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在辦案中對于行為人傳播涉疫情虛假信息后又自行刪除的,能否作為犯罪處理?
答:對于行為人傳播涉疫情虛假信息后又自行刪除是否構成故意傳播虛假信息罪,需要區分情況予以認定。關鍵要把握兩點:一是看行為人主觀上是否有傳播虛假信息的故意。對傳播涉疫情虛假信息是否追究刑事責任,要查明行為人是否明知系疫情虛假信息而故意傳播。要充分考慮傳播者對有關信息內容認知能力水平,以及傳播該虛假信息的具體情形,不能僅以有關信息與客觀現實有出入,就認定為故意傳播虛假信息而作為犯罪處理。二是看行為造成社會危害性大小,是否達到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程度。對故意傳播涉疫情的虛假信息后又自行刪除,是否構罪不能一概而論。要綜合考慮虛假信息傳播面大小、對社會秩序造成的實際影響等,不能簡單以是否“自行刪除”認定其可能造成的危害。有的信息很長時間無人轉發,也沒有人注意;有的敏感信息,被刪除前幾分鐘可能就廣泛傳播,危害很大。行為人自行及時刪除虛假信息,如果沒有造成較大社會影響,達不到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程度的,依法不予刑事追究。
二、問:在辦案中,適用生產、銷售不符合標準的醫用器材罪時,對于外科醫用一次性口罩、酒精能否認定為“醫用器材”?
答:根據刑法第一百四十五條的規定,生產、銷售不符合標準的醫用器材罪的犯罪對象是醫用器材,包括醫療器械和醫用衛生材料。2001年根據國家行政主管部門的有關規定,醫用衛生材料已被納入《醫療器械分類目錄》實行分類管理。據此,本罪規定的醫療器械和醫用衛生材料均屬于“醫療器械”的范疇。
2017年修訂后的《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第七十六條規定,醫療器械是指直接或者間接用于人體的儀器、設備、器具、體外診斷試劑及校準物、材料以及其他類似或者相關的物品。對生產、銷售不符合標準的醫用器材罪的犯罪對象進行具體認定時,可以依據國家行政主管部門發布的《醫療器械分類目錄》進行認定。實踐中常見的醫用防護口罩、醫用外科口罩、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防護服、防護眼鏡等均被列入醫療器械目錄,屬于醫療器械。對于沒有列入醫療器械目錄的其他種類口罩、酒精等物品,則不宜認定為醫療器械。需要注意的是,根據刑法和相關司法解釋規定,對于個別防護用品是否系醫用器材難以認定的,如果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銷售金額五萬元以上,或者貨值金額十五萬以上的,可以依照刑法第一百四十條的規定以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定罪處罰;對于高價銷售、牟取暴利,違法所得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嚴重擾亂市場秩序的,也可以非法經營罪論處。
三、問:在辦案中,認定生產、銷售不符合標準的醫用器材罪中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是否只包括強制性標準,如果沒有強制性標準,只有推薦性標準怎么辦?
答:生產、銷售不符合標準的醫用器材罪中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應當以有利于保障人體健康為出發點,刑法和相關司法解釋并未將其限定為強制性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根據刑法和2001年“兩高”《關于辦理生產、銷售偽劣商品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醫療器械注冊管理辦法》等規定精神,對于沒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注冊產品標準或者產品技術要求,可以視為行業標準。
四、問:認定生產、銷售不符合標準的醫用器材罪要求“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才構成犯罪,在辦案中應當如何把握?
答:“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是生產、銷售不符合標準的醫用器材罪的重要入罪條件。根據2003年“兩高”《關于辦理妨害預防、控制突發傳染病疫情等災害的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規定,在辦案中審查認定是否“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應當從是否具有防護、救治功能,是否可能造成貽誤診治,是否可能造成人體嚴重損傷,是否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等方面,結合醫療器械的功能、使用方式和適用范圍等,綜合判斷。需要注意的是,根據刑法和相關司法解釋規定,對于生產、銷售不符合標準的醫用器材是否“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難以認定的,如果銷售金額五萬元以上,或者貨值金額十五萬以上的,可以依照刑法第一百四十條的規定以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定罪處罰。此外,如果同時構成侵犯知識產權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五、問:在疫情防控期間,辦理哄抬物價類非法經營犯罪案件,應當從哪些方面準確把握?
