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傷損害賠償與其他人身損害賠償競合情況下的若干法律問題
第一,從程序方面而言,受害人在選擇通過工傷途徑進行損害救濟之后,還能否同時或者另行主張通過一般的人身損害賠償尋求救濟?換言之,即在訴訟程序上,受害人在選擇工傷損害賠償提起訴訟并獲支持后,其另外再以實際造成其人身損害的第三人為被告提起一般人身損害賠償之訴的,人民法院能否以“一事不再理”為由而不予受理?
第二,從實體方面而言,受害人在選擇通過工傷途徑進行損害救濟之后,如果其以實際造成其人身損害的第三人為被告而提起一般人身損害賠償之訴且被人民法院受理的,則在實體上,該受害人的相應訴訟主張能否被支持?其相應的訴訟請求是得以全部獲得支持還是其僅得在前一工傷訴訟未提起訴訟或者未被全額賠償的范圍內獲得支持?
對于上述問題,我們擬通過兩個角度進行分析,以尋求一種既有相應的法學理論上的支撐、同時又符合現行法律關于工傷職工權益保護方面之立法精神的解決之道。第一個角度是通過對工傷損害賠償制度之發展、歸責原則、中外法學理論對工傷損害賠償與其他一般人身損害賠償發生競合時的若干適用法律的模式等問題的考察與梳理,為我們實際解決前述問題尋找理論依據或立法思路。第二個角度是通過對我國職工權益保障制度的歷史沿革、各個不同階段所采用的保護方式等的考察,為我們處理前述問題尋求一種實踐的法理來源。
基于實際案例的考察:工傷損害賠償和其他人身損害賠償競合情形下如何進行法律適用
案例1:李某于2001年10月進入一五金制品有限公司從事裝配工作,該公司沒有為李某參加社會工傷保險。某日上午9時許,李某在上班途中發生交通事故,經送醫院搶救無效死亡。李某家屬自行墊付了李某住院期間醫療費和門診費。2005年3月28日,李某的死亡被當地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認定為因工死亡,2005年1月25日,交警部門作出《交通事故認定書》,認定李某在事故中負同等責任。2005年2月4日,李某家屬與交通事故的另一肇事方簽訂《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調解書》,李某在該起交通事故中承擔30%責任。李某的住院費和喪葬費的70%由該交通肇事的另一方賠償給許晚松。余下的醫療費和喪葬費的30%該五金制品有限公司尚未支付。因該公司未賠償李某家屬損失,李某家屬于2006年2月20日提起勞動仲裁。當地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支持了李某家屬的請求。該五金制品有限公司收到該仲裁裁決書后不服,在法定期限內提起訴訟。
案例2:2004年11月29日,王某駕駛中型普通貨車遇韋某駕駛二輪摩托車,載黎某沿非機動車道在貨車右方向同向行駛,摩托車碰撞分隔墻之后往左倒地,王某駕駛的貨車右后輪輾壓摩托車、韋某及黎某,造成韋某及黎某當場死亡,摩托車損壞的重大交通事故。2004年12月7日,經當地交通警察大隊責任認定,韋某負事故主要責任,王某負事故次要責任。發生本次交通事故時,韋某受雇于一燃料公司,其搭載黎某出外辦事屬于職務行為。黎某之死亡經當地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認定為工傷。黎某家屬向該燃料公司請求工傷賠償待遇,同時又認為,韋某的行為屬于職務行為,作為雇主的燃料公司亦應承擔交通事故中相應的責任。
上述兩個案例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相同之處在于兩個案例中的李某和王某所受之損害均已認定為工傷,在用人單位未為員工購買社會工傷保險的情況下,依照《工傷保險條例》第六十條的規定,用人單位應當按照該條例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項目和標準支付費用。但同時,李某和王某所受之傷害另有直接侵權人,他們也可以依照民法通則要求侵權人賠償損失。那么他們獲得民事損害賠償后,還能否再按照《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呢?
我們再來看上述兩個案例的不同之處。案例1是工傷賠償責任與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責任相競合,工傷賠償的責任人與道路交通賠償義務人分離,而在案例2是工傷賠償責任與道路交通事故賠償責任相競合,工傷損害賠償的責任人與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的責任人是同一主體。
前一個問題得到解答的情況下,侵權人是用人單位或第三人,又會不會在具體賠償上有所區分呢?上述兩個問題,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司法實踐中,各地法院甚至同一法院的處理均不統一、不規范,從而直接導致司法適用上的混亂。
工傷賠償與人身損害賠償的區別
工傷損害賠償,作為一種由公法強行干預私法的特殊的侵權損害法律制度,其與一般的人身損害賠償除了一般的共性之外,在下述方面亦存在一定的差異:
責任主體不同,工傷賠償的責任主體是用人單位,包括企業和個體經濟組織以及與受害人有勞動關系的機關、事業和民辦非企業單位,而一般人身損害賠償的主體沒有任何限制;
主體之間關系不同,工傷保險的權利人和義務人之間必須有勞動關系,非勞動關系,不構成工傷。而一般人身損害賠償不受勞動關系限制;
責任性質不同,工傷保險本質是勞動合同關系,主要是勞動保險法上的義務,而一般人身損害賠償是侵權責任,是民法上的義務;
歸責原則不同,工傷保險實行無過錯責任,而一般人身損害賠償實行過錯責任;
性質認定不同,工傷須經過勞動部門認定,一般人身損害賠償無須經過確認;
舉證責任不同,工傷賠償除非用人單位證明損害是由受害人故意所為,方可免除責任。而一般人身損害賠償則實行誰主張,誰舉證,對賠償的一切事實,權利人均非舉證證明;
賠償時效不同,工傷賠償的時效為60日,一般人身損害賠償的時效為一年;
處理程序不同,工傷調解不成,必須經過勞動爭議仲裁才能訴訟,而一般人身損害賠償可直接通過訴訟解決;
賠償范圍和標準不同,工傷賠償,旨在保障勞動者的最低生活,其賠償的范圍僅限于人身傷害,并且給付金額受到法定標準的限制,而一般人身損害賠償在于填補受害人的損害,賠償范圍包括所受損害和利益,最明顯的莫過于可以主張精神撫慰金;
適用法律不同,工傷賠償適用勞動法和工傷保險條例,而一般人身損害賠償則適用民事法律規范調整。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不交答辯書法院能繼續審理案件嗎
2020-12-22網絡著作權與傳統著作權有什么區別
2021-02-14怎樣變更監護人具備的條件
2020-12-19撫恤金發放標準是怎樣的
2021-03-23廣告中說明賠償屬于要約邀請嗎
2021-03-11要約與要約邀請有哪些區別
2021-02-02保管人擅自處分保管物能要求賠償嗎
2020-12-27房產證抵押貸款還需要銀行流水嗎
2021-01-05如何應付房屋租賃中易見的法律糾紛
2020-11-26勞動合同到期不續簽是否有補償呢
2021-02-12勞動合同終止需要滿足哪些條件
2020-12-23拘役是否要解除勞動合同
2021-02-21按天計算報酬是否是勞動關系
2020-12-23離職補償金如何能獲得
2021-02-16哪些情形勞動者解除事實勞動關系嗎
2021-03-22辭退書怎么寫
2020-11-19對每一危險單位的風險管理的規定有哪些
2020-12-10校方責任險賠付比例
2021-03-01保險合同轉讓都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項
2020-11-22被保險人違反保證保險公司可以拒賠嗎
2020-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