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快法治政府建設,依法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維護法制統一,建設更高水平的法治大同,市政府對現行有效的政府規章進行了全面清理。經過清理,市政府決定:
一、對5部政府規章的部分條款予以修改。(附件1)
二、對4部政府規章予以廢止。(附件2)
本決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相關政府規章根據本決定作相應修改,重新公布。
附件:1.市政府決定修改的政府規章
2.市政府決定廢止的政府規章
大同市人民政府
2021年1月15日
附件1
大同市人民政府決定修改的政府規章
一、將《大同市地名管理辦法》第二條第(二)項修改為:“自然村、城鎮路、街、巷、居民區片、社區及門(樓)牌等名稱;”
將第二條第(四)項修改為:“各專業部門使用的具有地名功能的臺、站、所、廠(場)以及橋梁、水庫、灌渠、關隘等人工建筑物及名勝古跡、古遺址、紀念地、游覽地名稱。”
將第五條第(一)項修改為:“地名的命名,應當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作用,有利于維護國家尊嚴和民族團結;并尊重當地群眾的意愿;”
將第五條第(五)項修改為:“縣(區)、鄉(鎮)、街道辦事處、村委會名稱,要與駐地名稱相一致;專業部門使用的具有地名功能的臺、站、所、廠(場)等名稱,亦應與駐地名稱相統一;”
將第七條第(六)項修改為:“省內跨市、縣的自然地理實體的命名、更名,由市地名辦公室會同有關市、縣人民政府協商一致,報省人民政府審批;跨縣(區)的,由市地名辦公室會同有關縣(區)地名辦公室提出方案,經縣(區)人民政府協商一致后,報市人民政府審批;”
將第七條第(八)項修改為:“市、縣(區)各專業部門,企、事業單位,具有地名功能的臺、站、所、廠(場),人工建筑物,名勝古跡和游覽地的命名、更名,由主管部門提出方案,報當地地名辦公室審核同意后,按隸屬關系報上級業務主管部門審批,并抄送當地地名辦公室和市地名辦公室備案;”
將第十三條第(一)項修改為:“市區內各主干道路的地名標志,由市地名辦負責;”
將第十三條第(三)項修改為:“縣(區)(不含平城區、云岡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地名標志,由縣(區)負責;鄉(鎮)人民政府駐地及自然村的地名標志,由各鄉(鎮)負責;”
將十三條第(五)項修改為:“公共汽車站(點)的地名標志,由各級公交公司負責;”
將第十三條第(六)項修改為:“紀念地、名勝古跡、人工建筑、游覽地、自然保護區和其他必須設置地名標志的地方及各專業部門使用的臺、站、所、廠(場)等地名標志,分別由各專業部門負責。”
將第十五條修改為:“地名標志的制作、安裝、維護及更新費用,分別由下列單位負責:市區的標志費用,由市地名辦編制預算,市財政解決;鄉(鎮)、村和各專業部門的地名標志費用,分別由鄉(鎮)和主管單位自行解決。”
將第二十二條修改為:“市、區各專業部門編制的地圖、郵電號簿等涉及使用地名的出版物,應當經過市地名辦公室的審查。”
將第二十三條修改為:“公安、郵政、電信、市場監管、行政審批、新聞出版、住建、規劃和自然資源等部門在辦理落戶、遷戶、發布廣告、領取營業執照及不動產權證書等事項時,按規定核查門牌編碼相關信息。”
將第二十四條第一款修改為:“對違反本辦法下列行為之一者,情節輕微的,由地名管理部門予以批評教育、責令補償,情節嚴重的,對公民處以五百元以下罰款,對法人和其他組織處以一千元以下罰款。”
二、將《大同市公共場所禁止吸煙規定》第三條第二款修改為:“教育、文化和旅游、衛生健康、生態環境等部門和廣播、電視、報刊等新聞單位應當積極開展吸煙有害健康和公共場所禁止吸煙的宣傳教育。”
將第四條、第六條、第七條、第十一條、第十三條中的“衛生行政主管部門”修改為“衛生健康主管部門”。
將第八條修改為:“對禁止吸煙的公共場所的所在單位違反本規定第五條規定的,市、縣(區)衛生健康主管部門應當給予警告,并責令限期改正;逾期拒不改正的,處以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罰款。”
將第九條修改為:“對阻礙市、縣(區)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執法人員執行公務違反治安管理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予以處罰。”
將第十條修改為:“當事人對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可在收到行政處罰決定書之日起六十日內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在收到行政處罰決定書之日起六個月內提起行政訴訟。
當事人逾期不申請行政復議,也不提起行政訴訟,又不履行處罰決定的,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機關可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刪除第十三條。
三、將《大同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辦法》第三條修改為:“本市平城區、云岡區、云州區、開發區行政區域內從事建筑施工和收集、運輸、消納和處理建筑垃圾的單位或個人,均應遵守本辦法。”
將第四條修改為:“市城市管理部門是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門。
平城區、云岡區、云州區、開發區城市管理部門根據市城市管理部門的委托,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建筑垃圾的具體管理工作。”
將第五條修改為:“建設單位應當在工程開工前,持施工相關證照向市行政審批工作主管部門申報建筑垃圾處置計劃,符合條件的,發給《城市建筑垃圾處置許可證》;不符合條件的,予以答復。”
將第六條第一款修改為:“建設單位憑《城市建筑垃圾處置許可證》進行建筑垃圾的收集、運輸、消納和處理。”
將第六條第二款修改為:“城市管理部門應當書面告知建設單位建筑垃圾堆放、運輸和傾倒的時間和地點。”
