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各直屬機構:
為了加強對違法排污行為的整治,在全市范圍內形成齊抓共管、保護環境、打擊違法排污行為的強大合力,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實際制定本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以治理環境、遏制污染、保護資源、重建良好生態、保證環境安全為目標,實行屬地管理,以各縣(市)區人民政府、三個開發(度假)區管委會為實施主體,市級各相關部門依據職責負責指導協調督促,多部門齊抓共管,嚴厲打擊違法排污行為,為把
昆明建設成為集湖光山色、滇池景觀、春城新姿,融人文景色和自然風光于一體的森林式、環保型、園林化、可持續發展的高原湖濱特色生態城市奠定堅實基礎。
二、整治措施
按照市委、市政府對違法排污企業實行“一次性違法排污,永久性退出市場“的要求,體現鐵碗治污、科學治水、綜合治理,解決“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問題,建立以下制度對違法排污行為進行整治:
(一)嚴格市場準入制度。實行環保一票否決,本市范圍內所有新改擴建工程建設項目,未取得環保部門批準的環評文件,任何行政管理部門不得對其頒發行政許可證照。
(二)無證照經營違法排污行為查處取締制度。對于無照經營的違法排污行為,一經查實,堅決依法予以取締,查封無照經營場所,沒收其用于從事無照經營的工具、設備、原材料、產品(商品)等財物,并按上限處以50萬元的罰款。
(三)建立違法排污企業從嚴查處和永久退出市場制度。根據現行法律法規,對于違法排污行為從重從嚴查處,實行強制退出市場,按照下列情形處理:
1.對于在飲用水源保護區內設置排污口的,依法強制拆除排污口,實施停產關閉,并按上限處以100萬元的罰款。
2.對于違法排污企業,發生重大或者特大污染事故造成嚴重后果的,一經查實,責令關閉,依法斷水、斷電,追究相關責任人的法律責任。
3.對于私設暗管排放污染物的,一經查實,依法強制拆除私設的暗管,責令停產停業,斷水、斷電,并按上限處以50萬元罰款。
4.對于故意拆除污染治理設施或者停止污染治理設施運行,直接排放污染物,造成超標排污或者超總量排污的,一經查實,依法實施限期治理,并按上限處以應繳納排污費數額五倍的罰款,限期治理期滿后,仍然不能達標排放的,依法強制實施停產、關閉,斷水、斷電。
5.對于本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區內使用高污染燃料的企業,依法責令拆除、沒收燃用高污染燃料的設施,情節嚴重的,依法責令停產、關閉。
6.對于違反國家產業政策的排污企業,一經查實,依法予以取締、關閉、淘汰。
7.對于向環境排放毒害性、放射性、腐蝕性物質或者傳染病病原體等危險物質的,堅決依法查處,責令停產、關閉,構成犯罪的,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追究刑事責任。
(四)建立違法排污“黑名單“曝光制度。對于違法排污行為,全部記入“黑名單“,在全市范圍內通報,并設立“曝光臺“定期在媒體上公開曝光。其中,對于無照經營的違法排污行為,一經查實,其業主身份信息記入“黑名單“,在本市范圍內強制性退出市場,任何行政管理部門不得批準其再從事相同的業態經營。
(五)建立
環境公益訴訟制度。對于引起環境公益受損或者威脅環境公益的,行政執法機關或者檢察機關可以提起環境公益訴訟。
三、屬地職責
按照“擴權強縣“要求,各市級部門已將市級行政審批權和相應的監管處罰權下放各縣(市)區和三個開發(度假)區。依據責權對等的原則,整治違法排污企業實行屬地政府負責制。市級部門的主要職責是指導、協調和督查,負責重大案件、跨區域案件的查辦。
(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三個開發(度假)區管委會對本轄區整治違法排污的工作負總責。要求成立強有力的領導協調機構,制定措施有力的長期整治違法排污的具體實施方案,統籌協調各有關部門和鄉鎮(街道辦事處),層層落實工作責任,加大督查督辦力度,形成打擊違法排污行為的合力。堅持轄區管理,對轄區內的違法排污企業嚴厲查處,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確保查處到位,決不姑息遷就。
(二)要求各縣(市)區人民政府、三個開發(度假)區管委會加大對環保部門監測、監察人員機構的配備,加大環境監測經費的投入。對已經批準機構、核定人員編制的,要求于2010年3月31日以前落實配齊人員,沒有機構的要盡快設置。縣(市)區各部門人員配齊后,實行劃片包干、責任到人、網格化管理。要將檢查過的企業納入日常重點監管范圍,建立后督察制度,加強日常巡查,鞏固整治成果,防止違法企業死灰復燃。
(三)要求各縣(市)區人民政府、三個開發(度假)區管委會于2010年6月30日前在鄉鎮(街道辦事處)、村委會(居委會)增設環保專管人員,對轄區內的企業進行實時監管,發現違法排污行為,及時向縣(市)區相關主管部門報告。環保專管員的經費由縣(市)區、三個開發(度假)區財政承擔。各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負責經常對本轄區內生產經營的場地、廠房等進行檢查,屬于臨時、違章建筑的必須限期拆除,逾期不拆的強制拆除。
