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同意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國內保險業務恢復情況和今后發展意見的報告》,現轉發給你們,望參照執行。
積極開展保險業務,逐步建立我國的
經濟補償制度,對于保障企業正常生產和經營,安定人民生活,減少社會財富損失,都是有利的。同時,也是積聚建設資金的一個重要渠道。這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是國民經濟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各地區、各有關部門都要重視和加強這項工作,并給予大力支持,幫助解決業務開展中的一些實際困難。保險工作涉及企業和群眾的經濟利益,政策性很強。開展保險業務要堅持自愿的原則,態度要積極,步子要穩妥。各級保險公司要加強調查研究,搞好專業干部的培訓,不斷提高政策業務水平。要注意經常總結經驗,使我國的保險事業有一個大的發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貢獻。
關于國內保險業務恢復情況和今后發展意見的報告
自從1979年國務院批準恢復國內保險業務以來,截至1981年10月止,除
西藏外,已在28個省、市、自治區的大中城市和少數縣,建立保險專業機構477個,銀行代理處803個,現有保險專業人員5700余人。恢復和辦理了企業財產保險、家庭財產保險和汽車保險等業務,共承保企業近10萬個、家庭90余萬戶、汽車13萬輛,獲得經濟保障的財產總值達2000億元,其中國營企業財產為1935億元,約占企業固定資產和流動資金的23%。到今年10月底,共支付賠款14800余萬元,占這個期間保險費收入的46.8%。1981年承保的業務,由于大多數保險責任要到1982年底才能終止,所以賠款情況尚難估計。
從恢復國內保險業務后的情況看,取得的經濟效益是很好的,主要表現在:
一是有利于受災企業及時恢復生產,也有利于安定人民生活。今年夏季,
四川、
遼寧、
陜西、
福建、
黑龍江、
江蘇、
廣西、
上海等地洪水成災,保險公司對參加保險的受災企業2500余戶、受災家庭800余戶,支付了賠款約10700余萬元,僅四川一省支付的賠款就達7732萬元。四川省
內江地區有一大型棉紡廠被淹,損失嚴重,保險公司及時支付賠款345萬元,使這個廠在災后40天就恢復了生產。而許多沒有參加保險的企業,由于得不到賠款,災后困難很大。1980年12月,
福州市濱江路大火,燒毀290戶居民的財產,其中參加保險的28戶居民,都得到了1000元以上的賠款。
重慶市有一名工人,今年年初將4間房屋保了險,交付5元錢保險費,7月中旬房屋被洪水沖垮,她拿到了賠款2500余元,逢人便說:“保險公司真保險!”四川省委領導同志很贊賞保險公司在這次抗洪救災中所起的作用,說“保險不是救濟,卻起了很大的救濟作用”。
二是辦保險可以促進防災、防損工作。保險公司作為企業經營,是否能經常保持足夠的經濟補償力量,要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損失為前提,必然把防止災害、減少損失的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上。一年多來,保險公司在配合消防、防汛等部門進行防災宣傳防災檢查,以及參加受災物資的搶救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例如,
河北省保險公司1981年上半年在全省范圍內檢查了1737個企業,提出防災建議2937條,經過采取有效措施,使90%的隱患得到消除。
河南開封市皮鞋廠的鍋爐房和簡易倉庫,都緊挨著汽油庫,很容易釀成火災,經保險公司提出建議后,廠方將汽油庫遷到安全的地方。
江西景德鎮新華瓷廠去年5月發生大火,事后保險公司協同該廠從火災現場中揀出價值4萬余元的有用物資,使商品損失率顯著下降。所有這些,都減少了社會財富的損失。
三是辦保險可以作為積聚資金的一條重要渠道。目前,我國國內保險雖然業務量還小,但它積聚的資金已有三、四億元用于經濟建設。今后隨著保險業務的廣泛開展,除了國營企業外,來自集體和個人的保險費,更具有積累資金、回籠貨幣的實際意義。尤其是各種人身保險業務,其保險日積月累,可以集腋成裘。 我國有10億人口,隨著國民經濟的逐步發展,人身保險所提供的資金將是十分可觀的。
