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同意
上海市人民政府、國務院改造振興上海調研組《關于上海經濟發展戰略的匯報提綱》,現轉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上海在我國經濟建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是我國最重要的工業基地之一,也是全國最大的港口、貿易中心、科技中心和重要的金融中心、信息中心。解放以來,上海在許多方面為促進全國經濟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上海的發展要走改造、振興的新路子,充分發揮中心城市多功能的作用,使上海成為全國四個現代化建設的開路先鋒。上海市要充分利用對內對外開放的有利條件,發揮優勢,引進和采用先進技術,改造傳統工業,開拓新興工業,發展第三產業,逐步改善基礎設施和投資環境,要在一九九0年以前盡快轉上良性循環,力爭到本世紀末把上海建設成為開放型、多功能、產業結構合理、科學技術先進、具有高度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
改造、振興上海不僅是上海市的大事,也是關系我國四個現代化建設的大事,國家應該給予上海必要的支持,各地區和各有關部門也要積極給予支援和幫助。今后考核上海的經濟工作,要把上海對全國四個現代化建設的貢獻作為評定上海工作的主要標準,因此應把“國民生產總值”作為首要指標。上海市要切實貫徹執行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積極進行城市經濟體制的全面改革,努力為我國的四個現代化建設作出新的貢獻。
上海市人民政府、國務院改造振興上海調研組關于
上海經濟發展戰略的匯報提綱(摘錄)
(1984年12月26日)
一、上海市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
為了實現黨的十二大確定的總任務、總目標,中央要求上海加快改造與振興,這是十分正確和及時的。上海作為全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在全國四化建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作用是任何其它地方所不能替代的。振興上海不僅上上海市的大事,也是關系全國四化全局的大事。我們正是由此出發,研究了上海經濟的發展戰略,認為在指導思想上必須明確以下幾個問題:
(一)上海應當成為我國四化的開路先鋒。(略)
(二)上海要充分發揮對外開放和多功能的中心城市的作用。(略)
(三)上海近期工作的重點要放在改革、開放和理順經濟上。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前提下,到本世紀末實現全國工農業年總產值翻兩番,這是黨的十二大確定的戰略目標。作為全國最大的老工業基地和經濟中心,一定要為全國“翻兩番”作出最大的貢獻,這是義不容辭的。為此,上海必須調整產業結構,推進技術進步,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并使各方面協調發展。這樣,才能更好地為全國實現黨的十二大規定的宏偉目標服務,才能在振興上海經濟的同時促進全國經濟的發展。以上這些任務是很繁重的。近期的工作應著重于改革、開放和理順經濟。……
考核上海的經濟工作,僅僅考核工農業總產值的增長速度是不夠的,應把上海為全國四化服務所作出的貢獻,把包含“第三產業”產值在內的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作為主要指標。這樣,上海的工農業總產值不僅不會受影響,還可以搞得列好,也更有利上海面向全國,為全國的四化建設服務,更有利于吸收外資、引進新技術,趕超世界先進水平。
(四)進行體制改革是實現上海經濟發展戰略目標的基本保證。上海發揮中心城市多功能的作用,對內搞活,對外開放,都必須解脫各種條條框框的束縛,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商品經濟。不改革舊的經濟體制的模式,上海就沒有“長袖善舞”的活動舞臺。上海必須切實貫徹執行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積極進行城市經濟體制的全面改革,而且把改革的步子邁得更大一些,走在全國的前面,為實現我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偉大任務作出應有的貢獻。
二、實行經濟發展戰略的方針和任務(略)
三、當前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若干措施