將第六條、第七條、第八條、第十一條、第十三條中的“城市市容環境衛生行政主管部門”“環境衛生管理部門”統一修改為“城市管理部門”。
將第十條第(一)項修改為:“未辦理《大同市城市建筑垃圾處置許可證》而擅自進行建筑垃圾收集、運輸、消納和處理的;”
第十條第(二)項和第(三)項合并修改為:“未按指定時間和地點運輸、傾倒建筑垃圾的;”
四、將《大同市地下設施檢查井井蓋管理辦法》第三條修改為:“市城市管理部門負責本市城市規劃區內地下設施檢查井井蓋的監督管理工作。
市市政設施管理機構根據市城市管理部門的委托,負責城市井蓋的具體管理工作。
市規劃和自然資源、住房和城鄉建設、工業和信息化、公安、廣播電視、國有資產監督管理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協同做好地下設施檢查井井蓋的監督管理工作。”
將第五條第一款修改為:“井蓋必須符合相關產品質量標準。”
將第五條、第七條、第九條、第十一條、第十二條、第十三條、第十四條、第十五條、第十六條、第十七條中的“市市政行政管理部門”修改為“市城市管理部門”。
將第十四條修改為:“違反本辦法,井蓋產權單位接到投訴或維修通知后不執行的,由市城市管理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超過十二小時的,處以二千元罰款;超過二十四小時的,處以五百元罰款;造成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的,處以五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款,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將第十六條修改為:“違反本辦法,毀壞、盜竊、非法收購井蓋設施的,由市城市管理部門處以一萬元以下罰款;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的,由公安機關依法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將第十七條第二款修改為:“賠償或者追償發生糾紛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也可以申請市城市管理部門調解;當事人對調解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
五、將《大同市“門前五包”責任制管理辦法》第四條第二款修改為:“市城市管理部門是城市‘門前五包’責任制工作的主管部門,負責對全市‘門前五包’責任制工作進行監督、協調、考評和指導。”
將第四條第四款修改為:“市、區住房和城鄉建設、規劃和自然資源、公安、市場監管、衛生健康、生態環境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門前五包”責任制工作的監督管理和協調配合。”
刪除第九條。
將第十二條第二款修改為:“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建立‘門前五包’綜合管理機制,每月組織市場監管、公安、衛生健康、住房和城鄉建設、城市管理、園林綠化等單位進行一次聯合執法檢查,每季度評比一次,年終進行總評。”
將第十四條第一款修改為:“違反本辦法,責任單位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城市管理部門按下列規定予以處罰”。
將第十四條第(四)項修改為:“未經批準違法搭建建(構)筑物及棚、亭、傘、架、圍欄,責令限期拆除;逾期未拆除的,對公民處以五百元以下罰款,對法人和其他組織處以一千元以下罰款。”
將第十四條第(五)項修改為:“擅自拆除、遷移、占用公共設施或造成公共設施損毀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并可對公民處以五百元以下罰款,對法人和其他組織處以一千元以下罰款。”
刪除第十四條第(八)項。
將第十五條第三款修改為:“損壞城市綠化設施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并依照《山西省城市綠化實施辦法》有關規定處以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罰款。”
此外,對相關政府規章的條文順序和個別文字作相應調整。
大同市地名管理辦法
(1994年12月9日大同市人民政府令第16號發布,根據2021年1月15日大同市人民政府令第75號《大同市人民政府關于修改和廢止部分政府規章的決定》修正)
第一條 為加強全市地名的統一管理,逐步推行地名標準化和規范化,根據國務院《地名管理條例》,結合本市的實際情況,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地名包括:
(一)市、縣(區)、鄉(鎮)行政區劃名稱,街道辦事處、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名稱;
(二)自然村、城鎮路、街、巷、居民區片、社區及門(樓)牌等名稱;
(三)山、峰、梁、溝、河、峪口等自然地理實體名稱;
(四)各專業部門使用的具有地名功能的臺、站、所、廠(場)以及橋梁、水庫、灌渠、關隘等人工建筑物及名勝古跡、古遺址、紀念地、游覽地名稱。
第三條 市、縣(區)民政部門,為同級人民政府管理地名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門,市、縣(區)地名委員會辦公室負責本地區地名管理的具體工作。其主要職責:
(一)貫徹執行國家、省、市有關地名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法規。承辦同級人民政府和上級業務主管部門交辦的地名工作任務;
(二)市地名辦公室負責指導各縣(區)地名辦公室的工作。各縣(區)地名辦公室負責本轄區內的地名管理;
(三)負責承辦轄區內地名的命名、更名;
(四)推行地名標準化、規范化,并監督管理本轄區內標準地名的使用情況;
(五)負責地名標志(含門牌)的設置、管理、檢查和維護;
(六)收集、整理、保管和更新地名資料,管理地名檔案,開展地名咨詢,提供地名信息服務;
(七)編輯出版地名圖、書,負責審核、糾正本轄區內有關部門公開出版的地圖、報刊以及商標、廣告、牌匾和其他出版物中使用不標準、不規范的地名;
