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轄市、區人民政府,鎮江新區管委會,市各委辦局,各直屬單位、企事業單位:
《鎮江市主體功能區生態補償資金管理辦法(暫行)》已經10月25日市政府第53次常務會議研究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鎮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5年11月9日
鎮江市主體功能區生態補償資金
管理辦法(暫行)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規范和加強鎮江市主體功能區生態補償專項資金(以下簡稱“生態補償”)的撥付、使用和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建立有利于生態環境建設、保護的長效激勵機制,依據《鎮江市主體功能區實施規劃及其配套政策》(鎮政發〔2014〕34號)及相關財政資金管理規章制度,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生態補償資金是市政府為發揮主體功能區功能,通過財政轉移支付方式,對我市范圍內因承擔保護和恢復生態環境責任使經濟發展受到一定限制的區域(含鄉鎮、街道、開發區、以及特定生態功能區域,下同)給予財力補償而設立的財力性轉移支付資金。
第三條 市財政局牽頭環保、農林、審計監察等相關職能部門,負責生態補償資金的預算安排、申報審核、執行監督等工作。
其中,市財政局負責市級生態補償資金的籌集,預算編制、執行,聯合各職能部門對全市生態補償資金使用工作進行指導、監督和考核。
市環保局依照職責對生態紅線區域依法進行分類管理、監督,并牽頭負責相關補償資金的分配和管理。
市農委依照職責對高標準農田保護區域進行評估,并牽頭負責相關補償資金的分配和管理。
審計、監察部門負責對補償資金分配使用的監督和檢查。
其他各相關職能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參與補償資金分配和管理。
第二章 補償資金的來源
第四條 設立主體功能區生態補償資金池,集中財力用于安排“生態補償”資金預算。
自2014年起,市財政按預算年度每年安排部分本級財力,列入年度政府專項資金預算。專項集中轄市(區)年度財力增量的5%,以后年度以2014年為基數按每年5%幅度增長(年收入增幅低于5%的按實際增幅計算)。資金納入市主體功能區生態補償資金池統籌管理使用。
加大向上爭取力度,將中央、省級下達的各類生態補償轉移支付資金,全部納入主體功能區生態補償資金池集中使用。并按中央、省轉移支付管理要求,重點用于各轄市(區)主體功能區生態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工程。
各轄市(區)財政也應設立本級生態補償資金池,集中本級財力專項用于增加對主體功能區生態補償投入。
第五條 各轄市(區)新引進的對生態環境有影響的重大產業投資項目,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碳排放量占全市指標較高,該項目投產達效后新增地方財力留成部分,應按一定比例充實市級生態補償資金池,具體比例由鎮江市產業項目評估委員會按“一事一議”原則提出,報市委、市政府研究確定。
第六條 各轄區承擔的資金,依據《鎮江市區財政管理體制調整完善方案》(鎮政發〔2014〕41號)在年度市區財政體制結算時予以劃轉。各轄市應承擔的資金,由市財政分年度下達集中計劃,各轄市財政于4月底前匯繳至市指定賬戶。未及時匯繳的地區,將采取財政結算扣繳、抵頂相關專款等方式予以劃轉,并取消本地區生態補償資金的分配資格。
第三章 補償資金的分配
第七條 “生態補償”的分配劃分為以下主要類型:
(一)重點性補償:分配比例為“生態補償”年度預算的50%。用于主體功能區中生態紅線保護區域、高標準基本農田保護區域,生態保護、生態修復和生態區域維護等項目建設。
(二)基礎性補償:分配比例為“生態補償”年度預算的30%。用于對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任務較重,生態領域投入較多,財力不足的鄉鎮實施財力轉移支付,平衡各級財政收支。
(三)激勵性補償:分配比例為“生態補償”年度預算的15%。通過對各轄市(區)主體功能區生態投入、生態指標完成、生態保護體系建設等情況進行考核,實施資金獎勵,重點用于支持各生態保護區管理體系建設。
另計提“生態災害應急資金”:計提比例為“生態補償”資金年度預算的5%。主要用于應對全市范圍內的生態突發事件、生態災害救助等方面支出。
第八條 “生態補償”的資金分配實行部門扎口負責制。
“重點性補償”中的“生態紅線區域補償”由市環保局牽頭各職能部門,確定補償基數,核定區域面積,計算并確定補償資金規模,實施分配;“高標準農田保護區域補償”由市農委牽頭各職能部門,確定補償基數,核定區域面積,計算并確定補償資金規模,實施分配。
“基礎性補償、激勵性補償”分配由市財政局負責。根據市環保局、市農委、市國土局、市統計局等職能部門提供的核算要素,市財政局牽頭負責核算并實施分配管理。
“生態災害應急資金”每年按比例計提,遇生態突發事件、生態災害,由政府批復使用,年度結余全部收回,用于平衡其他補償資金缺口或滾動安排以后年度預算。
第九條 “生態補償”的資金核算按照《鎮江市主體功能區實施規劃及其配套政策》(鎮政發〔2014〕34號)確定的因素法核算辦法,每年核算一次。
第十條 “生態補償”由市級財政通過一般性轉移支付補助下達各轄市(區)財政部門。各轄市(區)財政部門應在收到轉移支付資金15日內,將資金撥付至所屬鄉鎮,不得截留、挪用和滯留資金。其他未明確撥付鄉鎮的“生態補償”,包括鄉鎮范圍內生態公益林、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等,由各轄市(區)財政部門直接安排撥付各項支出,其中由市級部門直接承擔管理職能的,由市財政直接撥付各項支出。
第十一條 “生態補償”資金應列入年度預算,報市人代會批復后執行,并列入專項資金清單向社會公開。各級財政應按有關會計制度規范會計核算,堅持嚴格管理、??顚S?,專賬核算“生態補償”的撥入、使用情況,年度結轉結余,嚴格按相關政策辦理。
第四章 監督和考核
第十二條 “生態補償”資金應重點用于主體功能區內生態保護區域的公共服務及民生支出,嚴禁用于發放縣(區)、鎮(街道)、村(居)民委員會干部的工資、津貼、獎金及福利補助,嚴禁用于安排“三公”等行政管理性支出。
