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律師網 2003-03-26 13:27:59 陳晗雨 蔣桂芝 |
合同解除制度,在整個合同法體系中,是作為違約的補救而存在的。換言之,合同解除本身是違約責任的形式之一。無論是大陸法系,還是英美法系及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均將違約作為法定解除權發生的原因(只是對違約形態的具體規定不一樣)。由此可見,合同解除就是違約可能導致的法律后果。以合同的履行為時點,對違約的救濟可以沿著兩個相反的方向進行。一是繼續向前,強制的達到如同合同正常履行的狀態;一種則溯及既往,如同合同未曾發生。然而后者是以合同解除為前提的。這兩種救濟方式無疑是擇一的。在履行利益難以用確定的證據加以證明時,權利人很可能退求其次,選擇解除合同,恢復原狀,并進而要求信賴利益的賠償。因而違約不必伴有合同解除,合同解除則必伴有違約。我國《民法通則》關于民事責任方式的規定中并沒有包括合同的解除,《合同法》也是在“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一章中規定了合同解除,這并不意味著我國的合同解除制度就與違約責任毫無關系。同樣地,我國法學界也認為,根本違約是法定解除權發生的原因,合同解除是對違約的一種補救。況且,《民法通則》和《合同法》都規定了“退貨”的責任形式,無疑是合同解除后果的表現形態。因此,合同解除制度無論多么獨立,都應該在違約責任形式的大前提下來討論。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能更準確的界定合同解除的效力范圍,理清合同解除與其他違約責任形式的關系,(紛爭極多的合同解除與損害賠償的關系問題,不過是一種違約責任形式能否與另一種違約責任形式并存的問題,猶如違約金能否與損害賠償并用一樣。)從而從整體上把握合同解除的效力制度。 一、合同解除與恢復原狀 合同解除是否有溯及力 大陸法系國家基本上持肯定態度。英美法也認為,不管解除合同的原因是什么,最重要的后果是盡可能恢復以前的狀態。但也有相反的規定。如《原民主德國民法典》規定: 契約的變更或解除僅對未履行的剩余部分有效。我國《合同法》第97條規定:“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終止履行;已經履行的,根據履行情況和合同性質,當事人可以要求恢復原狀,采取其他補救措施,并有權要求賠償損失。”這一條款并未對合同解除的效力做出統一規定,而是區分了繼續性合同與非繼續性合同的不同類型而異其后果。繼續性合同無法恢復原狀,不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非繼續性合同則具有溯及力。理論上,我國學者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1、合同解除原則上有溯及力,但特殊情況下應對合同解除的溯及力作出某些限制,主要是難以恢復原狀和損害第三人的情形。只有這樣,才能保護非違約方的合法權益并制裁違約方,這是當前的主流觀點。2、合同解除原則上無溯及力,除非法律規定或當事人約定。理由:其一,合同解除是否具有溯及力,其法律后果在于是否恢復原狀。恢復原狀固然可以保護非違約方的利益,但無需恢復原狀也可以保護非違約方的利益。其二,合同解除是否具有溯及力還應兼顧整個社會利益。恢復原狀會造成不必要的浪費。盡管這種費用支出由違約方承擔,但畢竟是社會財富的浪費。其三,諸如租賃借貸等合同,解除后是不能有溯及力的。3、合同解除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即便是物的使用合同、雇用合同、委托合同等難以恢復原狀的合同。使其恢復原狀既可采取原物返還的方式也可以采取金錢返還的方式。恢復原狀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害人的利益恢復到合同訂立時的狀態,并非一切均回到合同訂立時的模樣。 對這一問題的思考應既有實質利益的衡量,又有法律體系內部的形式和諧。基于以上考慮,筆者認為合同解除應具有溯及力,無法溯及的合同則不能適用合同解除制度。理由是: 1、“解除:卸去,消除之意,所謂合同解除,即解消其法律拘束力之意。”令合同解除具有溯及力符合文意,符合人們的法律感情。 