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23日吉林市第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29次會議通過,吉林省第十屆人大常委會第32次會議于2007年1月12日批準,現予公布,自2007年3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加強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防止和減少生產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市行政區域內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單位(以下簡稱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生產行為及對其進行的相關監督管理活動適用本條例。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三條 安全生產管理,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
第四條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將安全生產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及年度計劃。
第五條 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的主要負責人按照監督管理權限對本行政區域、本部門安全生產工作負全面領導責任;其他負責人對分管業務范圍內的安全生產工作負直接領導責任。
第六條 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負責全市的安全生產綜合監督管理工作。其主要職責是:
(一)貫徹落實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和規章;
(二)指導、協調和監督有關部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工作;
(三)監督檢查安全生產重大事故隱患、重大危險源的防范和整改工作;
(四)依法組織生產安全事故的調查處理工作,并監督事故查處的落實情況;
(五)依法監督檢查新建、改建、擴建工程項目安全設施的落實情況;
(六)監督管理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非煤礦山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生產工作;
(七)組織、指導全市安全生產宣傳教育工作;
(八)協調煤炭行業管理部門的安全工作,參與煤礦安全監察機構組織的對煤礦重大、特大事幫的處理;
(九)承擔市安全生產委員會辦公室的日常工作。
縣(市)、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本轄區的安全生產綜合監督管理工作,并在業務上接受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的指導。
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必須確定分管負責人和專(兼)職人員按照職責分工負責本轄區的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工作。
市、縣(市)、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設立的安全生產監察機構,受本級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的委托,負責查處違法案件等工作。
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依法對安全生產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第二章 安全生產監督管理
第七條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按照監督管理權限對本轄區的安全生產工作進行定期和不定期檢查,發現問題應當及時處理或者移送有關部門。市、縣(市)、區安全生產監察機構按照職責分工對生產經營單位進行安全生產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第八條 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定期向縣(市)、區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通報生產安全情況,對發生的重大、特大生產安全事故以及社會影響大、性質嚴重的典型事故及時予以通報。
第九條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負責組織有關部門制定本轄區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建立應急救援體系。應急救援預案經本級人民政府通過,報上一及人民政府備案,及時向社會公布,并定期組織應急救援演練。
第三章 安全生產保障
第十條 生產經營單位是安全生產的責任主體,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經營管理者對安全生產負全面責任,分管安全生產的負責人對安全生產負直接領導責任,其他負責人對各自分管業務范圍內的安全生產負領導責任。
第十一條 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具備法律法規和強制性標準規定的安全生產條件,并遵守下列安全生產規定:
(一)新建、改建、擴建項目的安全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 (二)生產經營場所、設施、設備和工藝符合安全生產要求;
(三)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 (四)在生產經營場所易發生事故的位置設置安全警示標志;
(五)提供符合國家規定標準的勞動防護用品,并教育職工正確佩帶和使用; (六)設置安全生產管理機構或者配備安全生產管理人員;
(七)主要負責人和安全生產管理人員經有資質的培訓機構進行安全生產培訓,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崗;
(八)對從業人員必須進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安全生產教育,培訓合格后方可上崗;
(九)特種作業人員必須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經專門的安全作業資格培訓,取得特種作業操作資格證書后方可上崗作業。
第十二條 生產經營單位必須保證安全生產所需的資金投入,按照規定制定資金投入計劃,并按照計劃落實隱患整改、職工安全教育培訓、勞動防護等安全生產資金。
第十三條 生產經營單位的設備、設施必須按照規定定期檢修,不得延長檢修周期或者壓縮檢修時間。
第十四條 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加強雙休日、節假日安全監管。必須連續生產的企業,雙休日、節假日生產實行廠級領導帶班制和安全巡查制;雙休日、節假日休息的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安排專人值班,做好安全生產監管工作。
第十五條 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實行安全生產工作例會制度,安全工作應當與生產經營同時安排。每季度至少召開一次安全生產工作會議,研究安全生產問題,確定階段性工作,并定期向職工代表大會或者股東代表大會報告安全生產情況,接受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有關部門的監督檢查,接受企業工會和從業人員對安全生產工作的民主監督。