第十三條 市財政局牽頭各職能部門對補償資金實行定期檢查和考評,建立資金預算績效管理機制,通過委托第三方機構設定績效目標開展績效評價工作,績效評價結果報送市政府。
第十四條 對違反財務規定、弄虛作假,擠占挪用生態補償資金的行為,應追回已安排的財政資金,并按照《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江蘇省財政監督辦法》等予以處罰,并視情節追究責任單位和直接責任人員的行政責任;構成犯罪的,移送司法部門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各有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在生態補償工作中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機關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移送司法部門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章 附 則
第十五條 各轄市區可參照本辦法制定本地區的生態補償資金管理辦法,并報市級財政部門備案。
第十六條 本辦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本辦法由市財政局負責解釋。執行期間,如遇中央、省政策或市財政體制發生重大變化,則從其規定,并另行修改制定相關辦法。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察法(2010年修正)
2010-06-25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
2007-12-29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
2007-12-29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法》的決定(2004)
2004-08-28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關于民事和刑事司法協助的條約》的決定
2005-08-28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加強法制宣傳教育的決議
2006-04-29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加入《關于向國外送達民事或商事司法文書和司法外文書公約》的決定
1991-03-02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草案)》的審議程序和表決辦法
1993-03-20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于行政機關是否可以自行決定委托問題的答復
1996-11-05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的決定 附:修正本
2004-08-2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懲治走私、制作、販賣、傳播淫穢物品的犯罪分子的決定
1990-12-28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登記管理條例(2016修訂)
2016-02-06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伙企業登記管理辦法(2019修正)
2019-03-02優化營商環境條例
2019-10-22吉林省地方志工作條例(2019修正)
2019-05-30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2019修訂)
2019-04-03國務院關于支持蘆山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見
2013-07-15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若干意見的通知
2012-10-22國務院關于促進民航業發展的若干意見
2012-07-08國務院關于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
2012-06-23關于全國深入開展嚴厲打擊非法違法生產經營建設行為專項行動視頻會議的補充通知
2010-10-26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企業安全生產工作的通知
2010-07-19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采取綜合措施對耐火粘土螢石的開采和生產進行控制的通知
2010-01-02文化產業振興規劃
2009-09-26中華人民共和國抗旱條例
2009-02-26國務院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水路運輸管理條例》的決定
2008-12-27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做好強降雨防范工作的通知
2008-06-11國務院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的決定
2008-02-18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依法懲處非法集資有關問題的通知
2007-07-25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調整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領導小組組成人員的通知
2007-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