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近日召開“抵制手機網絡色情――從我做起”社會各界座談會。據《中國青年報》報道,教師代表、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學生處主任陳國治建議,我國可以借鑒外國的一些做法,如從手機本身的輻射和維護未成年人健康的角度,立法禁止12歲以下未成年人使用手機;手機用戶必須到運營商營業網點憑身份證才能開通手機上網業務。
提出立法建議的陳老師肯定沒想到,他的這個出于善意的建議引發了輿論的爭議,而且正反兩方幾乎“勢均力敵”。支持者稱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專心學習,反對者則指是因噎廢食、是治標不治本,甚至是侵犯個人權益的多此一舉。
正方
別用個性否定約束
在很多教育先進的國家,類似的規定比中國還要嚴格,包括手機使用和電影電視更加嚴格的分級,但那里的教育質量也沒因此受到影響,關鍵還在于怎么在一定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培養能力,而不只是對客觀條件的一味要求,不是以個性為名義否定一切約束,后者首先是不現實,更重要的也只是對個性的嬌縱而不是塑造。
手機對未成年孩子的更大作用就是和家長保持聯系,如果學校能為學生提供通暢的電話聯系,禁用手機就更是合理的事,因為他們還沒成熟到需要與社會時刻保持聯系、隨時獲取信息的程度,用手機顯然弊大于利。其實,統一的校服肯定沒有自己的衣服有時尚感,按時上學肯定沒有在家自由舒服,兩者也是約束,之所以能被孩子接受,乃至成為適齡兒童心儀的事,是因為這種統一和約束已經形成了教育的主流行為。通過對手機使用的限制,首先能使未成年的孩子意識到被規范的必要性,被規范就是一種教育,同時還可以使非法信息處于“人人喊打”的地位,在孩子心中形成嗤之以鼻的習慣,本該成年人負責的世界也會因此而逐漸澄清。等被限制使用手機的孩子長大成人后,倒真的可能不再為他們的孩子能不能用手機發生這樣的爭執了。
佟彤
并非侵犯個人權益
事實上,呼吁立法禁止未成年使用手機的呼聲一直未斷過,只不過不少人認為未成年人使用手機是自己個人的事情,是個人權利不容立法侵犯,導致我國在這方面的立法一直沒有進展。筆者曾經是一名教師,根據筆者對未成年人使用手機情況的了解,支持國家立法禁止未成年人使用手機,而且這種立法很有必要,也很急迫。
立法禁止未成年人使用手機不能認定為是侵犯未成年人權益。一方面立法是為了保護他們的身體健康,這個立法在性質上與禁止未成年人吸煙和禁止向未成年人銷售卷煙是相同的;另一方面不少國家已經立法禁止未成年人使用手機,實際上為我們提供了借鑒。當前通過手機上網已經成為未成年人接受淫穢色情暴力內容的一個重要途徑,立法禁止學生使用手機無疑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成長。
何勇
手機輻射疑損健康
在美國和日本已有不少懷疑因手機輻射而導致腦瘤的案例。有關研究證實,使用手機時會有40%至60%的輻射量直接滲透到腦部一寸到一寸半的深度,而且手機輻射會在腦子里累積。為此,法國衛生、環境保護以及數字產業發展相關部門頒布法令,禁止12歲以下未成年人使用手機,以保護他們的健康,并在學校、社會普及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對未成年人身體傷害的科學原理和強制保護教育。
保護孩子健康成長是家長、學校、社會的職責,任何法律強制都不能順利實現“禁止”目的。不從科學觀念上弄清手機對未成年人身體輻射造成的傷害,將禁用手機變為自覺的要求,立法管制只能“形同虛設”。就此而言,政府要經常通過媒體廣泛宣傳手機電磁輻射對未成年人的危害性,并使之深入人心,立法禁止才能有效。
童克震
反方
越禁止孩子越逆反#p#分頁標題#e#
12歲以下少兒離18歲的法定年齡最少需有6年,不想卻要“被享受”禁止的法律法規,實在有其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如果“禁止12歲以下未成年人使用手機”有關法律生效,那么套給孩子們身心的枷鎖無疑又多一重。
12歲以下,不過是小學六年級以下年齡,他們使用手機的幾率,恐怕都是蹭用家長的。若立法禁用,家長必須做到不給孩子購買或配備手機,此外就是不準孩子碰自己使用的手機。并且,一旦自己孩子在身邊,自己也不許用手機,因為手機的輻射在旁邊威脅著呢。無疑,立法禁用有許多不現實之處。鑒于此,我們更該做的是強力打造并維護孩子們的成長環境。孩子在家家長管,在學校教師管,在社會大家管。手機涉黃,根源在于網絡運營商和手機制造商,將其利益鏈斬斷,并始終對其保持高壓態勢,就不愁對未成年孩子的保護沒效果。禁止從來就是適得其反的,禁止越厲害,孩子越逆反。最關鍵的是深入孩子們的童心世界,為孩子們提供他們真正喜愛的精神食糧。
賈志勇
最省事的笨辦法
網絡色情進入手機,最笨的人都會想出最好的辦法――人人不用手機。沒有了手機,你還能傳什么色情?大人不可能不用手機,怎么辦?那就不準孩子用手機――又是個最好的最省事的笨辦法。立法就能禁止孩子用手機?孩子用了手機你怎么去罰?由提出立法建議的陳主任或老師們去沒收?顯然做不到。
再一個,立法禁止12歲以下未成年人使用手機,如果真的可以保護了12歲以下的未成年人,那12歲到18歲區間就不是未成年人?如果只保護未成年人,就可以讓色情在成年人中泛濫了嗎?不是對陳主任有意見,而是說“掃黃打非”應該治本而不是治標。不要老盯著用戶,最需要緊盯的是那些不法分子。要治理網絡色情,要治源頭,而不是不讓人打手機。
黃藝欣
家長更有發言權
未成年人能不能使用手機,是一個“仁者見仁”的問題。至于立法的理由聲稱,“手機本身的輻射對未成年人健康不利”,也僅止于猜測,至少從目前的科學研究和測試來看,尚未有充足證據證明手機信號對人身健康有多大的威脅。此外,基于防范“黃色”或低俗的角度去禁止12歲以下未成年人使用手機,是一個“舍本逐末”的做法。只要管住了不良信息的源頭,就能達到手機信息“干凈”的目的,為何非得使出禁止未成年人使用手機這一招?