第十六條 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生產管理機構和安全生產管理人員應當履行下列職責:
(一)貫徹執行國家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和標準;
(二)協調制訂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安全技術操作規程;
(三)開展安全生產宣傳、教育、培訓,總結和推廣安全生產經驗;
(四)開展安全生產檢查,發現事故隱患,督促有關業務部門及時整改,并記載事故隱患整改情況;
(五)管理勞動防護用品的發放及其使用;
(六)協助調查處理生產安全事故,進行傷亡事故的統計、分析,提出報告;
(七)其他安全生產工作。
第十七條 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民用爆破器材、建筑施工等生產經營單位,應當設置安全生產管理機構、配備專職安全生員。從業人員不超過五十人的,至少配備一名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從業人員五十人至三百人的,至少配備二名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從業人員三百人以上的,按照從業人員總數千分之五的比例配備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國家、省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其他生產經營單位從業人員不超過三百人的,配備一名專職或者兼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從業人員三百人以上的,應當設置安全生產管理機構,并按照從業人員總數千分之三的比例配備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
第十八條 礦山、建筑施工、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民用爆破器材等生產經營單位在生產前必須取得《安全生產許可證》。不得無證從事生產、經營等活動。
第十九條 實行安全生產風險抵押金制度。
礦山、交通運輸、建筑施工、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等行業或者領域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企業應當按照規定存儲風險抵押金。
有關部門必須按照規定管理和使用風險抵押金。
第二十條 礦山、危險化學品、建筑施工、民用爆破器材、煙花爆竹等高危行業生產企業和生產經營單位必須按照規定委托具有相應資質的中介機構進行安全評價。
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在安全評價報告出具后十五日內送有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備案。
第二十一條 生產經營單位應對檢查中發現的事故隱患制定整改計劃,明確專人負責,落實整改措施。對危及人身安全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損失的事故隱患,生產經營單位必立即停產停業整頓,封存有關設施、設備、器材,并及時向本級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有關部門報告。停產停業整改期間不得從事生產經營活動。
第二十二條 生產經營單位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不得違法指揮或者強令從業人員冒險作業。現場管理人員應當加強安全監管,及時發現和制止違章作業和違反安全生產規定的行為。
第二十三條 生產經營單位必須對重大危險源采取下列監控措施:
(一)明確專人負責監管,逐級落實責任;
(二)建立運行管理檔案,對運行情況進行全程監控,提高監控信息化水平;
(三)進行定期檢測、評價;
(四)每月至少檢查一次重大危險源的安全狀態;
(五)制定應急預案,并定期組織應急演練。
生產經營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將本單位重大危險源及有關安全措施、應急預案報當地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有關部門備案。
第二十四條 從事安全生產評價的中介機構應當具備國家規定的資質條件,按照資質等級范圍進行評價。安全評價報告應當對生產經營單位存在的現實危險和問題,提出相應的安全措施和整改建議。中介機構應當對其作出的評價、認證、檢測、檢驗的結果負責。不得無資質評價,不得出具虛假評價報告。
第四章 事故調查處理
第二十五條 生產經營單位發生生產安全事故,必須按照規定的時限報告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有關部門接到事故報告后應當立即向本級人民政府報告,重大、特大事故必須同時報告市人民政府。
生產經營單位發生生產安全事故后,事故現場有關人員應當立即報告本單位負責人,單位負責人應當立即采取有效措施,組織搶救,防止事故擴大,減少事故擴大,減少事故傷亡和財產損失。可能誘發環境事故的,立即采取強制措施。不得隱瞞不報、謊報或者拖延不報。
發生生產安全事故的單位應當保護事故現場,不得偽造、破壞事故現場以及毀滅有關證據;因搶救需要必須移動現場物件的,應當采取拍照、做出標志、進行記錄、繪制現場圖等措施,并妥善保管有關痕跡、物證。重大安全事故發生地的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迅速組織搶救,有關單位和人員應當服從指揮、調度。
任何單位和個人應當支持、配合事故救援,并提供一切便利條件。
第二十六條 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及其他有關部門應當依法組織對生產安全事故進行調查。事故調查處理應當按照實事求是、尊重科學的原則,及時、準確地查清事故原因,查明事故性質和責任,總結事故教訓,提出整改措施,并對事故責任者提出處理意見。
第二十七條 煤炭、公安、消防、交通、建設、鐵路、衛生、勞動和社會保障等有關部門、單位,應當將生產安全事故統計報表或者工傷統計報表每月抄送同級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
第二十八條 對事故隱患或者安全生產違法行為,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權向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或者有關部門舉報;對舉報有功人員,由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或者有關部門給予獎勵。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二十九條 違反本條例的,由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依法予以處罰。
第三十條 違反本條例第十一條第(一)項、第(二)項、第(四)項、第(五)項、第(六)項、第(七)項、第(八)項、第(九)項和第十二條、第十三條、第十九條、第二十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責令停止建設或者停產停業整頓:
(一)生產經營單位新建、改建、擴建項目的安全設施未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的。
(二)生產經營場所、設施、設備和工藝不符合安全生產要求的,在生產經營場所易發生事故的位置未設置安全警示標志的,未向職工提供符合國家規定標準的勞動防護用品的,未按照規定設置安全生產管理機構或者配備安全生產管理人員的,未對從業人員、特種作業人員進行培訓、考核的,并處五萬元以下的罰款。