上海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要更好地發揮基地作用、先鋒作用和橋梁作用,關鍵在于加快經濟體制改革,搞活企業,搞活城市。
上海經濟體制的全面改革,應當邁出大的步子,走在全國的前面。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創新,沖破束縛生產力發展的條條框框,大膽進行探索,力求各項改革既快又好地展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是增強企業的活力。要切實按照政企職責分開、簡政放權的原則,擴大基層企業的自主權,使它們真正成為獨立核算、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相對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成為有責、有權、有利的經濟實體,激發企業和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當前要著重抓好以下改革措施:
第一、政企職責分開,進一步擴大企業經營管理自主權
各級行政機構都要層層放權,把屬于生產經營范圍內的事權下放給基層企業,逐步做到不直接管企業,在國家政策法令和計劃的指導下,放手讓企業獨立自主地開展經營活動。
擴大國營企業經營管管自主權,重點把企業的產供銷搞活。允行企業根據國內外市場的需要,靈活地組織生產和流通;即使承擔國家指令性計劃的企業,也允許根據原材料可能,組織超計劃生產或跨行業生產,并有權自行銷售。允許企業自行采購原材料,對計劃分配的物資,可自由選擇進貨單位。鼓勵企業增加出口產品,大型企業、生產名牌產品的企業經過批準可以自營出口。要自覺運用價值規律,靈活掌握價格,使各類比價逐步合理。
上海集體企業大多采取國營企業管理模式。必須真正按照集體經濟的性質和特點,把它們從街道、主管局等行政機構束縛下解放出來,獨立核自,自主經營,按勞分配,自負盈虧。企業干部民主選舉產生,或者實行聘用制。
小型國營企業迅速改為國家所有、集體經營,也可改為集體所有,或者采取租賃經營的方式。上海這方面應該放手一些,使經濟形式和經營方式多樣化。
第二、改革公司組織形式,實行自由聯合
上海的工商企業,基本上都組織在行政性公司系統中。這在歷史上曾起過積極作用,但由于按行政系統、行政辦法管理,機構重疊,層層集權,影響企業的生產經營積極性。公司是企業的一種形式,不應成為行政管理機構。因此,必須抓緊改革行政性公司,把屬于政府管理的職能上交,屬于工廠生產與經營上必需的事權下放,使企業從行政性公司的束縛下解放出來,這是擴大企業自主權的關鍵。要對現有公司進行分類排隊,有領導、有步驟地進行調整改組。有些公司與所屬工廠在經濟上確有內在聯系,又是自愿結合的,應該辦成企業性公司。有些公司內部各廠相互之間協作關系并不密切,只在物資供應、產品銷售、重大的和共性的科研等方面,有統一經營的需要,可以在這些方面自愿聯合,組織聯營公司。部分公司所屬工廠之間產供銷毫無聯系,工廠要求退出公司,獨立經營,應予支持,這類公司可以逐步改為行業或服務性組織。調整公司或組織公司都要從生產需要和現實條件出發,不要一切刀,一哄而起,搞一個模式,而要區別情況,因業制宜,逐步進行,成熟一個,改革一個。一個行業可以有公司,也有獨立的工廠;同一行業也可以有幾個公司,提倡競爭,反對獨家經營。工廠、商店參加公司應當進退自由。許多中小企業可以與公司、大廠建立合同關系。企業有權按照自愿、平等、互利原則,同其它地區、其它行業的企業實行聯合,有關部門不得干預。對一切企業,特別是退出公司的企業,各部門都應予以支持,保障它們的合法權益,不許岐視、刁難,不能中斷協作關系。
上海的經濟管理有五、六個層次之多,比各地都嚴重,必須在層層放權、調整改組行政性公司的基礎上,堅決精簡行政管理機構,減少層次。原來的企業主管部門,在分別情況進行撤并、調整中,對綜合管理和行業管理機構應予充實、加強。在精簡縱向管理機構的同時,廣泛建立和加強行業協會等橫向組織,承擔有關行業的公共事務,作為政府、企業之間的橋梁和紐帶。
第三,改革工資制度,搞活企業內部分配
上海工商企業工資制度存在嚴重不合理的現象,平均主義傾向非常普遍。要認真貫徹按勞分配的原則,抓緊進行工資改革。上海已在少數工廠中試行企業工資總額包干與經營成果、經濟效益掛鉤的辦法,方向對頭,可以在國家計劃指導下有步驟地分批實行。經濟效益好的企業和技術高、貢獻大的職工工資獎金水平應當高些。經濟效益低的企業,工資獎金水平應當低些。在企業內部,工資、獎金采取什么形式,由企業自主決定。職工之間的工資、獎金,要改于拉開差距,要真正實行多勞多得、少勞少得,實行重獎重罰,鼓勵職工多作貢獻。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內容很廣,要圍繞搞活企業、搞活城市的要求,相應開展其它方面的改革。計劃、價格、財政、稅收、物資、商業、外貿、金融等各項體制,都要有通盤規劃,使各項改革配起套來,盡量做到同步進行。