四、部門職責
為避免整治違法排污企業工作中的推諉、扯皮現象,將各執法部門在環保方面的職責進行明確和細化,以便各司其職,各擔其責,共同建設生態昆明。
(一)環保部門負責依法查處企業環境保護違法行為;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對未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審批、環保“三同時“驗收、直接排污或超標排污的企業依法嚴肅查處;負責做好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審批、環保“三同時“驗收;督促指導被責令限期治理的企業完善污染治理設施等。
(二)滇池管理部門負責組織開展《滇池保護條例》、《昆明市排水
管理條例》及滇池水體、入滇池河道等納入綜合執法范圍內企業違法排污行為的查處工作;負責對滇池流域建設項目選址審查、排水許可的審查等。
(三)工商部門負責對有證照的違法排污企業、“十五小“企業,根據環保、滇管等部門提出的認定意見,變更、注銷其
營業執照;對拒不變更、注銷的,依法強制吊銷其營業執照;加強企業營業執照管理,嚴把登記關,嚴格審批,對于需要將環保部門環評批文作為前置條件,達不到條件的一律不予辦理和年檢;依法履行職責,對無照經營及時查處取締,其中,對應當取得而未依法取得許可證或者其他批準文件的,其他相關行政許可審批部門亦應依照法律法規賦予的職責予以查處等。
(四)發改委根據國家產業政策,負責提出產業布局以及優化產業布局結構的方案;嚴把產業政策關,對違反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不予備案;負責推進循環經濟、環保產業的發展等。
(五)經委根據國家產業政策及省市政府要求,負責提出淘汰的生產能力;對于“十五小“企業,提請所在地縣(市)區人民政府予以取締;對于其它違反產業政策屬于應當取締、關閉、淘汰的企業,提請所在地縣(市)區人民政府予以取締、關閉、淘汰;負責組織實施節能降耗、企業清潔生產審核;負責對違法排污企業下達停電通知等。
(六)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負責依法查處企業安全生產違法違規行為;加強企業安全生產監管,負責開展企業安全生產隱患排查;加強對尾礦庫、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等的監督管理,避免發生由安全生產事故引發環境污染事件等。
(七)衛生部門負責對有證照的違法排污企業、“十五小“企業,根據環保、滇管等部門提出的認定意見,變更、注銷其許可證;對拒不變更、注銷的,依法強制吊銷其許可證;加強許可證管理,嚴格審批,將環保部門環評批文作為前置條件,達不到條件的一律不予辦理和年檢等。
(八)國土資源部門負責嚴格執行建設用地審批,依法按照城鄉規劃和環評批文,進行用地報批、供應和礦業權設置審查;切實加強土地執法動態巡查,積極配合開展違法排污企業環保聯合執法。對非法轉讓土地使用權、非法占地、擅自改變土地用途、非法采礦和破壞耕地等違法行為,依法予以查處等。
(九)城管部門(綜合執法部門)負責全市城鄉環境衛生、垃圾處置的執法;以及組織實施對排污企業違章建筑的拆除等。
(十)水利部門負責水源保護區和滇池流域以外河道的執法檢查,及時發現并制止水事違法案件的發生;做好水土保持、防汛抗旱、飲用水源地保護、地下水資源保護、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等。
(十一)林業部門負責城鄉面山綠化、森林保護、陸生野生動物保護、林業系統管理的自然保護區的執法,以及排污企業破壞林地的違法行為查處等。
(十二)農業部門負責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以及負責推進“一湖兩江“流域全面禁養等。
(十三)自來水公司負責對違法排污企業,按照政府相關部門要求,配合采取停止生產性供水措施;嚴把企業用水審批關,對無證經營的排污企業,一律不予辦理供水手續等。
(十四)供電部門負責對違法排污企業,按照政府電力主管部門的要求,配合采取停止生產性供電措施;嚴把企業用電審批關,對無證經營的排污企業,一律不予辦理供電手續等。
(十五)公安機關負責昆明市行政管轄范圍內環境保護方面的刑事執法,支持、配合環境保護部門及其他行政部門的環保行政執法活動;預防、制止和偵查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規定,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導致公私財產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嚴重后果的案(事)件等。
(十六)檢察機關依法負責環境資源保護領域
職務犯罪案件的偵查、預防工作;承擔環境資源保護領域犯罪案件的
