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馮先生以233萬元購入位于廣州的房產一套,交易完成并成功過戶后,適逢國家樓市新政出臺,房價飆升。過戶幾個月后原房主多次向廣州市仲裁委提出《存量房買賣合同》無效以及返還房屋的仲裁請求,但被駁回。其后,原房主又在2014年以交易顯失公平為由提起仲裁請求,廣州市仲裁委2016年3月1日作出裁定,變更《存量房買賣合同》交易交割為2774683元,馮先生支付房屋差價444683元。
原房主之子馬先生以交易顯失公平為由提起仲裁請求,仲裁委的裁定支持了馬先生的請求。而我認為,所謂“顯失公平”,應不適用于本案。
法律上的顯失公平,指的是一方當事人利用優勢或對方缺乏經驗,在訂立合同時致使雙方的權利和義務明顯違反公平、等價有償原則的合同。馬先生認為馮先生存在“騙購”行為,這很難講得通:如果馬先生父母年事已高,對樓市行情了解甚少,或許可以懷疑馮先生存在欺騙,但馬先生父母買房時是在兩個女兒的幫助下訂立的合同,完成的交易。那么,當事人兩個女兒對市場情況與國家政策應該具有了解能力,即便存在判斷失誤,也應由兩個女兒承擔失誤責任。
契約原則,必須受到尊重和信仰,體現當事雙方真實意愿的契約,必須受到保護。契約不立,則一個社會可能陷入無規則可依、無信可守的混亂。老人在兩位女兒的幫助指導下完成房屋交易,事后兒子又來推翻,卻得到仲裁機構支持,叫人擔心這會開了一個不守契約的惡例。這宗交易即便存在問題,買方與老人的兩個女兒誰更應擔責,也值得討論。
【分析】
我國《民法通則》和《合同法》都規定,行為人對行為內容有重大誤解的,或者顯失公平的民事行為,一方當事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變更或撤銷。從這起房屋交易情況來看,應當說符合顯失公平原則。
雖然現實生活中二手房實際交易價格不完全與市場評估價格相一致,存在一定的差價,但基本上相差不太多。而且,由懂行情的中介從中把關,必定會確保賣方利益不受損。但是,在這起房屋交易中,通過懂行的中介之手,房屋的實際交易價格居然比市場評估價格足足便宜了將近兩成,顯然違反了市場交易的等價有償原則。
另一方面,在這起案例中,原房主已是九旬老人,陪同他們辦理委托公證手續的女兒也已是老人。一般說來,他們都沒有二手房交易的經驗,對房地產市場行情了解也不夠多,對房屋評估價不是很了解,使得他們在交易中完全相信中介的說辭和做法。相比較而言,買主則明顯處于優勢地位,才撿到了這個大便宜。
總而言之,買主是否應該給原房主補差價,要看是否符合法律規定,而不能簡單地憑主觀意識判定。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拆遷協議當時不給算違法嗎
2020-12-02買賣雙方約定低價食品變質賣方不負責是否有效
2020-11-20簽訂廠房租賃合同時應該注意什么
2021-01-18欠條和借條的區別是什么
2021-01-01訴訟離婚需要收集哪些證據,離婚時需要提供哪些證據
2021-02-08房產抵押有相關的合同嗎
2020-12-03撫恤金誰有權領取
2021-01-08多人建筑合同糾紛如何起訴
2020-12-08商品房外墻面的所有權到底歸誰所有
2020-12-17事實勞動關系認定的法律規定
2021-01-02大連住房公積金提取條件有哪些
2020-11-09勞動合同到期解雇有沒有賠償標準
2021-03-24如何終止勞動合同
2020-12-26公司倒閉無定期懷孕員工怎么賠償
2021-03-04具體哪些人可以領取保險金呢
2021-01-17意外險包括火災嗎
2020-12-21豪車車主為省修車費騙保構成什么罪
2020-12-25保險合同不足額投保賠償糾紛案
2021-03-24外資保險公司在我國有哪些形式
2021-01-01開車故意犯罪保險公司會不會理賠
2021-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