2、 合同解除有溯及力能保護非違約方的利益,已成共識,在此不贅。恢復原狀是否會造成社會財富的不必要的浪費如果非違約方已經做出了履行,那么只有使非違約方取回已經做出的履行才能避免其損失。除此之外,別無他法。恢復原狀固然會造成社會財富的有形支出的增多,但如果只有這樣才能妥善地保護非違約方的利益的話,這種“浪費”就是必要的。合同信用本身就是昂貴的社會財富,法律維護這種信用,就維護了正常的交易秩序,維護了人們心中善良的法律感情和堅定的法律信念。至于有學者稱無需恢復原狀也能保護非違約方的利益,如返還不當得利或賠償損失。理由是不充分的。返還不當得利以溯及既往為前提,合同解除若不能溯及既往,則先前的履行行為存在法律上的原因,不符合不當得利的構成要件,且返還不當得利同樣也有返還費用的支出等問題。賠償損失與恢復原狀的思路,旨趣完全不同,無法相互代替。二者的關系是擇一的,賠償損失固然有它的制度優勢,恢復原狀也自有其獨到之處。當事人如認為恢復原狀難以達到其目的,可以選擇損害賠償。但在制度設計上我們仍然要保留這種救濟的可能性。 3、從合同法的體系和諧來看,應該準確區分合同解除與合同終止,界定各自的效力范圍。廣義的合同終止包括了合同解除,如我國合同法的規定。即便如此,我們也應該區分合同解除與非合同解除的合同終止。要使他們的效力區別開,只能令前者有溯及力。否則,合同解除與合同終止混淆不清,不僅造成法律適用的混亂,還會導致法律調整的貧乏和單調。總之,合同解除與合同終止應各自有其適用條件及適用后果,法官才能對號入座,因地制宜,根據不同的案情適用不同的規則。 4、某些特殊的合同如使用借貸等無法恢復原狀,是否是合同解除不能有溯及力的理由呢筆者認為,不是合同解除不能有溯及力,是因為這些合同不能解除,只能終止。合同解除要發生溯及既往的效力,這限制了合同解除的適用范圍,即并非所有的合同都可以解除。合同解除有適用條件上的限制(即根本違約),也有適用類型上的限制。這是它的規定性同時又是它的局限性。 為了擴大適用范圍而任意修改其內容,無異于削足適履,合同解除制度也將不再成其為合同解除了。因而這類合同如果發生根本違約,應適用合同終止,而后發生效力。合同解除將損害第三人的情形,比照適用合同終止。 合同解除是否導致恢復原狀的問題,似乎就是合同解除是否有溯及力的問題。其實不然。大陸法系學者承認合同解除有溯及力,但就是否恢復原狀、如何恢復原狀卻有不同觀點。直接效果說認為,合同解除與自始沒有合同相同,合同解除以后,合同上的債權債務歸于消滅,已履行的義務,產生恢復原狀的后果。另外根據臺灣法,恢復原狀的義務之廣,不僅受領之給付物及其孳息應予返還,而且應返還之物有毀損、滅失或因其他事由致不能返還者應償還其價額。間接效果說認為,合同解除并未使合同歸于消滅,而僅僅是阻止其發生作用,因此對于未履行部分,可以拒絕履行,對于已經履行的部分,則產生返還請求權。此種返還請求權的性質如何,依據是什么,是否屬于恢復原狀的范疇,未予討論。可見,同樣是溯及既往,效力卻有強弱,恢復的狀態也有差別。這使我們不得不思考:究竟何謂恢復原狀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即便法律不擇手段,原狀亦永不可恢復。絕對的恢復原狀只能是一個永恒的理想。那么,法律上所界定的具有現實意義的恢復原狀究竟需要恢復到何種程度呢? 恢復原狀一詞在民法上有不同的解釋。在物權法、侵權法、合同法和損害賠償法等領域中均有涉及,含義雖各不相同,基本精神還是接近的。在物權法上,恢復原狀是指所有人的財產被他人非法侵害并遭到損害時,如果能夠修理,則所有人有權要求加害人通過修理恢復財產原來的狀態。在損害賠償法上,恢復原狀(狹義)是指恢復損害事故未曾發生的情況下受害人應有的狀況。恢復原狀是損害賠償法的最高理念,只有當恢復原狀為不可能或因其他事故,法律不做如此要求時才代之以金錢賠償。可見損害賠償之方法,以恢復原狀為原則,以金錢賠償為例外。且恢復原狀與金錢賠償涇渭分明,不能相互包含,也不能同時適用。不當得利制度也是以原物返還為原則,以價額償還為例外。合同解除中的恢復原狀,與前幾者一脈相承,正如美國學者特雷特爾指出,恢復原狀之請求并不是主張“損害賠償”,它的目的并非要賠償原告某種損失,而是要剝奪被告某種利益,其效力是使雙方當事人恢復到如果合同未曾締結他們所應處的狀況。這一論斷接近大陸法的間接說,它至少澄清了兩個問題。一是合同解除中的恢復原狀并非使利益狀態恢復到從前,而是物的占有的恢復,履行利益的返還等。它不包括使用借貸合同中的使用借貸利益無法返還時則償還其價額的情形,包括原告方履行費用的支出。