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玩弄校花双胞胎,日本人真人姓交大视频,成 人 免费 黄 色 视频,欧美熟妇无码成a人片

關于印發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成果檢查驗收辦法的通知

來源: 律霸小編整理 · 2020-12-23 · 3074人看過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第二次土地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土資源廳(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資源局):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成果檢查驗收辦法》經國土資源部部長辦公會審議通過,現予以印發,請遵照執行。 二〇〇七年十一月三十日 附件: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成果檢查驗收辦法.doc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成果檢查驗收辦法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目的 為了保證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成果質量,全面完成調查任務,統一全國土地調查成果檢查驗收的程序、內容、方法和要求,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適用范圍 本辦法適用于縣級土地調查成果、市(地)級匯總成果和省級匯總成果的檢查驗收工作。成果的自檢、抽查可參照執行。 第三條 檢查驗收的制度 對縣級調查成果實行自檢、預檢、驗收、核查確認的檢查驗收制度。檢查驗收工作分別由各級土地調查辦公室負責,縣級負責自檢,市(地)級負責復查,省級負責預檢和驗收,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全國土地調查辦公室”)負責核查確認。 市(地)級、省級匯總成果,實行自檢和上級驗收的檢查驗收制度。 第四條 檢查驗收的依據 (一)《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技術規程》(TD/T 1014-2007) (二)《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實施方案》(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三)《土地利用現狀分類》(GB/T 21010-2007) (四)《土地利用數據庫標準》(TD/T 1016-2007) (五)《城鎮地籍數據庫標準》(TD/T 1015-2007) (六)《第二次土地調查數據庫建設技術規范》(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七)《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底圖生產技術規定》(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八)《城鎮地籍調查規程》(TD 1001-1993) (九)《集體土地所有權調查技術規定》(國土資發〔2001〕359號) (十)《確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若干規定》(國家土地管理局[籍]字第26號) (十一)《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數據匯交辦法》(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十二)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頒布的其他技術文件 第五條 檢查驗收的程序 (一)縣級調查成果檢查驗收程序 1.自檢 縣級土地調查辦公室組織調查承擔單位及相關部門,對調查成果進行全面自檢,并形成自檢報告。 2.預檢 縣級自檢合格,經市(地)級土地調查辦公室組織復查合格后,以書面形式向省級土地調查辦公室提出預檢申請。省級土地調查辦公室組織成立預檢組,對內外業成果進行全面檢查,形成預檢報告。 3.驗收 經省級預檢合格的成果,縣級土地調查辦公室根據預檢報告對調查成果進行補充和完善后,以書面形式逐級向省級土地調查辦公室提出驗收申請。省級土地調查辦公室組織成立驗收組對成果進行驗收,形成驗收意見。 4.核查確認 經省級驗收合格的縣級調查成果,由省級土地調查辦公室分批向全國土地調查辦公室提出核查確認申請,由全國土地調查辦公室組織人員對成果進行核查和確認,形成核查確認意見。 (二)匯總成果檢查驗收程序 市(地)級和省級土地調查辦公室負責對本級匯總成果進行自檢,形成自檢報告,上一級土地調查辦公室對匯總成果進行驗收。 申請市(地)級匯總成果驗收的,縣級調查成果必須全部通過驗收和核查確認。申請省級匯總成果驗收的,所有市(地)級匯總成果必須全部通過驗收。 第六條 檢查驗收的要求和職責 檢查驗收全過程應當有記錄,包括質量問題、問題處理以及質量評價等的記錄。記錄必須及時、認真、規范。 各級土地調查辦公室為檢查驗收主體,辦公室主任為檢查驗收的第一責任人,全面負責檢查驗收工作。 第七條 提交檢查驗收的成果與資料 (一)縣級調查成果和資料 1.外業調查成果 (1)原始調查圖件及《農村土地調查記錄手簿》。 (2)地籍平面控制測量、地籍測量原始記錄。 (3)土地權屬調查有關成果。 (4)田坎系數測算成果。 2.圖件成果 (1)標準分幅土地利用現狀圖。 (2)土地利用掛圖。 (3)城鎮地籍圖、宗地圖。 (4)基本農田分布圖。 (5)耕地坡度分級等專題圖。 (6)圖幅理論面積與控制面積接合圖表。 3.數據成果 (1)各類土地分類面積數據。 (2)不同權屬性質面積數據。 (3)基本農田面積數據。 (4)耕地坡度分級面積數據。 4.數據庫成果 (1)農村土地調查數據庫。 (2)城鎮土地調查數據庫。 5.文字成果 (1)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報告。 (2)第二次土地調查技術報告。 (3)第二次土地調查數據庫建設報告。 (4)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分析報告。 (5)基本農田調查報告。 (6)城鎮土地利用狀況分析報告。 (7)其他專題報告。 6.重要的過程數據及檢查記錄 (1)內業解譯信息、分幅矢量化數據等重要的過程數據。 (2)過程質量檢查及自檢記錄。 (二)市(地)級、省級匯總成果和資料 1.數據成果 (1)各類土地分類面積數據。 (2)不同權屬性質面積數據。 (3)基本農田面積數據。 (4)耕地坡度分級面積數據(省級需提供田坎系數測算數據)。 2.圖件成果 (1)土地利用掛圖。 (2)市(地)級城鎮土地利用現狀圖件。 (3)基本農田等專題圖圖件。 (4)圖幅理論面積與控制面積接合圖表。 3.文字成果 (1)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報告。 (2)第二次土地調查技術報告。 (3)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分析報告。 (4)基本農田調查報告等專題報告。 4.數據庫成果 形成集土地調查數據成果、圖件成果、文字成果及遙感影像為一體的各級土地調查數據庫。 第二章 縣級調查成果檢查驗收的內容與方法 第一節 農村土地調查成果檢查 第八條 成果完整性檢查 根據本辦法第七條的要求,檢查提交的調查成果及資料是否齊全、完整、符合要求,并檢查成果資料是否進行整理、歸檔,裝訂是否規范、易于檢索。 第九條 總體技術方法檢查 檢查以下土地調查關鍵技術方法的正確性: (一)檢查土地利用分類體系是否符合規程要求。 (二)檢查地類認定是否正確。 (三)檢查調查比例尺選擇是否符合要求。調查比例尺小于規程所要求比例尺的,為技術路線嚴重缺陷。 (四)檢查坐標系、高程系、地圖投影、分帶是否符合要求。 (五)檢查耕地坡度的分級和量算方法是否符合要求。 (六)檢查田坎系數測算方法及面積扣除是否符合規程要求。 (七)檢查面積計算方法是否符合規程要求。 (八)檢查調查界線(國界、行政區域界線、沿海灘涂界線等)是否符合實施方案要求。 將成果完整性檢查和總體技術方法檢查結果記錄在整體檢查記錄表上(見附錄1)。 第十條 調查底圖檢查 依照《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底圖生產技術規定》,調查底圖由全國土地調查辦公室統一組織檢查驗收。主要檢查以下內容: (一)現勢性檢查 原則上應為2005年以后獲取的遙感影像,特殊地區可適當放寬。 (二)文件名及數據格式檢查 1.文件名命名格式及名稱是否符合要求。 2.數據格式及數據組織是否符合要求。 (三)數學基礎檢查 檢查采用的平面坐標系統、投影方式和高程系統是否符合要求。 (四)精度檢查 1.平面精度檢查 檢查數字正射影像圖(DOM)地物點相對于實地同名地物點的點位中誤差是否超限。 2.接邊精度檢查 對圖幅內或圖幅間的影像接邊處,檢查鑲嵌處同名地物點誤差是否超限。 (五)影像質量檢查 檢查影像是否清晰,反差是否適中,色調是否均勻一致,紋理是否清楚,是否有重影。 (六)整飾質量檢查 檢查注記有無錯漏、位置是否恰當,圖廓內外整飾是否規范、完整。 (七)其他質量檢查 1.檢查元數據文件的數據項是否正確、完整。 2.檢查文檔資料填寫是否正確、完整。 第十一條 數據庫成果檢查 (一)掃描影像數據檢查 1.掃描影像數據清晰,能夠區分圖內各要素。 2.影像糾正后的同名控制點最大誤差不超過圖上0.2mm。 (二)分幅矢量數據檢查 1.圖內各要素的采集無錯漏現象。 2.各要素的采集與矢量化底圖相吻合,線劃(點位)整體或部分偏移的距離不超過圖上0.2mm。 3.數據具有嚴格的拓撲結構,不存在拓撲錯誤。 4.所有數據層的層名以及點、線(弧段)、面的屬性結構與《土地利用數據庫標準》一致。 5.屬性數據值正確,必填屬性數據項不能為空值。 (三)農村土地調查數據庫檢查 1.圖層名稱與標準保持一致,必選圖層不能有丟漏。 2.數據具有嚴格的拓撲結構,不存在拓撲錯誤。 3.相關圖層(如地類圖斑與線狀地物、地類圖斑與權屬界線等)的空間關系必須正確。 4.相鄰圖幅應自然接邊。線要素、面要素既要進行圖形幾何位置接邊,又要進行屬性接邊。 5.地類圖斑數據中無碎片多邊形(面積小于400平方米且地類編碼、圖斑號為空值的)。 6.屬性數據輸入正確。 (四)元數據檢查 1.元數據結構滿足《土地利用數據庫標準》要求。 2.元數據項內容填寫正確,元數據必填項內容不能為空值。 第十二條 地類一致性檢查 將農村土地調查數據庫中相關的土地利用數據層與數字正射影像圖(DOM)套合,進行100%的地類一致性檢查。 (一)以影像為依據,逐個檢查土地利用圖斑、線狀地物的地類與對應在影像圖上的判讀地類是否一致。將認為不一致的記錄在《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檢查表》(見附錄2),作為外業實地檢查的依據。 (二)與影像對比,將界線移位大于圖上0.2mm的土地利用圖斑、線狀地物,記錄在《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檢查表》,作為外業實地核查的依據。 (三)以影像為依據,將認為丟漏的土地利用圖斑、線狀地物等記錄在《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檢查表》,作為外業實地核查的依據。 第十三條 原始調查圖件及《農村土地調查記錄手簿》檢查 抽取全部圖幅數量10%的圖幅,最少不少于10幅,對抽查的原始調查圖件進行全面檢查,檢查內容: (一)地類圖斑檢查。檢查圖斑的劃分、最小圖斑的上圖標準、圖斑的編號注記是否符合要求,圖斑地類編碼與《農村土地調查記錄手簿》記載是否一致。對不一致的,記錄在《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檢查表》,進行外業實地核查。 (二)線狀地物檢查。檢查線狀地物上圖標準、線狀地物與境界或權屬界關系的處理是否符合要求。線狀地物的地類編碼、寬度否與《農村土地調查記錄手簿》記載一致。對不一致的,記錄在《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檢查表》,進行外業實地核查。 (三)補測地物檢查。檢查補測地物的編號與《農村土地調查記錄手簿》記載是否一致,《農村土地調查記錄手簿》上草圖的形狀是否與原始調查圖件相似。