答:在疫情防控期間,違反國家有關市場經營、價格管理等規定,囤積居奇,哄抬疫情防控急需的口罩、護目鏡、防護服、消毒液等防護用品、藥品或者其他涉及民生的物品價格,牟取暴利,違法所得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嚴重擾亂市場秩序的,應當以非法經營罪定罪處罰。在疫情防控期間,辦理哄抬物價類非法經營犯罪案件時,應當注意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把握:
一是注意把握“疫情防控期間”。2020年1月20日,國家衛健委經國務院批準發布2020年第1號公告,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納入《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乙類傳染病,并采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疫情起始時間以該公告為準,疫情結束的時間屆時以國家有關部門宣布疫情結束為準。在疫情防控期間,哄抬物價行為具有較平時更為嚴重的社會危害性,主要表現在:一是擾亂疫情防控急需物資和基本民生用品的統籌秩序,影響聯防聯控部署;二是制造或加劇恐慌性需求,破壞社會秩序;三是推高防護成本,導致不特定人群特別是低收入群體防護不足。因此,根據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對于疫情防控期間的此類行為應當依法從嚴懲處。
二是注意把握“防護用品、藥品或者其他涉及民生的物品”的范圍。根據《意見》和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關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查處哄抬價格違法行為的指導意見》的規定,防護用品、藥品主要是指口罩、護目鏡、防護服、消毒殺菌用品、抗病毒藥品和相關醫療器械、器材等;民生物品主要是指人民群眾維持基本生活所必需的糧油肉蛋菜奶等食品。需要注意的是,各地的防疫形勢和市場供應情況不同,在價格敏感的物品上會有一定差別,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對防疫用品和民生物品范圍作出具體規定的,可以結合本地具體情況作出認定。
三是注意把握哄抬物價類非法經營犯罪的行為方式。根據《價格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規定》第六條的規定,哄抬價格違法行為包括三種行為方式:一是捏造、散布漲價信息,擾亂市場價格秩序的;二是除生產自用外,超出正常的存儲數量或者存儲周期,大量囤積市場供應緊張、價格發生異常波動的商品,經價格主管部門告誡仍繼續囤積的;三是利用其他手段哄抬價格,推動商品價格過快、過高上漲的。2月初,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出臺《關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查處哄抬價格違法行為的指導意見》,對如何認定查處上述哄抬價格違法行為作了具體規定。實踐中,在認定哄抬價格類非法經營犯罪行為時,應當參照上述規定,同時綜合考慮本地疫情防控具體情況以及行為人的實際經營狀況、主觀惡性和行為社會危害性等因素,判斷是否屬于“違法所得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從而準確認定犯罪嫌疑人是否構成非法經營罪。對于一般的價格違法行為, 可以由有關部門予以行政處罰。
以上就是律霸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妨害疫情防控刑事案件的法律問題的相關法律規定。如果現實生活中您或您的家人朋友們遇到類似的問題,可以直接找所在地人民法院或公安機關,或者在第一時間找律霸網律師在線圖文咨詢或電話咨詢。如果您還有其他法律問題的也可以咨詢律霸網相關律師。
?
聲明:該作品內容系作者結合法律法規、政府官網及互聯網相關知識內容整合。如若侵權,請通過投訴通道或網站客服提交信息,我們將按照規定及時處理。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訴訟費?起訴離婚時要繳納這個費用嗎?
2020-01-16勞動仲裁怎么執行
2020-02-21人流也有生育保險待遇?
2020-03-12非法集資 法人不知情會受罰嗎
2020-03-13開車玩手機罰款多少?
2020-03-18未約定違約金,出賣人如何主張買受人的違約責任?
2020-03-31建筑工程施工中誤工費怎么計算
2020-04-01在回家路上被人勒索,已經報警,對方會判幾年?
2020-04-07無力償還債務怎么辦
2020-04-08歸還失物索要報酬違法嗎?
2020-04-09醫療損害責任:承擔主體是關鍵
2020-04-11工亡有哪些賠償項目?
2020-04-11自己最近網購被騙,請問怎么維權?
2020-04-14家庭暴力離婚賠償多少
2020-04-16工傷鑒定需要多少費用?
2020-04-18買二手房被拒貸怎么辦
2020-04-23已購公房怎么辦理繼承
2020-04-26出具證明文件重大失實罪如何構成
2020-04-27夫妻共同債務需要從哪些方面認定?
2020-04-28打架還手是否屬于正當防衛
2020-04-28如何解決非婚生子女撫養權問題?
2020-04-28非法拘禁罪的處罰標準是什么?
2020-04-29我國離婚損害賠償標準需要遵循什么原則?
2020-04-30夫妻離婚以后房產怎么分割?
2020-04-30婚前財產訴訟離婚如何分割?
2020-04-30丈夫婚外情怎么樣合法取證?
2020-05-01訴訟離婚子女撫養權怎么判決?
2020-05-01哪些情況下能夠不給子女撫養費?
2020-05-02軍人離婚夫妻共同財產如何分割?
2020-05-02夫妻離婚以后關于子女探視權有哪些規定?
2020-05-04對方毆打子女可以要求變更撫養權嗎?
2020-05-04結婚年齡是否有要求
2020-05-04未成年人證言的法律效力問題
2020-05-05離婚再結婚登記是否要帶離婚證
2020-05-05收養關系成立需要什么條件?收養關系如何認定?
2020-05-08夫妻協議離婚子女撫養權問題如何確認?
2020-05-08變更子女撫養權需要滿足哪些條件?變更流程怎么走?
2020-05-08彩禮算不算夫妻共同財產?離婚要不要返還?
2020-05-08離婚損害賠償有哪些法律規定和認定標準是什么?
2020-05-09公布第三者的信息算侵犯隱私權嗎?
2020-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