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州政辦發[2007]65號
關于印發
昌吉回族自治州科技計劃項目管理辦法的通知
各縣市人民政府,州政府有關部門,州直各企事業單位:
《昌吉回族自治州科技計劃項目管理辦法》已經州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現印發你們,請認真遵照執行。
昌吉回族自治州科技計劃項目管理辦法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 為認真貫徹自治州科技大會精神,加強對自治州科技計劃項目的規范化、科學化管理,提高科技計劃項目管理的的水平和效益,保證科技計劃項目管理的公開、公正和科學,根據《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管理暫行規定》、《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管理暫行辦法》和《自治區科技計劃管理辦法》等規定,結合自治州科技事業發展和科技管理的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昌吉回族自治州科技計劃項目(以下簡稱項目)是指:根據自治州科技發展規劃,以財政資金支持,由州科技局安排和組織實施,由單位或個人承擔,并在一定時間周期內進行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示范、推廣及相關的其它科學活動。
第三條 自治州科技計劃項目采取專家評審和政府決策相結合的立項審批機制,建立與科研活動規律相適應的管理機制和監督機制,公開辦事程序和審批決策程序,接受社會監督。
第四條 自治州科技計劃項目管理一般包括立項、實施和驗收三個基本環節,各環節實行規范化管理,簡化程序,提高效率。
第五條 本辦法適用于:
(一)涉及自治州科技計劃項目體系中以自治州財政投入為主的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計劃以及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專項資金計劃、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專項資金計劃、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計劃、科教興州專項資金計劃、科技特派員專項計劃項目。
(二)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新設立的自治州科技計劃項目。各類科技計劃項目啟動實施前,應當制定具體的管理辦法,并可根據管理的需要,制定有關實施細則。
第六條 各類專項科技計劃項目,可根據計劃管理工作的需要,就計劃的目標、性質和范圍,組織管理機構、責任主體及其相應的責任、權利和義務,計劃管理和實施的基本程序和要求等事項做出明確規定。
第二章 組織管理
第七條 自治州科技計劃項目管理的責任主體為:
(一)州科技局;(二)經州科技局授權或委托行使部分計劃管理權并負責項目組織實施管理的機構;(三)自治州科技計劃項目承擔者。
第八條 州科技局在自治州科技計劃項目管理中的主要職能是:貫徹執行黨和國家有關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制定自治州科技發展規劃,發布項目指南,制定年度計劃,配置相應的科技經費,并組織科技計劃項目的實施、管理與監督。受自治區科技廳的委托,管理國家和自治區在昌吉州實施的重大科技項目。
第九條 被委托機構在被授權或委托的范圍內行使職權,按照本辦法協同組織項目實施,并接受監督和檢查。被委托機構不得利用這一授權或委托從事營利性活動。
第十條 自治州科技計劃項目承擔者的基本職責是履行項目合同,按計劃完成項目任務。
第十一條 自治州科技計劃項目管理引入專家咨詢機制。重大項目的管理采取評審、評估方式。參照《科技部科技評估管理暫行辦法》和《自治區科技計劃項目評估評審行為準則與督查辦法》執行。
第十二條 自治州科技計劃項目管理實行回避制度。在計劃立項、實施管理、驗收等過程中,凡與項目有直接利害關系而有可能影響項目管理決策公正性的當事人應回避。
第三章 項目立項
第十三條 科技計劃項目立項一般包括申請、審批、簽定合同三個基本程序。
第十四條 州科技局在啟動項目申請工作前,根據自治州科技發展規劃及產業政策,發布項目申報指南,明確計劃支持的方向和優先領域,確定項目申報的時間、渠道和方式,采取公開征集、定向申報兩種形式。
第十五條 申請項目需經申請單位行業管理部門或所在縣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門推薦,由州科技局受理。無具體主管部門的單位或無單位的個人,可直接向州科技局申報。
第十六條 項目申請者必須符合以下基本條件:
(一)具有法人資格的企事業單位和個人;
(二)具有完成項目必備的能力;
(三)具有與項目相關的工作和知識的積累;
(四)具有為完成項目必備的人才和技術保障條件。