對不一致或形狀不相似的,記錄在《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檢查表》,進行外業實地核查。 (四)零星地物檢查。若有零星地物,應檢查零星地物的點位表示及地類編碼是否與《農村土地調查記錄手簿》記載一致。對不一致的,記錄在《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檢查表》,進行外業實地核查。 (五)注記檢查。權屬單位、行政區域、具有方位作用的主要地理名稱是否標注。 (六)圖幅整飾檢查。包括圖幅比例尺、圖幅編號、內外圖廓及經緯度注記、方里網、影像日期、坐標系、高程系、地圖投影及分帶、接圖表、調查人及日期、檢查人及日期等是否齊全完整。 第十四條 權屬調查成果檢查 抽取不少于5個行政村的權屬界線協議書進行全面檢查,檢查內容: (一)調查底圖上宗地編號是否符合規程要求。 (二)附圖所示界線是否與調查底圖上相似。 (三)界址點描述和界線描述是否準確,與附圖標繪是否一致。 (四)界線所在圖幅、位置的注記是否齊全,字跡是否清晰。 (五)附圖是否標注權屬單位名稱,標注是否正確。 (六)協議書界線雙方指界人及調查人員是否簽字蓋章。 (七)雙方法人代表是否簽字、蓋章。 (八)簽訂日期是否填寫。 (九)是否有涂改痕跡。 (十)如有爭議的界線,難以調處的,是否劃定工作界線,是否填寫《土地權屬界線爭議原由書》。 第十五條 基本農田檢查 (一) 檢查基本農田規劃資料是否經依法批準。 (二) 檢查基本農田劃定資料是否經依法批準。 (三) 檢查基本農田調整與補劃資料是否經依法批準。 (四) 100%檢查農村土地調查數據庫中的基本農田地塊是否與提供的基本農田規劃、劃定、調整與補劃資料一致。 (五) 基本農田上圖精度是否符合要求。 (六) 基本農田地塊編號是否符合要求。 第十六條 圖件成果檢查 縣級農村土地調查圖件成果包括:標準分幅土地利用現狀圖,土地利用掛圖,基本農田分布圖、耕地坡度分級圖等專題圖,圖幅理論面積與控制面積接合圖表。 (一)標準分幅土地利用現狀圖檢查 抽取全部圖幅數量10%的圖幅(最少不少于10幅)進行全面檢查,檢查內容: 1.檢查標準分幅土地利用現狀圖與原始調查圖件比例尺是否一致。 2.檢查標準分幅土地利用現狀圖與原始調查圖件內容是否一致。 3.檢查圖內要素是否齊全,包括地類界線、地類屬性、權屬界線、行政區域界線、地形地貌線、地形地貌點、測量控制點、獨立地物、地理名稱注記等。 4.檢查圖外要素是否齊全,包括圖種名、圖名、圖號、圖幅接合表、坐標系及高程系說明、成圖比例尺、制圖單位全稱、說明(含調繪時間、制圖時間)、輔助說明、圖例等。5.檢查圖內、外要素的顏色、圖案、線型等表示是否符合規程要求。 6.檢查圖歷簿。每幅標準分幅圖必須具備圖歷簿,圖歷簿中的必填項包括數學基礎、原始資料情況、預處理記載、數據采集情況、屬性數據處理、重大問題說明及處理意見,其它均為選填內容。 (二)土地利用掛圖檢查 1.檢查土地利用掛圖的比例尺是否恰當。 2.檢查土地利用掛圖內容是否完整、正確,要素之間的關系處理是否合理。 3.檢查要素的選取指標是否符合要求,綜合取舍是否能反映調查區域的土地利用分布規律。 4.檢查圖幅整飾是否完整、規范,圖面是否清晰易讀、美觀。 (三)基本農田分布圖、耕地坡度分級等專題圖檢查 1.檢查基本農田分布圖、耕地坡度分級等專題圖的比例尺是否恰當。 2.檢查專題內容是否完整,表示是否正確,要素之間的關系處理是否合理。 3.檢查圖幅整飾是否完整、規范,圖面是否清晰易讀。 (四)圖幅理論面積與控制面積接合圖表檢查 1.檢查圖幅理論面積與控制面積接合圖表是否能反映調查比例尺,基本單位是否符合規程要求。 2.檢查圖幅理論面積與控制面積接合圖表內容是否完整,表示是否正確。 3.界內縱向累加值之和與橫向累加值之和是否相等,是否為界內總面積,是否與下發的控制面積相等。 4.在破圖幅中,行政界線內外控制面積之和,是否等于該圖幅的圖幅理論面積。 第十七條 土地利用現狀分類面積匯總表及有關統計表檢查 土地利用現狀分類面積匯總表及有關資料統計表包括:土地調查分類面積匯總表(含土地利用現狀一級分類面積匯總表、土地利用現狀二級分類面積匯總表、土地利用現狀一級分類面積按權屬性質匯總表)、農村土地調查分類面積匯總表(含農村土地利用現狀一級分類面積匯總表、農村土地利用現狀二級分類面積匯總表、農村土地利用現狀一級分類面積按權屬性質匯總表)、其他表(含耕地坡度分級面積匯總表、基本農田情況統計表、第二次土地調查有關情況統計表)。 (一)檢查數量、格式、內容是否齊全、正確。 (二)檢查村等權屬單位面積、分類面積之和是否等于鄉鎮面積、鄉鎮分類面積;各鄉鎮面積、分類面積之和是否等于縣行政區域控制面積、縣分類面積。各表之間的同一地類面積是否一致。對統計匯總表出現的任何問題,都必須對整個數據重新進行計算和匯總。 第十八條 土地調查報告成果檢查 (一)檢查文字報告成果內容是否齊全,表達是否清晰、流暢,條理性強,前后表述是否一致。 (二)技術報告中對土地調查的各個環節技術方法是否表述清楚,數據庫建設的內容是否符合《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數據庫建設技術規范》的有關要求。 (三)報告中各種數據表格是否規范,表格內數據是否平衡,是否與引述一致。 (四)數據變化分析方面:各地類之間的變化和轉換關系是否符合當地實際情況;耕地的增加來源、減少去向是否合理;建設用地增加量和占用耕地數量是否符合實際;調查成果與歷史數據(調查當年土地變更調查數據)的差異分析是否合理。 第十九條 其他內容檢查 沿海縣的灘涂、海島調查,統計是否符合規程要求;用于本次調查的其他資料,檢查是否符合有關要求。 第二十條 外業檢查 (一)檢查比例 在內業檢查的基礎上,抽取不少于20%的不一致圖斑和線狀地物、全部補測地物,以及不少于5個行政村的權屬界線進行外業檢查。 (二)檢查內容和方法 攜帶原始調查圖件、《農村土地調查記錄手簿》、對應的標準分幅土地利用現狀圖、土地權屬有關資料、《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檢查表》、必要的測量工具等到實地,進行如下檢查: 1.以實地現狀為準,對照檢查原始調查圖件(或標準分幅土地利用現狀圖)上標繪內容與實地是否一致,檢查的主要內容包括圖斑的形狀、地類,線狀地物的走向、地類和寬度,零星地物的位置、地類及面積等。 2.檢查權屬界線位置、走向是否正確。 3.檢查補測地物的精度是否滿足要求。 將檢查結果記錄在《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檢查表》。 