恢復原狀一詞一直存在廣義和狹義兩種含義。廣義的恢復原狀僅僅要求利益狀態的恢復,在使用上往往不規范,只要狀態相等或相似,就視為已經恢復了原狀。狹義的恢復原狀要求較高,指物的占有的返還。因而狹義的恢復原狀不能借助于金錢賠償的方法。(從這一點上也可以看出,溯及力有著比恢復原狀更豐富的含義,它不僅包括了恢復原狀還意味著下文將要討論的信賴利益的損害賠償。)這樣嚴格限定恢復原狀的范圍,是為了法律概念含義的明晰和法律規則相互之間的和諧。二是合同解除的恢復原狀,恢復的是原被告雙方的原狀,非為原告或被告一方。這一點與損害賠償不同。損害賠償以填補損害為依歸,因而其力圖恢復的是原告一方的原狀。關于這一點,下文將詳述之。 總之,合同解除應有溯及力,發生恢復原狀的后果。這種恢復并非“不擇手段。合同解除只是對違約的補救方式之一,而不是全部。它有它的界限,令這只瘦弱的肩膀承擔太多的使命只會導致它的扭曲變形。 二、合同解除與損害賠償 首先應予指出的是,與第一部分不同,合同解除與損害賠償能否并存的問題,討論的是他們的關系。而前者在某種意義上是同一的,合同解除必然導致且唯一導致(是否唯一,與合同解除和信賴利益的損害賠償的關系相牽連。下文還要討論,先給出結論。)恢復原狀。恢復原狀是合同解除的法律后果。損害賠償卻不是合同解除的效力所及,兩者實在有許多的不同。誠如曾世雄先生所言:各國損害賠償制度之設計并不相同,但最高指導原則卻是一致的,就是著重于損害之填補。因而損害賠償之恢復原狀,以原告為中心,其制度設計無不圍繞填補原告損害而進行。在方法上也比較受限,不能輔以金錢賠償。 ? 學界討論較多的是合同解除能否與債務不履行的損害賠償并存的問題。認為不能并存的理由是解除合同要使當事人之間恢復到訂約前的狀態,合同視為自始不存在,這就使債務不履行的損害賠償失去了存在的基礎。而認為能夠并存的理由有兩種:一是合同解除沒有溯及力;二是認為債務不履行的損害賠償在合同解除前就已經存在,不因合同的解除而消滅。這種觀點認為合同關系實質上雖已不存在了,但在損害賠償的范圍內可擬制存在。 筆者認為合同解除與債務不履行的損害賠償不能并存。債務不履行的損害賠償以合同關系的存在為前提,這種合同關系即便在理論上可擬制其存在,在實務上的缺漏是一目了然的。舉一例以明之。當非違約方已經做出了履行,一方面,他可以通過合同解除請求恢復原狀,返還原物,另一方面,他還可以請求債務不履行的損害賠償,即期待利益的損害賠償。這樣一來,原告將因同一損害項目獲取重復賠償,誠不足取 。本文在開頭部分就已指出,合同解除與債務不履行的損害賠償都是對違約的補救,但二者是背道而馳的。合同解除指向的是合同締結前的狀態,而債務不履行的損害賠償指向的是合同得到正常的履行的狀態。二者只能是擇一的。否則就會造成多重給付。需要討論的是另一種損害賠償即信賴利益的損害賠償能否與合同解除并存。筆者認為,這種并存不僅是可以的而且是必要的。 三、合同解除與信賴保護 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的信賴規則既有共性又有區別。德國合同法上利益構造分為履行利益,信賴利益,和保持利益。其中信賴利益是指信無效的法律行為為有效所受的損害,又稱為消極契約上之利益。主要適用于締約過失責任場合。英美法上的信賴利益的概念有損失說、利益說、處境變更說等多種學說,大致是指對合同或要約賦予了信賴的一方當事人所固有的,因信賴可能或已經受到損失的利益,包括財產利益和機會利益。其中,信賴是指,當事人相信要約或合同而為準備簽訂合同、簽訂合同、準備履行合同、或履行合同的行為(包括作為和不作為)所導致的財產減少和與他人訂約機會的喪失。信賴首先是一種善良的心理狀態,其次是受該善良的心理狀態驅使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以致造成損失,包括財產損失和機會損失。并且,與大陸法系的理解很不相同,要求信賴利益的賠償不以合同關系的消滅為必要。盡管他們也承認信賴利益的目標指向是合同締結前的狀態。 由此可見,恢復原狀與信賴利益的損害賠償有相似之處。如二者的目標指向都是合同締結前的狀態,但差別是更重要的。如上文已指出,合同解除的恢復原狀并非要賠償原告某種損失,旨在使雙方當事人恢復到合同締結前的狀態。而信賴利益的損害賠償旨在填補原告的損害,力圖使原告恢復締約前的狀態,被告的狀況通常會比締約前更糟糕一些。恢復原狀在手段上比較受限,不能采用金錢償還的方式,因而很多損失恢復不了。