(三)生產經營單位主要負責人和安全管理人員未按照規定參加安全生產培訓的,并處五千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的罰款。
(四)生產經營單位未能保證安全生產所需資金投入導致發生生產安全事故尚不夠刑事處罰的,對其主要負責人給予行政撤職處分,并對個人經營的投資人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五)生產經營單位的設備、設施未按照規定定期檢修,無故延長檢修周期或者壓縮檢修時間的,并處五萬元以下的罰款。
(六)生產經營單位未按照規定存儲安全生產風險抵押金的。
(七)高危行業生產經營單位未按照規定進行安全評價的,并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一條 違反第十一條規定,生產經營單位不具備規定的安全生產條件,經停產停業整頓仍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依法予以關閉;有關部門依法吊銷其有關證照。
第三十二條 違反第十八條規定,生產經營單位未取得《安全生產許可證》擅自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或者予以關閉,沒收違法所得,并處違法所得一倍至五倍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或者違法所得不足十萬元的,并處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三條 違反第二十一條規定,生產經營單位停產停業整頓期間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或者啟用查封的設施、設備、器材的,予以關閉;有關部門應當依法吊銷其有關證照。
第三十四條 違反第二十三條規定,生產經營單位未按照規定對重大危險源實施監控的,責令限期改正,并處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五條 違反第二十四條規定,從事安全評價的中介機構未取得相應的資質、超越資質許可范圍、出具虛假評價報告的,責令停止中介活動,沒收違法所得;違法所得在五千元以上的,并處違法所得二倍至五倍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或者違法所得不足五千元的,單處或者并處五千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五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給他人人損害的,與生產經營單位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第三十八條 非法開采礦產資源和其他無經營執照生產經營形成安全隱患或者造成生產安全事故的,由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及相關部門聯合依法查處。
第三十九條 安全生產臨督管理部門或者有關部門的分管安全工作人員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或者泄露舉報人的,由所在單位或者監察部門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章 附則
第四十條 本條例由吉林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負責解釋。
第四十一條 本條例自2007年3月1日起施行。
吉林市人大常委會
2007年1月31日
吉林省吉林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的決定(1995)
1995-02-28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96修正)
1996-03-17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非洲無核武器區條約>第一號議定書、第二號議定書》的決定
1997-07-03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關于修改2002年6月7日在圣彼得堡(俄羅斯聯邦)簽署的<上海合作組織憲章>的議定書》的決定
2006-12-2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哈薩克斯坦共和國關于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的合作協定》的決定
2003-04-26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屆立法會的具體產生辦法
1997-05-23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于地方性法規對法律規定的執法主體可否作出調整問題的答復
1996-09-20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伙企業法
1997-02-23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
1994-08-31探礦權采礦權轉讓管理辦法(2014修訂)
2014-07-29志愿服務條例
2017-09-07建設工程勘察設計管理條例(2015年修訂)
2015-06-122015年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轉變政府職能工作方案
2015-05-12國務院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的決定
2014-11-27關于外商參與打撈中國沿海水域沉船沉物管理辦法(2011修訂)
2011-01-08中央對地方專項撥款管理辦法
2000-08-07國務院關于取消和下放50項行政審批項目等事項的決定
2013-07-13國務院關于修改《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的決定
2013-01-30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近期土壤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工作安排的通知
2013-01-23國務院關于印發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的通知
2012-08-06國務院關于印發質量發展綱要(2011-2020年)的通知
2012-02-06國務院關于促進稀土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
2011-05-10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證監會等部門關于依法打擊和防控資本市場內幕交易意見的通知
2010-11-16國務院安委會辦公室關于近期兩起重大道路交通事故情況的通報
2010-10-12國務院關于深圳市城市總體規劃的批復
2010-08-16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中國殘聯等部門和單位關于加快推進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建設指導意見的通知
2010-03-10國務院安委會辦公室關于認真貫徹落實中辦國辦通知精神高度重視并切實做好2010年元旦、春節期間安全生產工作的通知
2009-12-28城市出租汽車管理辦法[失效]
1997-12-2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
2009-03-02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
2008-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