第二節 城鎮土地調查成果檢查 第二十一條 城鎮土地調查(城鎮地籍)數據庫檢查 (一)數據庫檢查 1.圖層名稱與標準保持一致,必選圖層不能有丟漏。 2.數據具有嚴格的拓撲結構,不存在拓撲錯誤。 3.相關圖層(如宗地與房屋、宗地與界址線等)的空間關系必須正確。 4.屬性數據邏輯關系正確,屬性數據輸入正確。 (二)元數據檢查 1.元數據結構滿足《城鎮地籍數據庫標準》要求。 2.元數據項內容填寫正確,元數據必填項內容不能為空值。 (三)地籍圖檢查 1.圖內要素必有項目包括行政界線、界址點線、街坊界、地籍號、使用者名稱注記、建筑物及構筑物、圍墻、柵欄、道路、水系、獨立地物、圖廓線、坐標格網、坐標注記、測量控制網、測量控制點及其注記。 2.圖外要素必有項目包括圖種名、圖名、圖號、圖幅接合表、坐標系及高程系說明、成圖比例尺、制圖單位全稱、說明(含調繪時間、制圖時間)、輔助說明、圖例。 3.圖內、外要素的顏色、圖案、線型等表示符合《城鎮地籍調查規程》要求。 (四)宗地圖檢查 1.圖內要素必有項目包括圖幅號、地籍號,本宗地號、地類號、門牌號、面積及宗地使用者名稱,本宗地內建、構筑物,界址點、界址點號、界址線及邊長,鄰宗地址界址線(示意)、鄰宗地使用者,相鄰道路、街巷及名稱,指北針。 2.圖外要素必有項目包括圖種名、宗地面積、繪圖員簽名、審檢員、制圖時間、其他說明注記。 3.圖內、外要素的顏色、圖案、線型等表示符合《城鎮地籍調查規程》要求。 (五)統計表格檢查 1.表格種類齊全,符合《城鎮地籍調查規程》和《土地登記規則》的有關要求。 2.表格的表頭、形式及數據項符合要求,具體格式參見《城鎮地籍調查規程》和《土地登記規則》。 3.表格中數據項的內容不能有缺失。 4.表格中數據項的內容正確。 (六)文字報告檢查 1.文字報告內容、格式符合《城鎮地籍數據庫建設規范》的有關要求。 2.文字報告具有地方及專業方法差異特點。 3.技術路線及方法具有創新點和推廣價值。 4.報告結構合理,邏輯清楚,文字通順,圖文并茂。 第二十二條 城鎮地籍調查成果檢查 城鎮土地調查成果內業抽取30%~50%,外業抽查比例視內業抽檢情況確定,一般為3%~5%。 (一)權屬調查成果檢查 1.權屬調查結果檢核 主要檢核街道、街坊、宗地劃分是否正確合理;權屬調查確認的土地所有者、使用者與土地登記申請書是否一致;認定界址的法律手續是否完整、規范、有效;界址點的實地位置是否準確,有無固定標志;界址邊的走向是否合理;界址點有無遺漏等。 2.地籍調查表檢查 主要檢查填寫方法是否正確,填寫內容是否符合《城鎮地籍調查規程》要求。 3.宗地草圖檢查 (1)勘丈數據是否齊全,有無檢核條件。 (2)注記是否清晰;整飾是否規范。 (3)宗地座落、門牌號、宗地號、界址點號、相鄰宗地界址點、四至、指北方向、作業日期等要素有無遺漏。 4.地類劃分檢查 檢查地類劃分是否符合規程要求。 (二)地籍控制測量成果檢查 1.坐標系統選擇是否合理、長度變形是否超限。 2.起算數據是否可靠,首級控制等級選擇是否適當,施測方法是否正確。 3.各級控制網布設、點位密度是否適當,精度是否符合要求,是否能同時滿足界址點測定,地籍圖測繪和像片聯測要求。 4.首級控制、加密控制與圖根控制施測方法是否正確,精度和密度是否符合要求。 5.平差方法、數據處理方法是否符合《城鎮地籍調查規程》要求。 6.觀測記錄數據是否齊全、規范。 7.高程基準選擇是否正確、施測精度是否能夠滿足內業要求。 8.資料是否齊全、內容是否完整規范。 (三)細部測量檢查 主要檢查手簿及各項精度是否符合要求。 (四)地籍圖檢查 1.數學精度是否符合規程要求(包括數學基礎、平面位置精度)。 2.圖式使用是否正確,各種注記、編碼有無遺漏,圖面整飾是否清晰完善。 3.圖幅間接邊是否合理、有無不接現象、邏輯錯誤。 4.界址點、地物點點位精度、鄰近點精度是否符合規程要求。 (五)面積量算及匯總統計檢查 1.面積量算方法是否正確,誤差是否在限差內。 2.匯總統計表格是否齊全,數據是否正確。 3.表內的縱向、橫向數據是否平衡。 4.表間的銜接是否嚴密。 5.表間邏輯關系是否正確。 (六)室外檢查 在室內全面檢查的基礎上,按要求隨機抽取一定數量的圖幅,赴實地重點核實和檢測、檢查以下內容,并做好記錄。 1.權屬調查檢查 界址點、界址線位置是否與實地一致,各類間距勘丈數據誤差是否符合要求; 地籍調查表填寫內容是否與實地一致;地類認定、土地利用情況認定是否準確;界址點、界址線、宗地有無遺漏,位置是否正確;界址點標志是否完整、規范; 街道、街坊、宗地劃分是否合理、正確、標注是否無誤。 2.像控點及地籍控制點檢查 像控點與實地是否相對應,判讀是否無誤,刺點位移是否超限;地籍控制點位置是否適當,標志設置是否規范,與點之記描述是否一致;全球定位系統(GPS)控制點觀測條件是否符合規程要求;地籍控制點與像控點觀測條件和精度是否一致;外業檢測精度是否符合要求。 3.地籍圖、地籍數字正射影像圖檢查 界址點、界址線位置是否正確、有無遺漏,界址點標志設置是否規范;建筑物結構、層次是否正確;地物要素有無遺漏,取舍是否恰當;界址點坐標、界址點間距、界址點與鄰近地物點間距、地物點相鄰間距等實地檢測精度是否符合要求;各點位精度是否符合要求; 圖上數據與實地勘丈數據之差是否符合要求。 4.細部測量檢查 外業選擇適當的測站,利用全站儀、光電測距儀等儀器采用高精度或同精度方法檢測,界址點、地物點實地檢測點數均不少于25個,并與已有坐標進行比較,評定精度。 界址點點位中誤差是否超限,最大誤差是否超限;地物點點位中誤差是否超限,鄰近地物點間距是否超限;界址點與鄰近地物間距誤差是否超限。 第三章 縣級調查成果的核查確認 縣級調查成果的核查確認工作由全國土地調查辦公室全面負責,組織開展全轄區100%的內業地類一致性檢查和重點地區、重點地類的外業實地核查,以保證土地調查數據的真實性。 第二十三條 核查確認的程序 (一)經省級驗收合格的縣級調查成果,由省級土地調查辦公室分批向全國土地調查辦公室提出核查確認申請。 (二)由全國土地調查辦公室組織人員對成果進行核查,并將內業核查結果反饋省級土地調查辦公室。 (三)在省級土地調查辦公室協調下,縣級土地調查辦公室組織人員,對疑問圖斑進行復核,并將復核結果反饋省級土地調查辦公室,由省級土地調查辦公室上報全國土地調查辦公室。 (四)全國土地調查辦公室組織人員進行外業實地核查。 (五)核查合格后形成核查確認意見。 第二十四條 提交核查確認的成果與資料 (一)農村土地調查數據庫 主要內容包括基礎地理信息、土地利用數據、土地權屬數據、基本農田數據等矢量數據,數字正射影像圖(DOM)、數字高程模型(DEM)、掃描影像圖等柵格數據,專項用地統計調查數據以及元數據等。 (二)文字報告 包括工作報告、技術報告、成果分析報告及有關專題報告等。 (三)匯總統計表 包括農村土地利用現狀一級分類面積匯總表、農村土地利用現狀二級分類面積匯總表、農村土地利用現狀一級分類面積按權屬性質匯總表、耕地坡度分級面積匯總表、基本農田情況統計表、第二次土地調查有關情況統計表等。 (四)省級驗收報告 第二十五條 核查確認的內容與方法 (一)資料齊全性檢查 1.檢查資料是否齊全、完整,有無丟漏、損毀的情況。 2.檢查文字報告內容是否齊全、完整,匯總統計表填寫是否正確、規范。 (二)數據庫質量檢查 1.檢查數據庫數據格式、數學基礎是否符合要求,數據庫是否運行良好,有無要素層丟漏,屬性值是否正確、完整。 2.檢查影像的數據類型,文件形式(分幅或全景)是否符合要求,檢查影像是否清晰,能否達到地類判讀的要求,與土地利用數據層套合是否準確。 3.檢查數據庫中各數據的準確性和邏輯一致性。 (三)基本農田核查 1.檢查基本農田的上圖方法是否符合要求。 2.檢查計算機匯總的基本農田數據與上報數據的一致性。 3.將基本農田數據層與土地利用數據層疊加,檢查基本農田面積匯總數據與上報的基本農田地塊中各地類面積的一致性。 (四)面積匯總檢查 面積匯總檢查是指利用土地利用數據庫軟件,對數據庫按行政區域重新計算并匯總各地類面積,并與調查上報數據、控制面積進行對比檢查的過程。面積匯總檢核表見附錄3。 (五)地類一致性核查 1.影像特征分析 對正射影像和核查區情況進行分析,了解遙感影像的類型、時相和處理情況,熟悉核查區的主要地形、地貌特征,掌握核查區主要地類的分布和影像特征等。 2.一致性檢查 在統一的地理坐標系下,將數據庫中的相關土地利用數據層與正射影像圖疊加套合,目視判讀影像,對目視判讀地類和數據庫中的地類進行一致性檢查,將不一致或存疑的圖斑(線狀地物)的有關屬性記錄在《地類一致性核查記錄表》(見附錄4)中,并按照影像將不一致部分勾繪出來,作為疑問圖斑。 3.疑問圖斑(線狀地物)分類 根據影像判讀地類和數據庫地類的不同,對疑問圖斑(線狀地物)進行分類。疑問圖斑的類型分為十類,疑問線狀地物的類型分為六類,詳見地類一致性核查圖斑疑問類型和地類一致性核查線狀地物疑問類型說明(見附錄5和附錄6)。 4.數據匯總及分析 地類一致性核查完成后,在《地類一致性核查記錄表》的基礎上,按照疑問類型對疑問圖斑進行分類型統計(見附錄7)和分地類統計(見附錄8),并進行分析,總結規律性的問題。 5.報告編寫和疑問圖斑分布圖制作 針對核查工作區的具體情況,以縣(區、市)為單元,編寫內業核查報告和制作疑問圖斑分布圖。報告主要內容包括:核查總體情況、資料情況、遙感影像分析、數據庫質量檢查情況、面積匯總檢查、地類一致性核查、核查數據匯總及分析、整體核查意見等內容。 (六)地方復核 縣級土地調查辦公室組織人員,根據《地類一致性核查記錄表》和內業核查報告,對有疑問的圖斑、線狀地物進行逐個核實,將復核結果記錄在《地類一致性核查記錄表》中,并形成復核情況報告。 (七)外業實地核查 根據疑問圖斑(線狀地物)的分布、疑問類型、面積、數量和地方復核情況,綜合確定圖斑抽樣方法和圖斑數量。原則上,應抽取不少于5%的疑問圖斑、線狀地物和補測地物進行外業實地核實。同時,可適當選取鄰近的重點地類(如耕地、基本農田、建設用地等)進行檢查,并將結果記錄在《地類一致性核查記錄表》中,編寫外業實地核查報告。 (八)成果確認 根據內、外業核查和地方復核情況,對照歷年土地變更調查結果,結合土地調查數據變化分析情況,對縣級土地調查成果進行確認。 第四章 匯總成果檢查驗收的內容與方法 第二十六條 數據庫成果檢查 市(地)級、省級土地調查數據庫成果檢查參照縣級土地調查數據庫成果的檢查要求進行,重點檢查行政界線兩側地物的接邊、數據庫系統的運行情況、數據匯總邏輯一致性等。 第二十七條 數據匯總檢查 檢查數據匯總成果的內容、數量、格式是否齊全、正確;下一級行政區域面積之和與上一級行政區域面積(控制面積)是否一致;檢查各表之間的同一地類面積是否一致,市(地)級、省級地類匯總數據是否等于驗收的下一級行政轄區各地類面積之和。 第二十八條 土地利用掛圖檢查 檢查土地利用掛圖的比例尺是否恰當;掛圖內容是否完整、正確,要素之間的關系處理是否合理;要素的選取指標是否符合要求,綜合取舍是否能反映調查區域的土地利用分布規律;圖幅整飾是否完整、規范,圖面是否清晰易讀、美觀。 第二十九條 土地調查報告成果檢查 檢查報告內容是否完整地反映了市(地)級、省級范圍內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的組織情況、開展情況、技術情況,并對匯總數據作出恰當的分析。 第三十條 田坎系數測算方法檢查(省級匯總成果) (一)樣方選取數量、面積是否滿足要求。 (二)樣方選取是否具有代表性。 (三)系數計算方法是否正確。 (四)計算表填寫是否規范、準確。 第五章 成果評價 第三十一條 評價內容和原則 縣級調查成果包括整體檢查、內業成果檢查、外業檢查、數據庫檢查和成果核查確認等五大項內容。匯總成果包括數據庫檢查、數據匯總檢查、土地利用掛圖檢查和文字報告檢查等四項內容。 以定性和定量相結合,全面檢查與抽樣檢查相結合為基本評價原則。 第三十二條 評價方法 成果實行合格、不合格評價方法。 第三十三條 評價指標 重要成果有缺項的為不合格成果,須補齊后,再進行檢查。 總體技術方法檢查中發現技術路線有嚴重缺陷的,為不合格成果。 內業檢查中數字正射影像圖(DOM)質量應滿足要求,土地調查數據庫符合建庫技術規范的要求。當內業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小于檢查總量(包括圖斑、線狀地物、權屬界線等)5%時,為合格成果。 外業檢查中權屬界線準確無誤,補測地物的精度滿足要求,抽查的圖斑、線狀地物正確率達到95%以上的為合格成果。 核查確認中面積匯總數據與調查上報數據一致,外業抽查正確率達到95%以上的視為合格成果。 第六章 檢查驗收報告 第三十四條 自檢報告 報告內容包括:檢查時間和地點、檢查組人員組成、檢查內容、發現的問題(需詳細列表指出,并存檔)、整改建議(需具體說明)和基本結論等。 第三十五條 預檢報告 預檢單位須向被預檢單位提交詳細的預檢報告,特別是對存在問題和修改完善意見要明確,須寫清楚并說明是否需要第二次預檢和預檢內容。報告內容包括:預檢時間和地點、預檢組專家構成、預檢內容、逐項成果檢查結果、主要存在問題(詳細列出)、基本結論和整改建議(見附錄9)。 