審查起訴工作;承擔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犯罪案件的
立案監督、偵查監督和審判監督;承擔環境資源保護相關部門的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各項工作;承擔環境資源保護中訴訟主體缺位的
民事公益訴訟和
行政公益訴訟等。
(十七)人民法院依法審理昆明市行政管轄范圍內涉及環境保護和“一湖兩江“流域治理,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的環境公益訴訟以及刑事、民事、行政一審案件和相關
二審案件;負責執行本院審理的一審環境案件等。
(十八)各行政執法部門要加強日常巡查、檢查,發現不屬于本部門職責管轄的違法排污、無照經營、證照不全、違反產業政策以及其他違法行為,應當書面將案件線索移交有
管轄權的部門調查處理,處理結果及時反饋案件移交部門。
五、聯動機制
(一)建立聯席會議制度。為進一步加強昆明的生態環境保護,實現執法聯動由“小環保“向“大環保“的轉變,在原市中級人民法院、市
人民檢察院、市公安局、市環保局4個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基礎上,將市滇管局、市工商局、市發改委、市經委、市國土資源局、市安監局、市衛生局、市城管局、市農業局、市水利局、市林業局、市自來水公司、昆明供電局等13個單位擴大為昆明市環境保護執法聯席會議成員單位,擴大后的聯席會議成員單位為17個,由市環保局擔任聯席會議召集人。聯席會議每個季度定期舉行一次,就環境違法犯罪案件有關情況進行交流、溝通和協調。也可以根據行政執法工作需要,經聯席會議成員單位提議,召集臨時會議。
聯席會議就如下事項進行研究和討論:各行政執法機關通報當前
案件受理、調查的線索;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通報每季度移送犯罪案件的辦理情況,包括移送、受理、立案、撤案、立案監督、批捕、起訴、審判、
強制執行等;各部門就相互協作和移送、辦理違法、犯罪案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協調;共同研究、探討執法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協商解決疑難問題;研究制定預防和查處環境違法犯罪的工作目標和措施;細化標準、健全制度;協商解決環境保護執法中的其他問題。
(二)建立案件移送制度。各行政執法機關在依法查案件過程中,發現違反法律法規規定造成公私財產重大損失、人身傷亡和危害人體健康及其他危害后果等涉嫌犯罪,依法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或者依法可以適用
行政拘留處罰的,應當在
案件調查報告審定后3個工作日內,將案件移送有管轄權的公安機關。發現國家工作人員觸犯《刑法》有關規定,涉嫌瀆職等職務犯罪線索的,應當在案件調查報告審定后3個工作日內,將案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檢察院。發現不屬于本部門職責管轄的違法排污企業,應當在案件調查報告審定后3個工作日內,將案件移送有管轄權的行政機關。
(三)建立聯絡員制度和信息情況通報制度。聯席會議各成員單位分別指派1至2名工作人員為聯席會議的聯絡員,負責定期匯總本部門開展涉及環境保護執法的工作情況,定期向聯席會議報告。聯席會議成員單位之部及時通報和交換相關信息,開展聯合執法。各行政執法機關要及時向公安機關、檢察機關、人民法院通報環境污染違法犯罪案件查處情況、移送涉嫌犯罪案件情況;公安機關、檢察機關、人民法院要及時向各行政執法機關通報有關環境污染違法犯罪案件的立案查處和審判情況,以及申請強制執行案件的執行情況。聯席會議成員單位的各個行政執法機關,應當按月將行政處罰決定書抄送市公安局環境保護分局和市人民檢察院環境資源檢察處備案。
(四)各行政執法單位與司法機關的銜接配合,參照市中級人民法院、市人民檢察院、市公安局、市環保局四部門《關于建立環境保護執法協調機制的實施意見》(昆環保[2008]520號)執行。
(五)要求各縣(市)區、三個開發(度假)區于2009年12月31日以前建立健全環境保護執法聯席會議制度、案件移送制度、聯絡員制度和信息情況通報制度。
六、督查機制
(一)自2009年第四季度起,市政府按季組織對各縣(市)區、三個開發(度假)區整治企業違法排污情況以及執法聯動長效機制各項措施落實情況進行督查。市級各相關部門要切實加強對基層部門的指導、督促、督查,及時發現和糾正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對指導、督促、督查工作中弄虛作假、工作不力的單位和人員,由市監察局予以行政問責。
(二)各縣(市)區人民政府、三個開發(度假)區管委會及有關單位和人員,對違反國家產業政策、無證、證照不全及違法排污的企業不查處、查處不到位或者弄虛作假的,由市監察局依據有關規定追究責任。
二〇〇九年十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