第十七條 申請項目應符合自治州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符合自治州科技發展規劃、計劃的總體部署和安排。申請項目應提供項目
申請書(州科技局統一印制)。
第十八條 項目申請書的內容和框架一般應包括:
(一)項目的意義和必要性(目的、意義和需求分析);
(二)主要研究開發內容和技術經濟指標(包括技術關鍵及技術路線);
(三)現有的工作基礎及項目實施地點;
(四)經濟、社會、環境效益分析(含推廣應用前景、產業化可行性、市場風險分析);
(五)承擔單位及主要協作單位分工;
(六)必要的支撐條件、組織措施及實施方案;
(七)年度計劃及年度目標;
(八)經費預算;
(九)主管部門審查意見。
第十九條 申請的項目需經過形式審查,通過形式審查、初步審定的項目,由申請單位提出可行性論證報告,并由州科技局或被委托機構組織專家進行評審,州科技局參照專家意見復審后制定項目計劃,并會同州財政局共同下達。
第二十條 可行性報告內容和框架一般應包括:
(一)立項的背景和意義;
(二)國內研究開發現狀和發展趨勢(包括知識產權狀況);
(三)承擔單位的技術優勢和條件;
(四)項目目標、研究內容和關鍵技術;
(五)技術路線、方案;
(六)經費的預算;
(七)年度進度和目標;
(八)預期的成果;
(九)項目負責人的技術水平和組織管理能力介紹;
(十)有關上級單位的意見。
第二十一條 重大項目可通過招投標方式確定承擔單位。招投標應遵循公平、公開、公正、擇優和信用的原則,參照國家科技部《科技項目招標投標暫行管理辦法》執行。
第二十二條 計劃下達后,對列入計劃的項目,應根據不同計劃的性質,以項目
合同書或計劃任務書的形式,確定作為甲方的州科技局、乙方的項目承擔者、丙方的保證方的權利、義務和責任。項目合同書或計劃任務書由項目承擔者依據計劃要求填寫,經各方審核認可后,履行簽約手續。
第四章 項目實施管理
第二十三條 科技計劃項目一般實行“項目-課題”兩級管理。項目是指在自治州科技計劃中安排實施,由單位或個人承擔,并在一定時間周期內進行的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活動。課題是為實現項目總目標而安排的項目中的部分或階段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活動,是對項目的有機分解。項目由項目依托單位負責組織實施;課題管理由課題承擔單位負責實施。不設課題的重大項目由州科技局根據具體情況確定該項目是按”項目”管理還是按“課題”管理。自治州科技計劃項目的實施管理由州科技局、項目實施管理部門(即項目推薦部門)和項目承擔單位實行分級管理。
第二十四條 州科技局負責項目組織管理,其主要職責:
(一)確定項目組織實施的管理機構和管理模式;
(二)負責與項目承擔單位簽訂項目合同或計劃任務書,按計劃進度分階段撥付合同約定的科技經費;
(三)組織或委托其他機構進行項目的中期檢查或評估;
(四)審查項目年度執行情況、項目完成后的技術與工作總結報告及項目經費的預決算;
(五)會同州財政局對項目經費使用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六)根據項目執行情況,調整項目計劃。由于出現不可抗逆的因素,需對項目研究目標、內容、計劃進度等變更時,由項目承擔者提出申請,項目實施管理部門提出審查意見,州科技局審核做出計劃調整和變更合同決定,并協調處理項目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第二十五條 項目實施管理部門職責
(一)做好項目組織實施管理工作,督促、檢查計劃執行情況,定期匯總并提交項目年度執行情況報告和年度財務決算報表;
(二)協同州科技局對項目執行情況進行檢查考核;
(三)協助承擔單位解決項目實施中出現的問題;
(四)督促項目承擔者及時做好結題工作;
(五)協助州科技局做好實施項目的統計調查及其它有關工作。
第二十六條 項目承擔者負責項目日常管理,其主要職責是:
(一)按時完成合同書或計劃任務書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
(二)真實上報項目年度執行情況報告、填報科技計劃項目統計表和經費年度決算;
(三)接受并配合州科技局和項目組織實施部門對項目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
(四)及時報告項目執行中出現的重大事項及建議解決辦法;
(五)提交項目工作總結、技術總結及驗收或結題申請。
第二十七條 自治州科技計劃項目實行項目執行情況報告制度,如遇目標調整、內容變改、項目負責人變更、關鍵技術方案變更、不可抗逆因素等對項目實施產生嚴重影響的情況,項目承擔者必須及時報告。
第二十八條 科技計劃項目在實施過程中需要調整的,由承擔單位向州科技局提出書面申請,經核準后方可執行,有下列情況之一的,應及時調整或撤銷。
(一)市場、技術等情況發生較大變化的;
(二)匹配的自籌資金或其它條件不能落實,影響項目正常實施的;
(三)技術引進、科技合作等發生重大變化,導致研究與開發工作無法正常實施的;
(四)項目主持人或骨干人員發生重大變化,致使項目無法正常實施的;
(五)由于其他不可抗逆的因素,項目不能正常實施的。