第三十六條 驗收意見 驗收意見主要內容為:組織驗收單位、時間、地點、程序;對提交驗收成果的完整情況是否符合有關規定的評價;對總體技術路線、技術方法、工藝流程的評價;通過對成果的內外業檢查、抽查,對成果質量的總體評價;對數據、圖件、數據庫成果的評價;對文字報告的評價;對技術創新點或采用新技術的評價;是否通過驗收的結論;成果存在具體不足之處及改進意見(見附錄10)。 第三十七條 核查確認意見 根據內業一致性核查和外業實地核查情況,形成核查確認意見,主要內容包括:組織核查單位、時間、地點;核查內容;內業一致性核查結果;外業實地核查結果;面積匯總檢核結果;主要存在問題和建議;結論等(見附錄11)。 附錄1 整體檢查記錄表 縣(區、市)整體檢查記錄表 總體技術方法 土地利用分類體系 地類確認   比例尺 坐標系、高程系、地圖投影、分帶   耕地坡度分級和量算方法 田坎系數測算方法   面積計算方法 調查界線 成果資料齊全性 資料內容 有/無 數量 存儲類型 備注 外業調查成果 原始調查圖件     農村土地調查記錄手簿     地籍平面控制測量、地籍測量原始記錄     土地權屬調查有關成果     田坎系數測算成果 圖件成果 標準分幅土地利用現狀圖     土地利用掛圖 城鎮地籍圖、宗地圖 基本農田分布圖 耕地坡度分級圖 圖幅理論面積與控制面積接合圖表     數據成果 各類土地分類面積數據 不同權屬性質面積數據 基本農田面積數據 耕地坡度分級面積數據 數據庫成果 農村土地調查數據庫 城鎮土地調查(城鎮地籍)數據庫 文字報告成果 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報告     第二次土地調查技術報告     第二次土地調查數據庫建設報告     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分析報告     基本農田調查報告 城鎮土地利用狀況分析報告     其他專題報告 重要的過程數據及檢查記錄 內業解譯信息、分幅矢量化數據等重要的過程數據 過程質量檢查及自檢記錄 評價與結論: 檢查人: 檢查日期: 附錄2 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檢查表 縣(區、市)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檢查表 序號 圖幅號 權屬名稱 權屬代碼 要素編號 數據庫地類編碼 影像判讀地類編碼 數據庫中線狀地物寬度(米) 外業核實結果 是否正確 備注 實地地類編碼 實地線狀地物寬度(米) 實地零星地物點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內業檢查人: 內業檢查日期: 外業檢查人: 外業檢查日期: 填表要求:1欄填寫檢查序號;2欄填寫檢查要素所在的標準分幅圖圖幅號;3欄填寫檢查要素所在的權屬單位名稱;4欄填寫檢查要素所在的權屬單位代碼;5欄填寫檢查圖斑或線狀地物的編號;6欄填寫數據庫中該要素的地類編碼,具體到二級類;7欄填寫根據影像判讀出該要素的地類編碼;8欄,若該要素為線狀地物,填寫數據庫中線狀地物寬度;9欄按實地現狀填寫該要素的地類編碼;10欄,若該要素為線狀地物,填寫實地線狀地物寬度;11欄,若該要素為零星地物,填寫實地零星地物點位;12欄,根據外業核實結果,填寫數據庫地類編碼是否正確;13欄填寫其他需要說明的信息。 附錄3 面積匯總檢核表 _____縣(區、市)面積匯總檢核表 單位: 一級地類編碼 一級地類 上報數據面積 計算機匯總面積 計算機匯總面積與上報數據面積差值(絕對值) 計算機匯總面積與上報數據面積差值(相對值) 01 耕地       02 園地       03 林地       04 草地       20 城鎮村及工礦用地       10 交通運輸用地       11 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       12 其他土地       數據庫中圖斑數量______個,線狀地物______條,零星地物______個。 附錄4 地類一致性核查記錄表 _____縣(區、市)圖斑一致性核查記錄表 序號 內業核查 地方復核 外業核查 備注 圖幅號 疑問圖斑編號 權屬名稱 權屬代碼 所屬圖斑號 數據庫地類編碼 判讀地類編碼 問題及說明 疑問類型編號 疑問圖斑面積(畝) 復核結果 是否正確 外業核實地類 是否正確 填寫說明: 序號:所有的疑問記錄按照圖幅號、疑問圖斑編號順序編號。圖幅號:填寫該圖斑所在的標準分幅圖幅號。 疑問圖斑編號:在同一標準分幅圖內的疑問圖斑的順序編號。權屬名稱:填寫該圖斑所在的權屬單位的名稱。 權屬代碼:填寫該圖斑所在的權屬單位的代碼。所屬圖斑編號:疑問圖斑所在原圖斑的編號。 數據庫地類編碼:數據庫中該圖斑的地類編碼。判讀地類編碼:根據影像判讀出的圖斑的地類編碼。 問題及說明:描述圖斑的疑問類型。疑問類型編號:按照附錄5填寫疑問類型編號。 疑問圖斑面積:填寫疑問圖斑的面積,以畝為單位。 復核結果:填寫地方復核的地類編碼,具體到二級類,由復核人員填寫。是否正確:填寫數據庫地類與復核結果是否一致。 外業核實地類:填寫外業實地核實的地類編碼,具體到二級類,由外業核實人員填寫。是否正確:填寫數據庫地類與外業核實地類是否一致。 備注:其他要說明的信息。 _____縣(區、市)線狀地物一致性核查記錄表 序號 內業核查 地方復核 外業核查 備注 圖幅號 疑問線狀地物編號 權屬名稱 權屬代碼 所屬線狀地物編號 數據庫地類編碼 判讀地類編碼 問題及說明 疑問類型編號 量算寬度(米) 數據庫寬度(米) 長度(米) 疑問線狀地物面積(畝) 復核結果 是否正確 外業核實地類編碼 是否正確 填寫說明: 序號:所有的疑問記錄按照圖幅號、疑問線狀地物編號順序編號。圖幅號:填寫該線狀地物所在的標準分幅圖幅號。 疑問線狀地物編號:在同一標準分幅圖內的疑問線狀地物的順序編號。權屬名稱:填寫該線狀地物所在的權屬單位的名稱。 權屬代碼:填寫該圖斑所在的權屬單位的代碼。所屬線狀地物編號:疑問線狀地物所在原線狀地物的編號。 數據庫地類編碼:數據庫中該線狀地物的地類編碼。判讀地類編碼:根據影像判讀出的線狀地物地類編碼,屬于疑問類型“X05”的線狀地物填寫此項,其他疑問類型不填。 問題及說明:描述線狀地物的疑問類型。疑問類型編號:按照附錄6填寫疑問類型編號。 量算寬度:根據影像量算的寬度,精確到0.1米。數據庫寬度:數據庫中該線狀地物的寬度,以米為單位。長度:量算疑問線狀地物的長度,精確到0.1米。 疑問線狀地物面積:疑問線狀地物的長度乘以數據庫寬度與量算寬度之差的絕對值,以畝為單位。 復核結果:填寫地方復核的地類編碼,具體到二級類,由復核人員填寫。