法律不是萬能的。某些社會領域尤其是私人家庭生活領域,法律應謹慎介入。就未成人使用手機一事而言,就完全屬于個人家庭事務范疇。未成年人的父母其實比專家更關心和憂慮孩子的成長問題。究竟能不能用手機,家長比專家和“法律”更有發言權。即便立了法禁止12歲以下未成年人使用手機,只要家長愿意讓孩子使用,事實上也會造成“想禁也禁不住”。這樣的立法就是浪費立法資源,費力不討好。再形象些說,不該實施立法的領域卻用法律來規范,有“咸吃蘿卜淡操心”之嫌。
畢曉哲
聲音
我贊成禁止12歲以下未成年人用手機,因為他們年紀小、好奇心強,但辨別能力有限,如果有條件很可能利用手機上網接觸不良信息或是玩游戲,而家長很難像看電視、上網一樣監控孩子使用手機。
――范先佐(華中師大教育科學學院教授)
我不贊成。作為一種通訊工具,手機為家長與孩子的聯系提供了便利,特別是那種家離學校比較遠的學生,有必要配個手機,家長也放心些。
――王勇(學生家長)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葡萄牙共和國關于移管被判刑人的條約》的決定
2007-12-29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檢察署暫行組織條例[失效]
1970-01-01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于地方性法規對法律中沒有規定的行政處罰行為可否作出補充規定問題的答復
1996-04-26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關于澳門特區第一屆政府有關機構和主要官員職位設置的意見
1999-03-02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勞動行政管理公約的決定
2001-10-27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的決定(2004)
2004-08-28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2004修正)
2004-08-28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建筑業安全衛生公約的決定
2001-10-27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吉爾吉斯共和國引渡條約》的決定
1998-11-04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保加利亞共和國關于民事司法協助的協定》的決定
1993-06-02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已修正]
1990-12-2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法制工作委員會關于對1978年底以前頒布的法律進行清理情況和意見報告的決定
1987-11-24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選舉和決定任命辦法
1995-03-1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實施的幾個問題的解釋
1996-05-15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
2003-08-27探礦權采礦權轉讓管理辦法(2014修訂)
2014-07-29全民健身條例(2016修訂)
2016-02-06生豬屠宰管理條例(2016修訂)
2016-02-06農藥管理條例(2017修訂)
2017-03-16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2018修正)
2018-03-19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實施條例
2018-01-01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
2013-11-11國務院關于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體制的指導意見
2013-04-10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內燃機工業節能減排的意見
2013-02-06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中央預算單位2013-2014年政府集中采購目錄及標準的通知
2012-12-19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全國政務公開領導小組關于開展依托電子政務平臺加強縣級政府政務公開和政務服務試點工作意見的通知
2011-09-13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建立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補償機制的意見
2010-12-10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環境保護部等部門關于推進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改善區域空氣質量指導意見的通知
2010-05-11國務院關于發布第七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的通知
2009-12-28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任免人員
2009-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