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逃逸的定義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會根據集中情況進行判定。那么交通事故肇事棄車算逃逸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為當事人故意逃離事故現場,逃避法律責任。且都是在明知已經造成事故以及自己擔負責任的情況下逃逸。都是屬于肇事逃逸罪。具體請看下文。
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的定義及其構成 交通肇事后逃逸行為的定義一直尚未統一,這無疑給交通肇事后逃逸行為的認定帶來了困難。目前就法律、相關司法解釋以及學術界的探討來看,存在三種觀點:第一種是根據1995年6月20日公安部關于《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查緝工作規定》第2條的規定:交通肇事后逃逸案件,是指發生道路交通事故后,當事人故意駕駛車輛或棄車逃離交通事故現場的案件。“逃逸”即是逃離事故現場的行為。第二種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下文稱“解釋”)第2條的規定:“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是指行為人具有本解釋第2條第1款規定和第2款第(1)至(5)項規定的情形之一,在發生交通事故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為。第三種是陳興良《刑法疏議》中指出的,“逃逸是指發生交通事故后,不依法報警保護現場等待處理,而是私自逃跑,逃避法律追究的行為。”①
應當講,這三種表述是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為。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未能全面地概括出交通肇事后逃逸行為的含義。判斷一行為是否屬于“交通肇事后逃逸”,應從以下幾方面加以分析:
(一)交通肇事后逃逸的主觀方面:主觀方面即行為人的主觀動機,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動機一般是逃避搶救義務以及逃避責任追究。這種動機是積極的心理活動。雖然交通肇事罪是過失犯罪,但僅就逃逸行為而言,具有直接的行為故意。因此只有行為人對肇事行為明知,同時又有逃逸的直接犯意,才構成交通肇事后逃逸。當然實踐中,肇事者逃逸的動機也有其他表現,如害怕遭到被害人親友及其他圍觀群眾的毆打而逃跑。這些人往往在逃離現場后,很快通過報告領導或報警等方式,接受法律的處理。這種情形必須在司法實踐中加以區別對待,因為從主觀方面來看,在犯罪惡意上是很小的,是對現場后果的害怕所致。但毫無疑問,其逃逸行為還是直接故意所致。所以無論何種情形,行為人在逃逸時都必須明知自己的行為造成了交通事故的發生,并對逃逸行為有直接的故意,這是行為人的主觀方面。
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認定,首先,交通肇事逃逸的前提條件是“為逃避法律追究”,其次,交通肇事逃逸并沒有時間和場所的限定,不應僅理解為“逃離事故現場”,對于肇事后未逃離(或未能逃離)事故現場,而是在將傷者送至醫院后或者等待交通管理部門處理的時候逃跑的,也應視為“交通肇事后逃逸”。
交通肇事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的情節的,屬于交通肇事罪的情節加重犯。構成該情節加重犯,首先要求行為人的肇事行為已經構成交通肇事罪,否則交通肇事逃逸行為只能作為定罪情節在確定其是否構成交通肇事罪時加以考慮;
其次要求行為人明知自己已經發生交通肇事行為,如果對肇事不具有明知的,自然也不可能產生逃避法律追究的動機,也就不構成交通肇事逃逸行為。
再次,對于雖然履行了對被害人的搶救義務,但是逃避責任查清認定的行為,仍然構成交通肇事逃逸。
最后,所謂交通肇事逃逸主要是指自現場逃離,但也可以將被害人送往醫院后逃離,甚至在現場躲藏的情形。
由此可見,交通事故肇事棄車算逃逸,因為明明知道已經犯罪并且自己需要擔負責任,需要履行對被害人的搶救義務,但卻擅自離開現場,最后造成的后果也應當個人承擔。同時小編提醒大家。即使送往醫院,但沒有等待交通部門處理就離開的,依舊屬于逃逸行為。
交通肇事無力賠償怎么處理?
2020年最新交通肇事逃逸賠償標準
酒后駕車如何處理,酒后肇事逃逸怎么處罰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情勢變更的發生時間
2020-12-14農村房屋土地證和戶主不是一個人怎么辦
2021-03-24招未成年直播怎么處罰
2021-02-14發律師函能解除合同嗎
2021-03-09商標淡化理論及反淡化措施
2021-02-02引起效力待定的原因是什么
2020-11-08婚姻自由與婚姻自主權有什么區別
2021-02-24學徒是雇傭關系嗎
2020-11-20怎么認定勞動合同變更是否合理
2020-11-09勞動部門收到集體合同多久未提出異議會生效
2020-11-20離職補償金的補償月份怎么計算
2020-11-19試用不合格單位怎么證明
2021-03-19辭職后可否進行勞動糾紛仲裁
2021-02-13投保人的權利與義務是什么
2020-12-26買的分紅型保險,可以理賠嗎
2020-12-29車著火了保險怎么處理
2021-03-18保險合同約定的保險事故后客戶如何辦理索賠
2021-01-04汽車自滑撞死司機保險要不要賠
2021-01-10保險理賠中近因原則是什么
2021-01-02保險公司被判賠償焦點案例
202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