是否正確:填寫數據庫地類與復核結果是否一致。 外業核實地類編碼:填寫外業實地核實的地類編碼,具體到二級類,由外業核實人員填寫。是否正確:填寫數據庫地類與外業核實地類是否一致。 備注:其他要說明的信息。 附錄5 地類一致性核查圖斑疑問類型 地類一致性核查圖斑疑問類型 疑問類型 數據庫地類 影像判讀地類 疑問類型說明 T01 城鎮村及工礦用地 耕地 數據庫中城鎮村及工礦用地,影像圖為耕地 T02 其他建設用地 耕地 數據庫中交通或水利設施用地,影像圖為耕地 T03 城鎮村及工礦用地 農用地其他地類 數據庫中城鎮村及工礦用地,影像圖為園地、林地、草地或其他農用地 T04 其他建設用地 農用地其他地類 數據庫中交通或水利設施用地,影像圖為園地、林地、草地或其他農用地 T05 未利用地 耕地 數據庫中未利用土地或其他土地,影像圖為耕地 T06 未利用地 農用地其他地類 數據庫中未利用土地或其他土地,影像圖為園地、林地、草地或其他農用地 T07 城鎮村及工礦用地 未利用地 數據庫中城鎮村及工礦用地,影像圖為未利用土地或其他土地 T08 其他建設用地 未利用地 數據庫中交通或水利設施用地,影像圖為未利用土地或其他土地 T09 農用地其他地類 耕地 數據庫中園地、林地、草地或其他農用地,影像圖為耕地 T10 其他類型 填寫說明:其他建設用地包含地類編碼為101/102/105/106/107/113/118的地類。 農用地其他地類包含地類編碼為02/03/04/104/114/117/122/123的地類。 未利用地包含地類編碼為111/112/115/116/119/043/124/125//126/127的地類。 其他疑問類型為T01-T09以外的類型。 附錄6 地類一致性核查線狀地物疑問類型 地類一致性核查線狀地物疑問類型 疑問類型 疑問類型說明 X01 影像上明顯存在的,而數據庫中未標示的線狀地物 X02 影像上不存在的,而數據庫中標示為線狀地物 X03 數據庫中線狀地物的位置與影像上的位置不吻合 X04 數據庫中的線狀地物寬度與根據影像量算的寬度不符 X05 數據庫地類與影像判讀地類不一致 X06 X01-X05以外的其他類型 附錄7 疑問面積分類型統計表 _____縣(區、市)疑問面積分類型統計表 疑問類型 數據庫地類 影像地類 疑問圖斑數量 疑問圖斑面積(畝) 所占疑問面積比例(%) T01 城鎮村及工礦用地(20) 耕地(01) T02 其他建設用地 耕地(01) T03 城鎮村及工礦用地(20) 農用地其他地類 T04 其他建設用地 農用地其他地類 T05 未利用地 耕地(01) T06 未利用地 農用地其他地類 T07 城鎮村及工礦用地(20) 未利用地 T08 其他建設用地 未利用地 T09 農用地其他地類 耕地(01) T10 其他類型 合計 填寫說明: 其他建設用地包含地類編碼為101/102/105/106/107/113/118的地類。 農用地其他地類包含地類編碼為02/03/04/104/114/117/122/123的地類。 未利用地包含地類編碼為111/112/115/116/119/043/124/125//126/127的地類。 其他疑問類型為T01-T09以外的類型。 附錄8 疑問面積分地類統計表 ______縣(區、市)疑問面積分地類統計表 單位:   判讀地類數據庫地類 耕地 園地 林地 草地 城鎮村及工礦用地 交通運輸用地 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 其他土地 合計 耕地                 園地                   林地                   草地                   城鎮村及工礦用地               交通運輸用地                   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                   其他土地                   合計                   附錄9 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預檢報告 ××縣(市、省) 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預檢報告 填寫要求: 1.預檢單位、人員、預檢時間、預檢地點。2.預檢依據。 3.預檢的主要成果。 4.預檢方法。 5.檢查量。 6.對預檢成果的評價。這是預檢意見的重要內容,根據檢查,實事求是、客觀地對成果進行總體評價。主要包括提交的成果是否齊全;總體技術路線和技術方法是否符合《規定》要求;對突出的好的方面進行評價等。 7.存在問題。這是預檢意見的核心內容,對問題必須寫清楚問題的性質、內容和詳細的處理、修改方法、要求等,使申請預檢單位嚴格依據預檢意見對成果進行修改、完善。 8.第二次預檢。明確成果問題修改后是否需要重新申請預檢、或是預檢單位對個別重大問題再進行抽查、或是成果完成單位對成果修改完善后直接申請驗收。 預檢組組長:(簽字) 簽字日期: 附錄10 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驗收意見 ××縣(市、省) 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驗收意見 主要內容: 1.組織驗收單位、時間、地點、程序。 2.對提交驗收成果的完整情況是否符合有關規定的評價。 3.對總體技術路線、技術方法、工藝流程的評價。 4.通過對成果的內外業檢查、抽查,對成果質量的總體評價。 5.對數據成果的評價。 6.對文字報告的評價。 7.對技術創新點或采用新技術的評價。 8.是否通過驗收的結論。 9.成果存在具體不足之處及改進意見。 以上內容根據具體情況可增減。 主任委員:(簽字) 副主任委員:(簽字) 年 月 日 附錄11 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核查確認意見 ××縣(區、市) 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核查確認意見 主要內容: 1.組織核查單位、時間、地點。 2.核查內容。 3.內業一致性核查結果 4.外業實地核查結果。 5.面積匯總檢核結果。 6.主要存在問題和建議。 7.結論。 核查組組長:(簽字) 簽字日期: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登錄×