(八)負責組建地名學會,開展地名學理論研究工作。
第四條 地名的命名、更名,應從本市地名的歷史和現狀出發,保持其相對穩定。地名的命名和更名,應按本辦法的規定原則和審批權限報批,未經批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隨意命名、更名,各級地名辦公室要經常進行地名監理。
第五條 為了加強對全市地名的統一管理,做好地名命名工作,必須遵循下列原則:
(一)地名的命名,應當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作用,有利于維護國家尊嚴和民族團結;并尊重當地群眾的意愿;
(二)地名命名要簡明確切,名稱來歷含義健康,反映本市歷史、地理、經濟、文化特征;體現規劃;好找易記;
(三)涉及地名命名、更名的新建、擴建、改建工程,建設單位事先向當地地名辦公室辦理地名命名、更名申報、審批手續后,城建部門方可發給施工許可證;
(四)市轄各區之間各類地名均不得重名;在各縣境內,各類地名在本縣范圍內亦不得重名。地名命名時,應避免使用同音或近音字;
(五)縣(區)、鄉(鎮)、街道辦事處、村委會名稱,要與駐地名稱相一致;專業部門使用的具有地名功能的臺、站、所、廠(場)等名稱,亦應與駐地名稱相統一;
(六)城鎮街道新命名時,原則上南北走向的干道稱“路”;東西走向的干道稱“街”;非干道的稱“巷”;塊狀的居民住宅區稱“里”。命名時,避免使用序數、新村、新街等名稱。
第六條 地名更名應遵循下列規定:
(一)凡有損國家尊嚴、妨礙民族團結、帶有侮辱勞動人民和庸俗性質的,違背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地名,必須更改;
(二)一地多名、一名多寫的,應確定一個地名作為標準名稱;
(三)凡不符合國務院《地名管理條例》第五條和本辦法第五條第四、五、六項規定的地名,在征得有關方面或當地群眾的同意后,應予以更名;
(四)不明顯屬于更名范圍的,可改可不改的地名,可不更名。
第七條 地名命名、更名的審批權限和程序:
(一)行政區劃名稱的命名、更名,按照國務院《關于行政區劃管理的規定》權限辦理;
(二)鄉(鎮)的命名、更名,由縣(區)地名辦公室擬定方案,縣(區)人民政府加注意見,報市地名辦公室審查,報經市人民政府同意后,報省人民政府審批;
(三)街道辦事處、村民委員會的命名、更名,由縣(區)地名辦公室提出方案,縣(區)人民政府加注意見,報市地名辦公室審核后,報市人民政府審批;
(四)城鎮居民委員會的命名、更名,由街道辦事處或鄉(鎮)人民政府提出方案,經縣(區)地名辦公室審核后,報縣(區)人民政府審批,并報市地名辦公室備案;
(五)城鎮、街道、居民區片的命名、更名,在市區范圍內,由區地名辦公室會同街道辦事處提出方案,區政府加注意見,城市主干道路由城建部門提出方案,經市地名辦公室審核后,報市人民政府審批;在各縣境內,由縣地名辦公室會同鄉(鎮)人民政府提出方案,報縣人民政府審批,并報市地名辦公室備案;
(六)省內跨市、縣的自然地理實體的命名、更名,由市地名辦公室會同有關市、縣人民政府協商一致,報省人民政府審批;跨縣(區)的,由市地名辦公室會同有關縣(區)地名辦公室提出方案,經縣(區)人民政府協商一致后,報市人民政府審批;
(七)自然村的命名、更名,在各區范圍內,由鄉(鎮)人民政府提出方案,區地名辦公室審核,區人民政府加注意見,報市地名辦公室踏勘后,報市人民政府審批;在各縣內,由鄉(鎮)人民政府提出方案,縣地名辦公室審核后,報縣人民政府審批,并報市地名辦公室備案;
(八)市、縣(區)各專業部門,企、事業單位,具有地名功能的臺、站、所、廠(場),人工建筑物,名勝古跡和游覽地的命名、更名,由主管部門提出方案,報當地地名辦公室審核同意后,按隸屬關系報上級業務主管部門審批,并抄送當地地名辦公室和市地名辦公室備案;
(九)凡需命名、更名的各類地名,均應報送文字報告和填寫《地名命名、更名申報表》,并附平面示意圖。
第八條 凡經市、縣(區)地名辦公室規范化處理并經市、縣人民政府批準的地名均為標準地名。市、縣地名辦公室應及時匯總、公布。
第九條 凡主干道路拓寬、舊城改造的工程項目,涉及原街道變化的,施工單位在施工前,須向市、縣(區)地名辦公室申報,以便掌握地名變化情況;
第十條 在城鎮路、街、巷、區片、交通要道、名勝游覽地、紀念地和農村、重要自然地理實體等必要的地方,設置地名標志。
第十一條 城市地名標志的設計和制作,統一由市地名辦公室負責,各專業部門的地名標志由各主管部門設計制作。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設置或更換。
第十二條 農村地名標志(含縣城),可按照市地名辦公室的統一要求,由各縣(區)負責制作。
第十三條 地名標志的安裝和維護,分別由下列單位負責:
(一)市區內各主干道路的地名標志,由市地名辦負責;
(二)市區內非主干街道、居民區片的地名標志,由各街道辦事處負責;
(三)縣(區)(不含平城區、云岡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地名標志,由縣(區)負責;鄉(鎮)人民政府駐地及自然村的地名標志,由各鄉(鎮)負責;
(四)公路沿線市、縣(區)交接處的公路交通要道、交叉路口及主要橋梁的標志,由各級交通部門負責;
(五)公共汽車站(點)的地名標志,由各級公交公司負責;
(六)紀念地、名勝古跡、人工建筑、游覽地、自然保護區和其他必須設置地名標志的地方及各專業部門使用的臺、站、所、廠(場)等地名標志,分別由各專業部門負責。
第十四條 新命名、更名后的地名,應及時設置或更換地名標志。
第十五條 地名標志的制作、安裝、維護及更新費用,分別由下列單位負責:市區的標志費用,由市地名辦編制預算,市財政解決;鄉(鎮)、村和各專業部門的地名標志費用,分別由鄉(鎮)和主管單位自行解決。
第十六條 凡因拆遷、改建、擴建而需移動地名標志的,施工單位及其主管部門應事先與市、縣(區)地名辦公室取得聯系,并負責保管地名標志,竣工后應按照指定位置重新安裝。如因擅自移動、損壞或丟失地名標志的,施工單位及主管部門應負責補償。
第十七條 愛護地名標志,任何單位或個人不準在地名標志上涂寫、亂畫、張貼告示、廣告或拴繩掛物,不準隨意移動或挪作他用。
第十八條 門(樓)牌管理工作,由各級地名辦公室負責。
凡新建開發區和居民住宅在辦理征用土地的同時,應在當地地名辦公室辦理門牌編碼、登記和制作等手續;
凡拆遷、改建和擴建的工程,涉及門(樓)牌變動的,產權單位和個人應到所在地地名辦公室辦理門牌編碼、登記和制作等手續,并報市地名辦公室備案;門(樓)牌制作及設置費用,由產權單位和個人解決。