而信賴利益的損害賠償則比較靈活,它囊括了返還利益而又不限于返還利益。因而對損失的彌補要全面的多。這些損失包括:1、為準備簽約或為簽約而支出的費用;2、因準備履行合同或履行合同造成的損失;3、上述支出費用造成的利益損失;4、機會損失,即當事人相信要約或合同而不作為所導致的與他人訂約機會的喪失。而恢復原狀著重于剝奪被告的利益,對于原告雖有損失,被告卻無獲益的則鞭長莫及。因而信賴利益的損害賠償與恢復原狀的并存不僅是可以的而且是必要的,只有二者結合才可能對原告方的利益進行周密保護。當然,是信賴保護中未與恢復原狀重合的部分。我國《民法通則》第115條規定:“合同的變更或者解除,不影響當事人要求賠償損失的權利。”《合同法》第97條也規定合同解除后當事人有權要求賠償損失。都應該理解為可以要求信賴利益的損害賠償。 在大陸法系,合同解除與信賴損害的賠償不僅是可以而必要的,甚至是必然的伴生關系。只有合同解除才會導致信賴落空,才會有對信賴損失的補救。信賴利益的損害賠償指向的就是合同締結前的狀態。因而請求信賴利益的損害賠償必先請求解除合同關系。在英美法上,情況卻大不一樣。信賴利益之請求無需與合同解除相伴相隨。因為解除合同是有許多限制條件的,如根本違約等。當解除合同難以實現,信賴利益之請求就無從提出,損害賠償將很成問題。這一問題也直接關系著合同解除的效力,如果合同解除與信賴損害賠償是伴生關系,則合同解除將導致恢復原狀與信賴損害賠償兩種后果,這兩者可以同時并存(針對不同的損害項目);如果信賴損害賠償不以合同解除為前提,則合同解除的唯一效力是恢復原狀。信賴損害賠償作為與合同解除并列的另一種違約責任形式,二者可以并存。應該說,英美法的規則更有靈活性。也許,我們應該修改我們的理論,即信賴,不僅是對合同或要約的信賴,也是對對方當事人信守諾言,誠實履約的信賴。 |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同居幾年后會變成事實婚姻?
2020-02-18勞動仲裁不執行的后果是什么
2020-02-19律師寫遺囑多少錢
2020-02-24普通律師工資一般是多少
2020-02-25雙方同意私自抱養孩子犯法嗎
2020-03-18醫療事故賠償有哪些項目
2020-03-26跟每個勞動者息息相關的“工齡”,你了解嗎?
2020-03-31老家的農田被開發商非法占用建商場了,立案標準是什么?
2020-04-03工傷傷殘等級賠償標準
2020-04-13總感覺小區物業收費不合理,請問有收費標準嗎?
2020-04-14戀愛期間共同購房,分手房子怎么分?
2020-04-14你被競業限制了么?
2020-04-14職場遭遇性騷擾,保留證據很重要!
2020-04-14走私假幣罪如何處罰
2020-04-17八級工傷的賠償標準如何?
2020-04-17中介跑路房東要租戶搬怎么辦
2020-04-23民間借貸注意事項具體有什么
2020-04-27拖欠小額貸款不還有什么后果?
2020-04-27夫妻共同債務的范圍以及特征是什么?
2020-04-30非婚生子女撫養費要給多少?
2020-04-30家裝合同違約金一般是多少
2020-04-29訴訟離婚子女撫養費要給多少?
2020-05-26證明有利于孩子成長的證據有哪些?
2020-04-30離婚手續需要在哪里辦理?
2020-05-01未履行房屋買賣合同是否退房款
2020-05-01離婚訴訟爭奪子女撫養權從哪些方面入手?
2020-05-02離婚以后怎么樣變更子女撫養權?
2020-05-03什么是事實婚姻?是否受到法律的保護?
2020-05-05盜墓是犯罪行為
2020-05-05員工被單位辭退如何計算經濟補償?
2020-05-07什么情況下行政處罰不予立案
2020-05-08哪些情形下專利宣判無效
2020-05-08離婚后拿不到違約金怎么辦
2020-05-08彩禮返還發生糾紛怎么辦?如何確定返還彩禮數額?
2020-05-09離婚以后發現對方存在隱匿變賣財產行為怎么處理?
2020-05-10構成報復陷害罪的要件是什么?
2020-05-11離婚以后把子女撫養權轉移給對方可不可以?
2020-05-11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的判定與量刑
2020-05-12我國拆遷糾紛方面的處理方式包括哪些?
2020-05-12合同的變更有哪些特征?
2020-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