四、特殊政策、靈活措施
實現上述的戰略目標和近期的各項任務,是有相當難度的。除了上海市本身的努力以外,還需請中央有關部門給予幫助,給權,給政策,并給必要的資金。在國家財政還有困難的情況下,主要的出路在于給政策,給生財、聚財、用財之道,使上海能夠發揮優勢,把“長袖善舞”的可能性變為現實。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請中央、國務院給上海以特殊政策、靈活措施,重點支持。在目前條件下,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議:
(一)改革現行財政體制,建立上海一級地方財政
建議盡快改變上海“定收定支、收支掛鉤、總額分成、一年一定”的辦法,采取“核定基數,總額分成,六年不變”的體制。鑒于上海償還城市改造與建設欠帳資金短缺的狀況,要求適當增加上海的支出基數,并在分成比例上給予照顧,以增強地方財力。即:收入以一九八三年的一百五十一億元為基數,支出在一九八三年的二十億元基礎上再加十五億元為基數,留用比例為百分之二十三點二。暫按此比例總額分成,一定六年。當國家對物價、稅收等進行重大調整、國務院認為需要調整地方留成時,上海的分成比例也要作調整。
(二)給上海各銀行增加基金,擴大融通資金的權限
以一九八三年底上海各家銀行存放款差額總數為基數,今后增加吸收的存款全部留給上海,由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綜合平衡,統一高度,調劑使用。對國家給予上海引進技術每年三億美元的外匯貸款,延長到一九九0年,允許上海周轉使用,并請中國人民銀行按國家牌價貸給相應的人民幣資金。
在國家統一利率總水平不下降的基礎上,允許上海銀行實行差別利率。上海銀行可同全國各地銀行發生橫向聯系,融通資金、對跨地區、跨省市的聯行進行拆放。對某些產品和大型成套設備,可發放買方信貸和賣方信貸。
允許以中國銀行上海分行的名義,經總行批準后,向國際金融市場直接借貸、發行債券、組織
銀團貸款,自借自還,自擔風險;也可以向海外投資,與外國金融機構直接簽訂信貸協議,對外商發放出口信貸。中國銀行上海分行吸收的外匯存款(包括外匯額度),在保證客戶支付的前提下,由分行自主運用;對于外匯存款,實行在國內存取自由的政策。允許上海投資信托公司、上海愛國建設公司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籌款。
建議設立一個綜合性銀行,屬于全國性專業銀行序列,總行設在上海,經營人民幣和外匯的存放業務,既為全國服務,又為上海服務。建議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允許一些外國銀行來上海開業,其業務范圍請總行規定。
(三)擴大對外貿的經營權,鼓勵出口
根據國家的要求和上海的條件,除了國家統一經營的商品外,其它商品允許上海自主經營;出口有配額的商品,請經貿部將配額直接分配給上海,進出口許可證由經貿部駐上海特派員核發。
此外,還建議分配給上海的政府間貸款項目,其進口設備和物資,可由上海與有關專業總公司聯合進口,或自由委托;現由國務院有關部委審批的限制進口商品和物資,上海市自用部分進口時,授權上海市政府審批;上海組織的國外來展、出國展覽,由上海市政府審批。以上各點,請予原則同意,具體辦清國家經委、經貿部、財政部同上海商定。
(四)對利用外資改造老企業實行更多的優惠政策
建議對上海老市區的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客商獨營企業減免所得稅和工商統一稅的權限,請財政部委托給上海市根據政策與法律審定,并報財政部備案。對中外合資經營企業生產屬于替代進口的產品,國內用戶應盡先使用,國家對這類產品的進口應予控制。經國務院批準,也可允許在上海開辦的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客商獨營的商業企業開展進出口結合的業務,以適當平衡外匯的償付。
(五)提高外匯留成比例,把外匯用好用活
要求上海貿易外匯按總額給上海留成百分之二十五。為把外匯用活,要求恢復地方性的以進養出業務,即在保證完成出口計劃的前提下,瞄準國際市場上暢銷利大的商品,用地方外匯迅速組織原材料進口,加工成品后出口,賺取外匯。要求允許上海充分發揮口岸的優勢,利用國際、國內市場商品的差價,在國際市場上進行有利于我的某些物資串換業務,請求中央有關部門給予支持。地方性以進養出和物資串換,增值的外匯上交百分之三十,留給上海百分之七十。
以上給權、給政策的一些方面,是必要的,是解決上海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從今后上海這個全國最大的經濟中心的發展趨勢來看,還應當賦予更多的特殊政策和權限。這 個問題可結合編制“七五”計劃和后十年規劃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