第十九條 地名漢字的書寫,均應規范化。禁止使用自造字、生僻字、已簡化的繁體字和已淘汰的異體字以及字音易混淆的字。
第二十條 市、縣(區)地名辦公室要建立地名檔案室,按照《全國地名檔案管理暫行辦法》和國家檔案局的有關規定,搞好地名檔案的收集、管理、更新和利用。
第二十一條 凡在新聞報道、印刷出版、公安戶籍、郵電通訊、交通運輸、城建規劃、民政管理、地圖標繪、牌匾刻字、商標廣告等方面涉及使用地名的,均以市、縣人民政府批準的標準地名為準。
第二十二條 市、區各專業部門編制的地圖、郵電號簿等涉及使用地名的出版物,應當經過市地名辦公室的審查。
第二十三條 公安、郵政、電信、市場監管、行政審批、新聞出版、住建、規劃和自然資源等部門在辦理落戶、遷戶、發布廣告、領取營業執照及不動產權證書等事項時,按規定核查門牌編碼、登記和制作等信息。
第二十四條 對違反本辦法下列行為之一者,情節輕微的,由地名管理部門予以批評教育、責令補償,情節嚴重的,對公民處以五百元以下罰款,對法人和其他組織處以一千元以下罰款:
(一)未經批準、擅自移動地名標志的;
(二)有第十七條行為之一的;
(三)違反第十九條和二十一條規定的。
第二十五條 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大同市公共場所禁止吸煙規定
(1997年3月27日大同市人民政府令第21號發布,根據2021年1月15日大同市人民政府令第75號《大同市人民政府關于修改和廢止部分政府規章的決定》修正)
第一條 為了控制吸煙的危害,保障人民身體健康,保護社會公共衛生環境,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本市行政區域內禁止吸煙的公共場所:
(一)醫療機構的候診區、診療區和病房區;
(二)幼兒園、托兒所;
(三)學校的教育活動場所;
(四)會議室(廳);
(五)影劇院、錄像廳(室)、游藝廳(室)、歌舞廳和音樂茶座;
(六)體育館、展覽館、博物館、圖書館(室)、檔案館(室)、少年宮;
(七)書店、商場(店)、金融證券機構、郵政電信機構的營業場所;
(八)公共汽車內和火車站、長途汽車站的候車室(廳)、售票廳;
(九)法律、法規規定禁止吸煙的場所;
(十)經市人民政府批準的其他公共場所。
前款第(五)項、第(六)項規定的公共場所和第(八)項的候車室(廳),可以設定有明顯標志的吸煙室(區),并裝備完善的通風設施。
第三條 全社會都應支持公共場所禁止吸煙工作。
教育、文化和旅游、衛生健康、生態環境等部門和廣播、電視、報刊等新聞單位應當積極開展吸煙有害健康和公共場所禁止吸煙的宣傳教育。
第四條 市衛生健康主管部門是本市公共場所禁止吸煙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門。市健康教育機構受市衛生健康主管部門的委托,具體負責本市公共場所禁止吸煙的監督管理工作。
縣(區)衛生健康主管部門負責本轄區內公共場所禁止吸煙管理工作。
第五條 禁止吸煙的公共場所的所在單位應當履行下列職責:
(一)制定本單位禁止吸煙的公共場所的管理責任制度;
(二)做好公共場所禁止吸煙的宣傳教育工作;
(三)在禁止吸煙的公共場所設置明顯統一的禁止吸煙標志;
(四)在禁止吸煙公共場所不得擺放與吸煙有關的器具;
(五)制止和勸阻在本單位禁止吸煙的公共場所吸煙的行為。
禁止吸煙的公共場所所在單位應當設有監督檢查人員。
第六條 公民有權要求在禁止吸煙的公共場所的吸煙者停止吸煙。
公民有權要求禁止吸煙的公共場所的所在單位履行本規定中相應的職責,并有權向衛生健康主管部門舉報違反本規定的行為。
第七條 違反本規定,在禁止吸煙的公共場所不聽勸阻繼續吸煙者,市、縣(區)衛生健康主管部門應當責令其改正,并處以十元以上五十元以下罰款。
第八條 對禁止吸煙的公共場所的所在單位違反本規定第五條規定的,市、縣(區)衛生健康主管部門應當給予警告,并責令限期改正;逾期拒不改正的,處以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罰款。
第九條 對阻礙市、縣(區)衛生健康主管部門執法人員執行公務違反治安管理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予以處罰。
第十條 當事人對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可在收到行政處罰決定書之日起六十日內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在收到行政處罰決定書之日起六個月內提起行政訴訟。
當事人逾期不申請行政復議,也不提起行政訴訟,又不履行處罰決定的,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機關可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十一條 衛生健康主管部門執法人員應依照法定程序秉公執法,文明執法。對玩忽職守、濫用職權的,由其所在單位或上級主管部門給予批評教育或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十二條 國家機關、社會團體、部隊、企業、事業單位及其他組織,可自行確定本單位內部的其他禁止吸煙場所。
第十三條 本規定自1997年5月31日起施行。
大同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辦法
(1998年11月18日大同市人民政府令第33號發布,根據2021年1月15日大同市人民政府令第75號《大同市人民政府關于修改和廢止部分政府規章的決定》修正)
第一條 為加強城市建筑垃圾的管理,改善城市環境衛生,根據《大同市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辦法》,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建筑垃圾,是指建設、施工單位或個人對各類建筑物、構筑物、管網等進行建設、鋪設或拆除、修繕過程中產生的渣土、棄土、棄料、余泥及其他廢棄物。
第三條 本市平城區、云岡區、云州區、開發區行政區域內從事建筑施工和收集、運輸、消納和處理建筑垃圾的單位或個人,均應遵守本辦法。
第四條 市城市管理部門是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門。