實踐證明,國務院批準恢復國內保險的決定是正確的,兩年來,許多地方在黨政領導的重視和支持下,保險工作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業務的發展還很不平衡。遼寧、上海、江蘇、
山東、河北、四川等省、市業務發展較快,而有些省、市、自治區則發展較慢。就企業財產保險而言,中央企業發展參加保險的還不到5%。以四川省為例,1981年保險公司支付的賠款7000萬元中,中央企業所得賠款僅30萬元,只占0.4%。為了加快發展國內保險業務,逐步建立比較完善的經濟補償制度,我們提出以下幾點意見:
第一,將國內保險的方針確定為:積極開展業務,積聚保險基金,組織經濟補償,防止災害損失,增進社會福利,我國社會福利,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議服務。在開展業務中,態度要積極,步子要穩妥。要在鞏固和發展國營企業財產保險的同時,積極開展貨物運輸保險、汽車保險、船舶保險、漁船保險等業務。積極辦理集體經濟、個體經濟的財產保險和面向廣大群眾的家庭財產保險,在條件具備的城市和礦區,有計劃地重點辦理簡易人身保險和團體人身保險等業務。對屬于社會保險性質的職工福利保險、養老金保險等業務,要根據需要與可能,通過試點,總結經驗,穩步推廣。為了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保險工作如何為八億農民服務,是必須予以重視的一個新課題。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按照落實農村政策的需要,從各地的實際情況出發,積極創造條件,抓緊做好準備,逐步試辦農村財產保險、牲畜保險等業務。
第二,堅持為生產服務、為群眾服務和自愿的原則。保險是為發展國民經濟、安定人民生活服務的,參加保險的企業和群眾一旦發生災害損失,保險公司應當根據“主動、迅速、準確、合理”的要求,給予經濟補償。要進一步配合主管部門和消防等有關單位,切實做好防災的督促檢查工作,及時消除隱患和不安全因素。一切企業和個人是否參加保險,除國家法令另有規定和訂立經濟合同的需要外,均由企業和個人自己決定。企業支付保險費,可按財政部1981年1月1日實行的《國營企業會計制度》中關于保險可以列入成本的規定辦理。
第三,恢復國內保險業務,是一項新的工作,需要地方黨政領導和國務院部門加強領導和給予支持,也需要報刊、廣播電臺、電視臺協助做好宣傳工作。國內保險業務停辦20多年,對許多人來說是陌生的。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準》中說過:在社會產品中必須扣除“用來應付不幸事故、自然災害的后備基金或保險基金”。因此,企業交付的保險費并不是“額外負擔”,也不是“挖財政收入”,而是積聚起來用于補償災害損失的保險基金,是國民經濟的一種必不可少的后備力量。要通過宣傳工作,講清楚辦保險的意義、作用和辦法,取得各方面對保險的了解和支持。為了配合經濟責任的推行,各有關方面要鼓勵企業積極參加保險。
第四,中央財政領導小組1981年9月29日會議決定:“保險公司的純收入,可核定一個保險基金數額和上交財政的比例,先按核定數額留足,然后按比例上交財政”。我們將根據這個原則,同財政協商核定保險基金的數額和上交財政的比例,以便貫徹執行。
第五,要在保險業務發展中不斷修訂保險費率是依據承保對象的危險程度和賠款率而制訂的。按照“概率論”的原理,參加保險的戶數越多,其保險費有可能逐步降低。1980年恢復企業財產保險時,保險費比50年代降低了50%。最近保險公司又將平均保險費率從2 降為1。6 ,即價值1000元的財產1年只付保險費1。6元。今后隨著保險業務面的不斷擴大,保險公司還將根據實際情況,對保險費率進行合理的調整。
第六,保險公司的干部配備,要與保險業務的發展相適應。保險公司業務聯系面較廣,任務日趨繁重,需要配備比較得力的領導干部和充實保險專業干部。除了通過實際工作積極培養外,希望國家計委在分配財經院校畢業生時予以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