西)盧上需: (一)、工傷保險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則。 (二)工傷賠償與民事賠償的關系。 工傷賠償不具權利、義務的對等性。職工只享有權利,政府負擔義務,用人單位無須承擔責任。 (三)工傷認定和工傷評殘的可訴性。 范戰江: 王全興: 盧上需: 六、鄭尚元: 七、王麗: 八、謝良敏(全國總工會)
十、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法官 胡仕浩 十一、人民大學勞動法教授 黎建飛 下面是討論時間: 原全國總工會處長 周萬玲: 中山大學 魯英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 王向前 〈條例〉第六條規定的工會參與權較之〈工會法〉的規定弱化了。維護工會應有的權利就是維護社會公正,征求意見缺乏力度且形式隨意。
十二、林嘉教授總結發言: (一)今天討論的焦點主要圍繞以下幾點: (二)通過今天的會議,我有以下幾點感受: 我們希望,中國人民大學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研究所能夠給大家提供一個學術交流的平臺,不斷推進中國的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的理論和實務問題的研究。再次感謝今天與會的代表,特別是來自遠道的專家學者們,以及來自媒體的朋友們。今天的會議到此結束。
|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訴訟離婚起訴方可以全權委托代理嗎
2020-01-20勞動仲裁需要哪些資料
2020-02-24什么是涉外離婚?
2020-03-25離婚精神損害賠償的構成條件是什么
2020-04-02網購中常見的網絡詐騙手法
2020-04-08八級傷殘如何賠償?
2020-04-11醫療事故鑒定處理程序是什么
2020-04-22房子有遺囑,過戶有依據
2020-04-26婚前協議可以作為遺囑嗎
2020-04-26民間小額借貸相關規定有哪些
2020-04-27勞動糾紛訴訟舉證責任
2020-04-28夫妻共同債務應該如何界定?
2020-04-28非婚生子女撫養權如何確定?
2020-04-28認定夫妻共同債務的標準有哪些?
2020-04-29最新婚姻法夫妻共同財產是怎么分割的?
2020-04-30離婚損害賠償的構成要件有哪些?
2020-04-30微信轉賬記錄在民間借貸中作為合法有效證據的認定
2020-04-30家庭暴力需要承擔刑事責任嗎?
2020-05-01婚外情離婚夫妻共同財產如何分割?
2020-05-01妻子懷孕期間丈夫出軌能夠離婚嗎?
2020-05-02什么情況下可以單方面提出離婚?
2020-05-03離婚以后怎么樣變更子女撫養權?
2020-05-03子女撫養權歸屬問題需要考慮哪些因素?
2020-05-04未成年人證言的法律效力問題
2020-05-05引誘容留賣淫罪量刑標準是什么
2020-05-05放火罪的認定
2020-05-05普通債權人如何提起行政訴訟
2020-05-08父母房產過戶以后算不算夫妻共同財產?
2020-05-09缺陷食品致人損害應當如何尋求救濟
2020-05-09遭受家暴有必要保留證據嗎
2020-05-09欠條和借條在時限上是有區別的
2020-05-09夫妻婚前財產公證需要哪些財產?注意些什么?
2020-05-09清算組成員可以是公司嗎
2020-05-10法院訴訟離婚當事人舉證技巧要注意些什么?
2020-05-11夫妻到法院離婚兩歲以下子女撫養權一般歸誰?
2020-05-11什么是遺產繼承?遺產怎么繼承?
2020-05-11拐賣婦女兒童罪,如何量刑
2020-05-11身體受損卻未到達職業病標準,我該何去何從?
2020-05-12見死不救違法嗎
2020-05-25構成聚眾哄搶罪的要件
20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