平城區、云岡區、云州區、開發區城市管理部門根據市城市管理部門的委托,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建筑垃圾的具體管理工作。
第五條 建設單位應當在工程開工前,持施工相關證照向大同市人民政府行政審批工作主管部門申報建筑垃圾處置計劃,符合條件的,發給《大同市城市建筑垃圾處置許可證》;不符合條件的,予以答復。
第六條 建設單位憑《大同市城市建筑垃圾處置許可證》進行建筑垃圾的收集、運輸、消納和處理。
城市管理部門應當書面告知建設單位建筑垃圾堆放、運輸和傾倒的時間和地點。
在指定地點傾倒建筑垃圾,應當按規定向市城市管理部門交納處置費。
第七條 建設單位無力清運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的,可委托城市管理部門或有清運能力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清運、處理,并交納委托代運垃圾的服務費。
第八條 建筑垃圾傾倒地點由市城市管理部門商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市生態環境和市行政審批工作主管部門選定。
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擅自設立垃圾處理場接納建筑垃圾。
第九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在清運垃圾時,均應保持道路的清潔,不得隨意揚撒、遺漏建筑垃圾。
第十條 違反本辦法,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依照《大同市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進行處罰:
(一)未辦理《大同市城市建筑垃圾處置許可證》而擅自進行建筑垃圾收集、運輸、消納和處理的;
(二)未按指定時間和地點運輸、傾倒建筑垃圾的;
第十一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對違反本辦法的行為有權檢舉和控告。
市城市管理部門應當建立投訴受理制度,接受對違反本辦法行為的投訴和社會監督。
第十二條 對拒絕、阻撓行政執法人員依法執行公務的,由公安機關依法予以處罰;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十三條 市城市管理部門工作人員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單位或上級主管機關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十四條 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大同市地下設施檢查井井蓋管理辦法
(2009年9月15日大同市人民政府令第62號發布,根據2021年1月15日大同市人民政府令第75號《大同市人民政府關于修改和廢止部分政府規章的決定》修正)
第一條 為加強城市地下設施檢查井井蓋的維護和管理,確保行人和車輛安全,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市城市規劃區內的城市道路、廣場鋪裝的電力、通訊、有線電視、交通信號、照明、燃氣、熱力、供水、排水、環境衛生等各種地下設施檢查井、閥門井、消火栓、雨污排水井等的井蓋、井箅及其附屬設施(以下統稱地下設施檢查井井蓋)的管理,適用本辦法。
第三條 市城市管理部門負責本市城市規劃區內地下設施檢查井井蓋的監督管理工作。
市市政設施管理機構根據市城市管理部門的委托,負責城市井蓋的具體管理工作。
市規劃和自然資源、住房和城鄉建設、工業和信息化、公安、廣播電視、國有資產監督管理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協同做好地下設施檢查井井蓋的監督管理工作。
第四條 井蓋由其產權單位負責巡查、養護、維修管理。所有權人、管理人、使用人之間約定管理責任的,從其約定。
涉及地下管線的施工工地、拆遷區域以及未經竣工驗收確定責任管護單位的井蓋,由建設單位負責管護。
變更管護責任的,當事人雙方應當辦理交接手續。
第五條 井蓋必須符合相關產品質量標準。
井蓋安裝工程的設計和施工,必須符合有關的設計和施工技術規范。城市道路范圍內的井蓋安裝工程竣工,必須經驗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井蓋設施應當完好無翻蓋,井體頂面與周圍路面要齊平,相對高差要符合有關行業技術規范,確保行人和車輛通過時無響動、不移位、不損壞。
對不符合質量標準及設計和施工技術規范的井蓋,由市城市管理部門責令施工單位維修和更換。
第六條 井蓋必須標明檢查井的使用性質和產權單位。沒有標志的,應當由井蓋產權單位負責更換。
禁止不同類別的井蓋混用。
第七條 井蓋設施產權單位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建立井蓋設施管理檔案,并將現有井蓋設施位置、規格、材質、數量以及新建、改建、廢棄井蓋設施等資料,報市城市管理部門備案。
(二)建立井蓋設施的巡查管理制度和維護責任制度,進行日常巡查管護。發現井蓋缺失、損毀、移位、震響,應當立即予以補裝、更換、維修;發現井蓋設施下沉、塌陷,應當立即設置警示標志、采取排險措施,及時進行維修。
(三)接到投訴或者維修通知后,應當在兩小時以內到達現場,對缺失、損毀的井蓋,立即予以補裝、更換;對下沉、塌陷的井蓋設施,立即采取排險措施,及時進行維修。
第八條 井蓋產權單位應當公布服務電話,建立聯動機制。巡查中發現不屬于本單位產權的井蓋缺失、損毀的,應當立即設立警示標志,并通知相關產權單位及時進行補裝、更換或者維修,并在該產權單位工作人員未到達現場之前做好安全防護措施。
第九條 市城市管理部門及其管理機構應當加強井蓋的監督管理。發現井蓋缺失、損毀或接到舉報電話,應當立即通知產權單位及時進行補裝、更換或者維修。
第十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移動、圈占、圈壓井蓋。
巡查、維修人員打開井蓋進行檢查、養護、維修等作業時,應當按規定在井口周圍設置護欄、標志或采取其他安全措施。施工結束應當及時清理現場,恢復原狀。