驗證手機號

我們會嚴格保護您的隱私,請放心輸入

為保證隱私安全,請輸入手機號碼驗證身份。驗證后咨詢會派發給律師。

評論區
登錄 后參于評論
相關文章

專業律師 快速響應

累計服務用戶745W+

發布咨詢

多位律師解答

及時追問律師

馬上發布咨詢
王利

王利

執業證號:

11301201410329569

北京市盈科(石家莊)律師事務所

簡介:

微信掃一掃

向TA咨詢

王利

律霸用戶端下載

及時查看律師回復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名額分配方案

2012-04-27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2007年第五次修訂)

2007-12-29

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七次會議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

1988-04-09

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的決定(1998)

1998-11-04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美利堅合眾國政府關于刑事司法協助的協定》的決定

2000-12-28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實施條例

2002-08-03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加入《國際承認航空器權利公約》的決定

1999-10-31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土耳其共和國關于民事、商事和刑事司法協助的協定》的決定

1992-09-28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于市轄區土地審批權限問題的答復

1990-11-12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

1970-01-01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葡萄牙文本的決定

1993-07-02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

1994-05-12

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已修正)

1995-05-10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阿根廷共和國關于民事和商事司法協助的條約》的決定

2001-12-29

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登記條例(2014修訂)

2014-07-29

煙花爆竹安全管理條例(2016修訂)

2016-02-06

城市綠化條例(2017修訂)

2017-03-01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實施條例(2019修正)

2019-03-02

國務院關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714號)

2019-04-23

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港水域交通安全管理條例(2017修正)

2017-10-07

中華人民共和國瀕危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管理條例(2018修正)

2018-03-19

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2016年修正)

2016-02-06

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關稅條例(2013年修正)

2013-12-07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增值稅暫行條例(2011修訂)

2011-01-08

國務院關于同意建立全國社會救助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的批復

1970-01-01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調整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組成人員的通知

2013-06-23

國務院關于修改《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的決定

2013-01-30

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

2011-03-27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貫徹落實全國知識產權保護與執法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精神任務分工的通知

2010-10-21

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

2010-09-05
法律法規 友情鏈接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至县| 静乐县| 剑阁县| 江孜县| 岐山县| 天全县| 保山市| 宜川县| 正安县| 扶绥县| 广德县| 黑河市| 孟连| 新余市| 鸡泽县| 吴忠市| 石泉县| 得荣县| 咸宁市| 拜泉县| 印江| 长武县| 安陆市| 乌拉特中旗| 永昌县| 七台河市| 祥云县| 山西省| 岑溪市| 绥中县| 新龙县| 宣威市| 永泰县| 永城市| 石河子市| 天全县| 板桥市| 富阳市| 新津县| 灌云县| 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