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論根據上,逃逸之所以作為犯罪情節規定在交通肇事罪中,主要是因為,交通肇事罪本是過失犯罪,刑法對肇事人的處罰已相對其他故意犯罪的處罰要輕,如果交通事故發生后,肇事人不顧現場傷員或損壞的物品,逃離現場,或者簡單對傷員或損壞物品做出處理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而司法機關對肇事人的處罰仍停留在過失的基礎上,處以交通肇事罪基本刑,則將使肇事人在逃逸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主觀惡性及社會危害性得不到刑法調控,罪刑相適應原則得不到貫徹。
其次,在現實根據上,逃逸所帶來的必然是交通事故危害的進一步擴大和案件處理過程的延遲,必然會導致司法資源的極大浪費。只有將逃逸行為設置成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節,才能通過加重處罰的方式,宣告、警示肇事人不要就范,從而發揮刑罰的預防和教育作用。
第三,在義務來源上,《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確規定,肇事人在發生道路交通事故后,首要義務是救助傷者,嚴禁肇事人在肇事后逃逸。那么,刑法在以人為本的大時代背景下,將逃逸作為交通肇事罪的加重處罰情節,其初衷也必然是出于對被害人權益的保護。
綜合以,律霸網小編認為,交通肇事后逃逸,肇事人的主觀動機應該有兩個方面:
一是逃避法律追究,二是置被害人所受傷害等損害事實于不顧,逃避救助義務。根據這兩種動機,肇事人所表現出來的逃逸行為也應該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交通肇事后,肇事人為逃避法律追究,畏罪潛逃。
二是交通肇事后,肇事人置被害人所受傷害等損害事實于不顧,為逃避救助義務,逃離現場。
《解釋》將肇事人逃逸的主觀動機限定為逃避法律追究,必將縮小逃逸的調控范圍,是一種過度追求司法資源節約的表現。這種界定標準在司法實踐中往往會形成這樣的尷尬局面,交通事故發生后,肇事人更傾向于向公安機關報警,或者直接到公安機關投案,而漠視、回避對被害人的救助,從而使得被害人的損失進一步擴大,使已有的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商標侵權中的“反向假冒”的法律規制
2020-12-26農村宅基地村里蓋章有效嗎
2021-01-30借貸軟件侵犯個人隱私如何解決
2021-02-28請求排除妨害的前提是什么
2021-03-20商品房未得房產證能否過戶
2021-02-27什么情況下格式合同無效
2021-02-20什么合同為格式條款合同
2021-02-09訴訟保全擔保怎么寫
2021-01-06要向被裁掉的員工支付補償金嗎
2020-11-19退休返聘簽訂勞動合同嗎
2020-12-15勞動合同范本(2008用人單位版)
2020-11-24簽訂勞動合同時要如何避免簽訂無效的勞動合同?
2020-12-06在哪些情況下勞動合同可以終止呢
2021-02-08輕傷取保候審的條件和變更的情形有哪些
2020-12-01職工被采取強制措施能否退休
2021-02-12家庭財產保險的保險責任
2020-11-10醉酒致傷亡不算工傷嗎
2020-11-08車保險理賠流程有哪些
2021-01-09保險理賠需要出示哪些材料
2021-01-26怎樣辦理投保手續
2021-01-19