第十一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發現盜竊、損毀、圈占、違法收購井蓋的行為,都有權制止或者向公安機關、市城市管理部門或產權單位舉報。有關部門、單位接到舉報后應當及時核實處理。
對制止和舉報盜竊、損毀、圈占、違法收購井蓋行為的有功人員,市人民政府應當予以表彰或獎勵。
第十二條 碎、裂、廢、舊井蓋的回收,應當由市城市管理部門會同市公安機關指定井蓋定點回收單位,禁止個人、非定點單位收購井蓋設施。
第十三條 違反本辦法,井蓋上未標明使用性質和產權單位的,由市城市管理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按照每個井蓋處以五百元罰款。
第十四條 違反本辦法,井蓋產權單位接到投訴或維修通知后不執行的,由市城市管理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超過十二小時的,處以二千元罰款;超過二十四小時的,處以五千元罰款;造成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的,處以五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款,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第十五條 違反本辦法,擅自移動、圈占、圈壓井蓋的,由市城市管理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由市城市管理部門處以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罰款。
第十六條 違反本辦法,毀壞、盜竊、非法收購井蓋設施的,由市城市管理部門處以一萬元以下罰款;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的,由公安機關依法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十七條 因井蓋丟失、損壞、移位或擅自移動井蓋而造成人身傷亡或財產損失的由井蓋產權單位依法承擔賠償責任。井蓋產權單位依法賠償損失后有權向造成井蓋丟失、損壞和擅自移動井蓋的直接責任人追償。
賠償或者追償發生糾紛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也可以申請市城市管理部門調解;當事人對調解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
第十八條 井蓋行政管理部門、市政設施管理機構、產權單位及其工作人員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的,嚴格實行責任追究。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處分。
第十九條 縣(區)城鎮的井蓋管理可參照本辦法執行。
第二十條 本辦法自2009年11月1日起施行。
大同市“門前五包”責任制管理辦法
(2010年3月19日大同市人民政府令第66號發布,根據2021年1月15日大同市人民政府令第75號《大同市人民政府關于修改和廢止部分政府規章的決定》修正)
第一條 為鞏固城市建設成果,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維護城市容貌和環境秩序,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城市管理,將“門前五包”納入城市管理體系,創建整潔、優美、文明的城市形象,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市建成區范圍內臨街的機關、團體、部隊、企業事業單位、個體工商戶以及臨街的露天市場、廣場、停車場等主辦單位是“門前五包”管理的責任單位(以下簡稱責任單位),并按照本辦法規定建立“門前五包”責任制。
第三條 本辦法所稱的“門前五包”責任制是指在臨街責任單位住所地、經營場所地劃定責任區,由責任單位承擔指定的凈化、綠化、亮化、美化、秩序的管理責任。
第四條 各級人民政府對“門前五包”責任制工作實施組織領導。
市城市管理部門是城市"門前五包"責任制工作的主管部門,負責對全市“門前五包”責任制工作進行監督、協調、考評和指導。
各區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負責本轄區內“門前五包”責任制工作的組織領導、具體實施、日常管理和檢查落實。
市、區住房和城鄉建設、規劃和自然資源、公安、市場監管、衛生健康、生態環境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門前五包”責任制工作的監督管理和協調配合。
責任單位有主管部門的,主管部門對“門前五包”責任制工作負領導責任,并加強督促檢查。
第五條 “門前五包”責任制堅持市、區、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三級管理的原則,實行條塊結合、以塊為主、層層包保、公眾參與、社會監督。
公民有權向各級人民政府或有關部門舉報不認真履行“門前五包”責任制的責任單位和管理部門及其工作人員。
新聞媒體對“門前五包”責任制實施輿論監督。
第六條 “門前五包”責任制責任區范圍劃定:
(一)臨街責任單位,以左右相臨交接線為界,門前墻基至人行道路邊緣石以內為責任區域。由各區組織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劃定。
(二)露天市場、廣場、停車場等場所及其他地段,由各區組織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劃定。
第七條 “門前五包”責任制具體內容(標準):
(一)包凈化:責任區內地面、墻體干凈,按時清掃清洗保潔,垃圾容器等公共設施完好;責任區內無存留垃圾,無明顯污跡,無野廣告,無露天燒烤,無焚燒現象,地面無痰跡、糞便、瓜果皮核、紙屑、煙頭等廢棄物;責任單位須自備垃圾桶(袋),定期收集傾倒;冬季以雪為令,雪后12小時內清除責任區內積雪、積冰。
(二)包綠化:不向責任區樹坑、花壇、綠籬等綠地內傾倒垃圾、渣土等廢棄物或傾倒、排放污水,不踐踏花草綠地,不攀折樹木,不向綠籬內堆放積雪,發現損害花草樹木的行為及時制止和舉報。
