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抗辯權的適用條件是哪些
不安抗辯權的適用條件有:
(一)因同一雙務合同互負債務,且兩債務間具有對價關系
不安抗辯權與同時履行抗辯權一樣,均只能發生于雙務合同。因此,單務合同以及不完全的雙務合同均不能產生不安抗辯權。
(二)不安抗辯權適用的雙務合同屬于異時履行
異時履行是指雙方履行存在的時間順序,即一方先履行,另一方后履行。根據我國合同法規定,對一些買賣合同,除法律有特別規定外,一般采用同時履行主義。而對于以下合同,我國合同法規定,除當事人有特別規定外,應采用異時履行主義,這些合同包括租賃、承攬、保管、倉儲、委托、行紀、居間等。
(三)先履行方債務已屆清償期
如果履行期未屆至,先履行方只能暫時停止履行的準備,無從停止履行。
(四)先履行方有確切證據證明后履行方于合同成立后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能力
它包括三個要素:
1.后履行方喪失或可能喪失能力。根據我國合同法的規定,后履行方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能力的原因有:
①財產顯形減少。包括經營狀況惡化、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
②喪失商業信譽;
④給付特定物的債務中,該特定物喪失;
⑤其他情形。我國合同法規定的不安抗辯權的適用條件與大陸法系各國的規定有較大差異,即較寬松,這顯系參考了《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中的相關規定。
2.后履行方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能力發生于合同成立之后。在大陸法系各國,后履行方財產顯形減少應發生于何時,有兩種不同的立法例,一是訂立后財產顯形減少,如德國、瑞士等民法采用;二是訂立時財產已減少,如奧地利民法第165條規定。筆者認為,第一種立法例較為妥當。因為若訂立時后履行方財產已減少,先履行方已知或因過失而不知,主觀上有過錯,應當承受不利,沒有必要保護,非因過失而不知,可以重大誤解或受欺詐為由主張救濟。我國合同法沒有規定后履行方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能力應發生于何時,筆者認為,在解釋時采用第一立法例較為妥當。
3.先履行方對事實負有舉證責任。先履行方主張不安抗辯權,必須有對方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確切證據,而不能憑自己的主觀猜測。否則,將會因擅自中止合同履行而承擔違約責任,從而使自己處于極為不利的地位。
不安抗辯權適用于以上條件,在出現以上條件時,先履行方一定要注意及時行使自己的權利,保護自身合法利益不受到侵害,不讓自己蒙受更大的損失!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行政監督必須有執法證嗎
2020-12-08人身損害與工傷損害有什么不同嗎
2021-02-21舉報人能否申請行政復議
2020-11-21女職工禁忌從事的勞動范圍怎么規定
2020-12-02死刑核準期間能否申訴
2020-12-20法院判決沒收個人財產怎樣執行
2020-12-16哪些繼承人喪失繼承權?
2021-02-28第三方代償協議有效嗎
2021-01-25公司規章是否必要
2021-02-03勞動關系長期中止能否解除
2020-12-23外資保險公司在我國有哪些形式
2021-01-01司機太激動操作失誤,乘車人被本車壓傷,保險公司是否賠償
2021-01-26保險抗辯權的規定是什么
2020-12-22新保險法第十六條有什么疑義
2021-03-20建筑施工企業雇主責任保險條款
2020-12-19土地承包有哪些常見問題
2021-03-02出讓地要交土地出讓金嗎
2020-12-10土地出讓金是如何算的
2020-12-26賓館遇拆遷,被拆遷人如何確定合理的拆遷補償標準
2021-02-26房屋拆遷產權置換標準是怎樣的
2021-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