第二十九條 對于已調整或撤銷的并有財政投入的項目,項目承擔者應當對已做的工作、經費使用、已購置的設備儀器、階段性成果、知識產權等情況做出書面報告,由項目承擔者和被委托機構提出處理建議報州科技局,按管理權限批準后執行。
第五章 項目驗收
第三十條 科技計劃項目完成后,應及時進行項目驗收。項目驗收工作由州科技局或被委托機構組織進行,不能及時或無法驗收的項目,由承擔單位向州科技局提出延期申請并獲批準后可延期驗收或提交結題報告。
第三十一條 項目驗收應以項目合同書或任務書約定內容為依據,對項目是否完成合同書或任務書約定的內容和目標,應用效果和對經濟社會的影響、經費使用的合理性等作出客觀、實事求是的評價,項目驗收結論由州科技局認定。
第三十二條 項目承擔者申請驗收時,應提供以下材料。
(一)項目合同書或任務書;
(二)項目驗收申請表;
(三)項目工作總結(包括立項背景,該項研究工作的意義、作用和目的,采用哪些工作方法和手段促進了本行業或本領域的科技進步,研究工作難度和工作量、成果應用、轉化和產業化已產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存在問題經驗教訓等);
(四)項目技術報告(應詳細闡明該技術的方案論證、技術特征、總體性能指標與區內外同類先進技術的比較、技術的先進性、創新性、成熟性、科學性,已達到的技術指標等);
(五)屬于《專利法》、《著作權法》等法律、法規保護范圍內的技術項目,應提交知識產權報告、專利申請書(專利證書);
(六)查新報告;
(七)有關論文報告、技術文件,產品分析測試報告或檢測報告及用戶證明;
(八)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分析報告及證明材料;
(九)項目經費總決算表。
第三十三條 項目驗收時,應組織專家成立項目驗收組。驗收組成員由熟悉本專業技術、長期在生產第一線的經濟和管理等方面專家組成,項目承擔者或項目完成人不得參加驗收組。驗收組專家一般不少于5人,驗收組應認真審查項目驗收材料,必要時可進行現場考察、收集聽取相關方面的意見,核實或復測相關數據,獨立、負責任地形成驗收意見。
第三十四條 項目驗收應遵循一定的程序,并符合下列要求:
(一)項目完成后,項目承擔者必須及時向州科技局提出驗收申請,同時提交項目總結報告、全套技術文件和相關資料;
(二)州科技局在審查承擔者提交的上述材料后,就是否驗收和何時何地驗收做出答復;
(三)對于同意驗收的項目,由州科技局或被委托機構組織安排驗收;
(四)對于經審查不具備驗收條件的項目,州科技局要做出延期驗收或結題而不予驗收的批復。
第三十五條 被驗收項目存在下列情況之一者,不能通過驗收:
(一)經核實未完成合同或計劃任務書規定指標任務的80%;
(二)提供的驗收材料不真實;
(三)成果無應用推廣和實用價值的;
(四)超過合同或任務書規定期限一年以上未完成任務,且事先未報告;
(五)經費使用不符合《昌吉州科技經費管理辦法》有關規定第三十六條 未通過驗收項目,承擔單位經整改完善,可在一年之內再次提出驗收申請。再次驗收未通過的,項目承擔者和項目負責人三年內不得再次承擔自治州科技計劃項目。
第三十七條 科技成果評審(鑒定)按自治州科技成果評審辦法辦理。
第三十八條 項目所產生科技成果的知識產權歸項目承擔者所有,合同另有約定的除外。
第三十九條 科技計劃項目形成的技術文件和數據資料,項目承擔者應按照《科技檔案管理辦法》要求進行整理、立卷,形成檔案,并報科技局備案。
第四十條 項目產生的科技成果,應當按照科學技術保密、知識產權保護等有關規定辦理。
第六章 專家咨詢
第四十一條 自治州科技計劃項目管理過程引入專家咨詢機制,實行政府決策和專家咨詢、評議相結合,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學性、公正性和社會參與程度。
第四十二條 咨詢專家應具有良好科學道德,能夠客觀、公正地提出咨詢意見;熟悉所在領域或行業科技經濟發展狀況,并具有一定綜合分析和判斷能力;具有中高級職稱或具有同等專業水平。
第四十三條 以下人員不宜作為咨詢專家:
(一)與項目承擔者有利害關系的人員;
(二)項目承擔者因正當理由事先提出書面申請希望回避的人員;
(三)在以往咨詢活動中有不良記錄的人員。
第四十四條 咨詢專家在為項目進行咨詢過程中,必須遵守以下規范:
(一)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獨立、客觀、公正地提供個人意見,按時保質完成咨詢任務;
(二)維護咨詢對象的知識產權和技術秘密,妥善保存咨詢材料并在咨詢活動結束后將其全部退還,不得復制,不得擴散咨詢有關情況;
(三)當咨詢事項與專家有利害關系時,必須主動申請回避;
(四)在咨詢期間,未經管理者許可,不得同咨詢事項與咨詢對象及相關人員接觸,更不得收取咨詢對象的報酬和禮品。
第四十五條 在咨詢活動中若存在違規行為,州科技局可視情節輕重,采取記錄其個人資信,宣布專家個人意見無效,通報直至取消咨詢專家資格等方式處理。
第七章 附則
第四十六條 本辦法由州科技局負責解釋。
第四十七條 本辦法自印發之日起執行。
昌吉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辦公室
二00七年五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