(三)包亮化:責任單位店面的戶外燈箱廣告、霓虹燈、亮化設施做到無損毀、字跡清晰、完整,發現圖案、文字、燈光顯示不全、污濁、腐蝕、損毀應及時修飾;保持和維護責任區城市功能照明、景觀照明設施完好、整潔,發現損壞者及時制止、舉報。
(四)包美化:責任單位的建(構)筑物,門面、墻體、玻璃幕墻(櫥窗)、牌匾、戶外廣告、欄桿等設施和裝飾,保持整潔美觀;門前立柱、踏步、硬覆蓋保持完好;責任區內無亂貼亂畫,發現亂貼亂畫者及時制止、舉報并清除。
(五)包秩序:保持責任區內秩序良好。不得違法搭建建(構)筑物及棚、亭、傘、架、圍欄,不得擅自設置廣告欄(板)、招牌、標語牌、彩虹門,無店外經營、店外加工(修理)、亂堆亂倒、亂搭亂掛及使用高分貝音響設備招攬顧客等現象;不得擅自店外舉辦店慶、商品促銷等活動,經批準舉辦相關活動的,應按規定時間和要求進行,維護活動秩序,活動結束后及時清場;發現責任區內路邊洗車、亂擺攤設點、亂停放車輛、亂挖掘及從事占卜、看手相等封建迷信活動及時制止、舉報;發現責任區內打架斗毆、尋釁滋事等影響公共秩序和社會治安秩序的行為及時制止、報警。
第八條 實行“門前五包”責任狀制度。市、區、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逐級簽訂責任狀。各區組織由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與責任單位簽訂“門前五包”責任狀,并向各區人民政府備案。責任狀內容和式樣由全市統一規范。
因“門前五包”責任內容變化或責任單位變更,應當在三十日內重新簽訂“門前五包”責任狀。
第九條 責任單位應當執行下列規定:
(一)指定一名責任人具體負責“門前五包”責任制工作;
(二)嚴格落實定人、定崗、定量、定責的“四定”制度;
(三)配備相應的值班管理人員,并嚴格履行“門前五包”職責:
(四)自覺接受市、區、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監督、檢查和指導。
第十條 “門前五包”責任區實行掛牌制度。
全市統一“門前五包”責任制標牌規格標準,由各區組織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規范設置、監督管理,不得影響市容市貌。
第十一條 市、區人民政府對“門前五包”責任制實行定期檢查考核,及時通報情況,并納入各區、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年度目標考核。
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建立‘門前五包’綜合管理機制,每月組織市場監管、公安、衛生健康、住房和城鄉建設、城市管理、園林綠化等單位進行一次聯合執法檢查,每季度評比一次,年終進行總評。
居(村)民委員會應當明確責任,進行經常性的檢查督促。
第十二條 對“門前五包”責任制工作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由市、區人民政府每年進行表彰和獎勵。
市、區人民政府設立“門前五包”責任制獎勵基金,并制定具體的考核獎勵辦法。
第十三條 違反本辦法,責任單位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城市管理部門按下列規定予以處罰:
(一)責任區內的垃圾未及時清理、收集運送到指定垃圾堆放點的,責令立即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并可處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罰款;在責任區內焚燒垃圾的,責令立即改正,并可處一百元以上三百元以下的罰款。
(二)擅自設置廣告欄(板)、招牌、標語牌、彩虹門的,或者雖經批準但損壞后未及時維修的,責令限期拆除或維修;逾期未拆除或維修的,并可處三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的罰款。
(三)在責任區內店外經營、店外加工(修理)、亂堆亂放、亂搭亂掛、使用高分貝音響設施招攬顧客的,責令立即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并可處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罰款。
(四)未經批準違法搭建建(構)筑物及棚、亭、傘、架、圍欄,責令限期拆除;逾期未拆除的,對公民處以五百元以下罰款,對法人和其他組織處以一千元以下罰款。
(五)擅自拆除、遷移、占用公共設施或造成公共設施損毀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并可對公民處以五百元以下罰款,對法人和其他組織處以一千元以下罰款。
(六)未按規定時限及時清除責任區內積雪、積冰的,責令立即清除;逾期未清除的,并可處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罰款。
(七)未經批準擅自店外舉辦店慶、商品促銷等活動,或者未按批準時間和要求進行活動,或者活動結束后未及時清場的,責令立即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并可處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罰款。
第十四條 違反本辦法,責任單位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園林綠化管理部門按下列規定予以處罰:
(一)在責任區樹坑、花壇、綠籬等綠地內亂倒亂扔廢棄物,挖坑取土,停放車輛,私設地樁,搖晃、攀折樹木,剝刮樹皮,穿越綠帶,損壞草坪、花壇和綠籬的,責令立即改正、停止侵害、恢復原貌,并可處二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的罰款;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二)在責任區樹坑、花壇、綠籬等綠地內傾倒垃圾、渣土或者傾倒、排放污水的,責令立即改正、停止侵害、恢復原貌,并可處污染綠地面積每平方米一百元的罰款;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三)損壞城市綠化設施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并依照《山西省城市綠化實施辦法》有關規定處以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罰款。
第十五條 責任區內有痰跡、糞便、瓜果皮核、紙屑、煙頭等廢棄物及野廣告的,責任單位須及時清除,未及時清除的,由依法受委托的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責令立即清除;逾期未清除的,并可處五十元以下的罰款。
第十六條 違反其他法律、法規規定的,由有關部門依法予以處罰。
第十七條 對侮辱、謾罵、阻撓“門前五包”行政管理人員、行政執法人員執行公務,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十八條 有關管理部門及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工作人員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監管缺失的,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十九條 本辦法自2010年5月1日起施行。
附件2
大同市人民政府決定廢止的政府規章
一、《大同市建設工程抗震設防管理規定》(2005年6月22日大同市人民政府令第49號發布)
二、《大同市道路貨運出租車管理辦法》(2008年1月28日大同市人民政府令第60號發布)
三、《大同市水表、電表、燃氣表、熱能表計量監督管理辦法》(2009年9月15日大同市人民政府令第63號發布)
四、《大同市房屋租賃管理辦法》(2009年10月20日大同市人民政府令第65號發布)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
2000-07-0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將第一商業部和第二商業部合并為商業部的決議
1970-01-01中華人民共和國檢察官法(2001修訂)
2001-06-30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選舉和決定任命的辦法
2005-03-0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于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的決定
1985-04-10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議事規則
1989-04-04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試行)
1979-02-23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關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
1981-12-13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守則
1993-07-0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的決定(1995)
1995-02-2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的決定 附:修正本
1996-05-15國內水路運輸管理條例(2017修訂)
2017-03-01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2019修訂)
2019-04-03中華人民共和國知識產權海關保護條例(2018修正)
2018-03-19機關團體建設樓堂館所管理條例
2017-10-05國務院關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2016年)
2016-02-06中國公民往來臺灣地區管理辦法(2015年修正)
2015-06-14國務院辦公廳轉發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嬰幼兒配方乳粉質量安全工作意見的通知
2013-06-16國務院關于同意設立“全國交通安全日”的批復
2012-11-18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重點工作分工的通知
2010-07-22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企業安全生產工作的通知
2010-07-19國務院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實施細則》的決定
2010-04-24外國企業或者個人在中國境內設立合伙企業管理辦法(國務院令第567號)全文
2009-11-25國務院安委會辦公室關于認真貫徹落實中辦國辦通知精神高度重視并切實做好2010年元旦、春節期間安全生產工作的通知
2009-12-28政府參事工作條例
2009-11-0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做好國慶節期間有關工作的意見
2009-09-28文化產業振興規劃
2009-09-26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做好甲型H1N1流感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
2009-09-10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推進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的意見
2009-08-15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做好強降雨防范工作的通知
2008-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